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与“双师”教学团队建设
高职教育改革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王汉忠2009年10月目录:一、高职教育发展与教高【2006】16号文件内涵;二、关于高职专业与课程改革;三、新评估方案的特点;四、新一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过程分析。一、高职教育发展与教【2006】16号文件内涵(一)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加快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高等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2008年全国高职(专科)招生310万人;——2008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学院发展到1184所。在校生人数917万;——五年来,高职毕业生累计1500万人。2007年,山东省有普通高等学校111所,高职高专69所,占62%;2007年全省招生45.3万,高职高专招生数占招生总数的62.19%;(二)存在主要问题1、投入不足成为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投入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2、专业设置存在趋同现象,专业发展不平衡,专业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3、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特别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急待加强;4、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学体系尚未成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仍需加大力度;5、产学研结合尚处于起步阶段,校企合作需要向深度发展。(三)教育部16号文件的颁发,标志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重心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重点抓规模扩张转向以内涵建设为中心,重点抓教学质量上,预示着我国的高职教育已进入以质量和特色求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时期。1、一大定位:16号文件提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就确认了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的一种教育类型,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不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层次,不能是本科的“压缩饼干”和中专的“发面馒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一个重点:就是以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抓内涵发展。3、两个性:要深刻认识高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①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生产力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②知识经济和新型工业化道路对劳动力的知识技能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职教育质量是时代赋予我们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4、三个建设: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专业和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校内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5、四个加强:加强素质教育,加强专业改革,加强课程建设,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模式改革。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是切入点,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根本途径是校企合作。二、关于高职专业与课程改革(一)高职专业改革与建设16号文件提出要“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在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专业建设价值取向功利主义色彩严重,忽视“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统一,忽视人性的提升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存在着“目中无人”的现象;——在政府层面和学校层面上对专业的整体规划不够,新专业的设置缺乏严格的科学论证和市场调研,在一定程度上带有随意性、粗放性和盲目性,低水平重复的问题比较突出;——专业设置、建设和管理与行业、企业、职业界和社会有关方面的联系不够紧密,局限于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内部的“内循环”;——经费、师资等教育资源的投入速度跟不上扩大招生的速度,尤其是优质资源还很缺乏,专业软硬条件(如师资、实验实训场地设施、课程体系构建、教材等)建设滞后;——专业培养目标模糊或确定的培养目标无法实现,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不大,专业建设思路不清,缺乏特色,教育质量不高;——一些专业缺乏科学性和相对的稳定性,短期行为明显,只求一时一地的适应,对社会潜在的人才需求缺乏应有的调查研究,市场需求面窄;——对传统优势专业和老专业不能及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的需要进行改造和调整。1、关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高等性”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基准,“职业性”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内涵,而“区域性”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地方特色,“社会性”是其培养目标地位的价值取向。总之:在界定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时,应考虑人才的高等性、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人才类型的技术性、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和一线性等。——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2、关于专业设置与专业结构思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以技术含量为参数”来综合研究专业的设置。以优势和特色专业为核心,发展相关专业,形成专业群,优化专业结构。基于在生产第一线工作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往往不是一个学科就可以包括的,生产第一线的现实问题往往是综合性的,必须用多学科的知识和多种技能才能解决,因此,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时经常要根据生产第一线要求跨学科的特点,将生产第一线工作的外在要求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起来,设置复合型专业。3、专业改革与建设必须坚持就业导向。就业导向的专业建没,就是要把服务就业、促进就业的理念贯穿至3年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毕业生就业能力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使就业率与就业质量不仅成为专业建设的结果,而且当作推进专业改革的重要依据之一。4、抓好实践教学、基础课两个课程系统建设实践教学成系统,是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系统设计符合本专业需求的实习实训体系,不是为了突出工学结合而片面加强实习实训,而是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科学设计,对实践教学手段、方法、安全和管理等做好综合安排。基础课教学成系统。应区别于岗位培训,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根据职业能力需求,合理确定基础课程和内容,正确掌握“必须、够用”的原则,避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要培养出完整的“社会人”,而不是片面的“职业人”。