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技工职业技能考试 > 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
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第一章总则第1.0.1条本规范适用于单机容量为50~600MW火力发电厂水工结构工程的施工及验收。50MW以下工程可参照执行。第1.0.2条本规范是在总结国内火力发电工程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针对火力发电厂水工结构工程的特点,以主要水工结构工程为对象进行编制的。第1.0.3条本规范未规定的内容,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及现行部颁标准的有关规定执行。第1.0.4条水工结构工程应在不断总结经验基础上,积极慎重地、有步骤地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应用新材料、新结构和新的施工工艺时,应经试验论证,通过现场工业性试点,并经技术鉴定,因地制宜地予以使用。第1.0.5条主要水工结构工程施工前,应进行现场调查,分析工程特点和施工条件,编制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并做好施工准备工作,以使工程顺利进行。第1.0.6条水工结构工程施工中,遇有重大技术课题,应加强施工与设计、科研部门的配合和协作,制定专题技术措施,强化技术管理,做好施工记录。第二章预应力混凝土输水管施工第一节一般规定第2.1.1条本规范适用于火力发电厂循环水(排)水管、补给水管、回水管等工程采用承插式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压力管(以下简称预应力管)的施工及验收。对预制普通钢筋混凝土管可参照执行。第2.1.2条预应力管具有节约钢材、降低造价、使用年限长、不污染水质等良好的技术经济指标,在火电工程中宜优先选用。第2.1.3条预应力管的施工必顺贯彻质量第一的方针,应由管道专业工程公司承担施工。为提高预应力管施工全过程的质量,制管、运输、安装宜由同一个管道专业队伍承担施工。该专业队伍对管道投产运行后一定期限内(按承包合同确定)的施工质量负责。施工企业必顺建立和健全质量保证(Q.A)及质量控制(Q.C)体系,切实做到:严格工艺,精心操作,逐根检验,确保质量。第2.1.4条中、小直径(φ1400以下)预应力管可由专业制管厂定点制作供货,大直径管(φ1400及以上)宜优先采取流动到现场就近制管的办法。大直径预应力管当采用管芯绕丝(三阶段)工艺制管时,应遵守本规范的有关规定。当采用震动挤压工艺(一阶段)或其他工艺制管时,可参照现行有关国家标准及规范执行。第2.1.5条凡选用新材料、新管型、新工艺的预应力管,均应通过工业性试验并经鉴定和制定相应的暂行技术规定后,才可用于正式工程。第2.1.6条预应力管线附近有地下埋设物或建(构)筑物基础时,应摸清沿线地下埋设物和基础的名称、位置、标高及目前使用工况,施工中应采取相应措施和对策,以保证地下埋设物和基础的安全。第2.1.7条软土地基和特殊土质(膨胀土、湿陷性黄土等)地段的沟槽土方施工,其边坡稳定、降排水、防止基土扰动等方面,应掌握土质的特性并采取相应措施,以保证管线施工全过程的安全和工程质量。第2.1.8条预应力管道工程的土石方工程、施工安全及劳动保护等,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还应符合《土方与爆破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01—83)及现行有关规范、规程的规定。第2.1.9条预应力管道施工前应编制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其内容及深度应符合原电力建设总局颁发的《施工组织设计编审制度》的要求,并着重考虑下列因素:一、施工场地布置,包括现场制管、管子堆放、管线施工区的土石方堆场及运输通道的合理布设。二、管道工程较长时的分段及段间流水施工的安排。三、沟槽开挖、边坡稳定、地表水排除、地下水处理、土方的平衡及机具的选择。四、管基施工方式及顺序,防止基土扰动的措施。五、管道安装方法及机具的选择。六、回填土的顺序、夯实方法及保证回填土质量的措施。七、保证管线附近原有地下埋设物或基础安全的措施。八、结合工程特点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措施。九、冬、雨期施工措施。第2.1.10条当预应力混凝土输水管施工的其他专业规定与本规范不一致时,以本规范为准。第二节装卸、运输及堆放第2.2.1条中、小直径预应力管的出厂验收、检验方法、管子标志及其厂外运输均应符合《预应力混凝土输水管》(GB5695—85)的有关规定。专业管道施工单位应会同建设单位对制管厂进行运输前的验收或现场到货验收,并核对所验收管子的出厂证明书。第2.2.2条大直径预应力管在现场就近制管中,应分批进行验收,并提供该批的成品质量证明书。第2.2.3条预应力管的装卸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一、装卸机具起吊能力的选用应留有一定的裕度,吊具的工作位置必须符合稳定条件,使用前应检查机具的完好情况,严禁超负荷或在不稳定工况下进行管子的装卸起吊。二、在沟槽附近进行管子的装卸起吊,要将起吊机具停设在不影响沟槽边坡稳定的适当位置上。三、起吊机具在工作状态时的接地压力大于操作地段的地面承载能力时,应采取扩大承压面积或局部提高地面承载能力的措施,以保证起吊机具安全操作,防止出现过大沉陷或不均匀沉陷。四、预应力管在装卸过程应始终保持轻装轻放的原则,装卸起吊要平稳,不得碰撞管子,特别要注意承、插口部位及保护层使其不受损坏。严禁溜放或用推土机、叉车等直接碰撞和推拉管子。五、管子起吊可采用两个着力点的兜身吊或专用起吊工具(如蟹钳、铁扁担等),严禁采用串心吊或将起吊索具的坚硬部件(如卡环等)直接与管体接触而压损管子。六、管子起吊时,管中不得有人,管下不准有人逗留。第2.2.4条预应力管的装车运输应符合下列规定:一、管子在装车运输时应有防止震动、碰撞、滑移的措施,可设置弧型支座(弧型支座曲率应与管子外圆曲率相适应)、铺垫草袋(内装砂土)及在枕木上加设木楔等办法予以稳固,并与车厢绑扎稳牢。承、插口部位应垫起,不得直接压抵在车厢板上。二、大直径管的运输应根据实际装车高度、宽度及载重轮压,核对运输路程中的桥涵或架空线的允许通过高度、宽度及压重。如有超高、超宽、超重等情况,则应采取相应措施。三、大直径管以汽车运输直接拉至管线沟槽中时,应周密考虑车道的出入及其停留位置,并应对可能出现的轮胎打滑、陷车等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四、运输过程对插口等易损部位应采取防止损坏的措施,必要时应予妥善包扎。五、管子运输时,在其上面或里面禁止装运其他物品。第2.2.5条预应力管的现场堆放应符合下列规定:一、管子堆放场地应经平整,当土质松软时应予适当夯实。二、管子堆场应防止雨季积水,水能自流排出。三、管子应按型号、规格分类堆放。每堆第一层管的下面应垫放两根枕木,并设有防止