5、按照“就业导向、能力本位、需求目标”构建课程体系专业核心课程和教学内容应覆盖相应职业资格要求,通过学中做、做中学,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把相关专业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学生毕业的一个条件。灵活设置专业方向,主动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不断增加选修课数量,以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要打破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老三段”的学科本位课程体系,按公共课和专业课两块进行设置,融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一体,突出课程的专门化、综合化和职业的定向性,以模块式的课程结构构建高职课程体系。6、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力求做到:——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定位准确;——人才培养理念先进,体现以人为本、实践性、主体性、开放性和教学做三位一体等教育思想;——教学设计、课程体系科学,重视理论与实践并重、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及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在产学研结合上,有独创性,重视学生通过参加生产、服务、管理及参与技术开发与创新等,获得职业经验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二)高职课程改革16号文件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1、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与方向(1)重构课程体系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针对实际工作体系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并按实际工作结构重新设计课程结构。(2)重组教学内容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线、专业理论知识为主体的教学内容。针对实际工作任务需要,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重新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3)转变教学方式打破学科型课程教学以知识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实践与理论脱节的实施方式。形成主要进行任务实施、学生主动构建,融教、学、做一体的实施方式。(4)改造教学情境打破单一的学习模式、课堂化教学环境,创设尽可能与工作实境接近的教学环境,实现学校环境与工作环境、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2、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应实现“四个转变”(1)在理念上,由教程向学程转变。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去尽可能地尝试进行确立新问题、解决问题,完成相应岗位任务,内化和固化职业技能,完善职业素养的过程,并引导学生总结评价和反思活动的过程与结果等。(2)在价值取向上,由学科知识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变。(3)在教学方式上,由老三中心向新三中心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课堂为阵地、以教师为主体、以书本为本位。高职院校教学过程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要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在做中学为重点、以掌握经验为目标,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现状:目前,在课程教学方面,教师仍然以讲授、满堂灌的形式为主,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很少。教师在教学上也过分追求学科的系统性与内容的专、精、深,忽视应用性、实践性的技术知识,导致学生毕业后,学机械制图的看不懂图,学汽车维修的修不好汽车等情况。在289所抽样学校中,开展了模块式教学(44)项目教学法(48)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35)案例教学法(9)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9)CBE教学模式(6)现场教学法(5)情景教学法(5)讨论式教学法(4)启发式教学(3)在专业课中具有普遍适应性的项目教学法48所,不到20%;商业服务业专业具有普遍适应性的案例教学法9所,不到3%。(4)在课程导向上,由教学专家向消费者需求转变。改变学科型教学专家设计的传统单一学科课程模式,瞄准市场,反馈信息,向消费者需求转变。3、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应做到“三个融合”(1)课程设置与岗位群的职业标准相融合。高职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特别是加强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和国家规范教材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2)课程内容与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内容相融合。要依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及对学生就业有帮助的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使学生掌握最新的工艺和技能,将其贯穿于学历教育的全过程。(3)课程教学中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融合。在传授理论的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即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4、课程开发的途径和方法最有效、最基本的途径就是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目前来看我国高职课程的开发,虽有企业人员的参与,但大多还是以学校为主的.造成课程与工作的客观联系被割裂开来,教学内容跟不上行业、企业现行的主流技术。产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其最本质最核心的体现应在课程改革的结合上,而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是重要的内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是以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教学为典型表现形式的任务引领式的学习领域课程。有着其针对来源与企业实践、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具有工作过程的整体性;——学生在完整、综合行动中思考和学习,完成从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实施检查到评价反馈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每个学生的特殊需要,尊重每个学生的职业成长体验;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关键(核心)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步骤目标职业群→职业调研/职业资格研究→核心岗位群→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学习情景(课程内容)设计→最后教学组织设计。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课程的实施必须以行动为导向。因此,要使课程得以有效实施,必须要创设真实的职业情景,使学生能够置身于真实或模拟的工作世界中,做到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一致,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这就对学校的教学条件提出了新的要求。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要量力而行。教育教学理论是开展课程
本文标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与“双师”教学团队建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08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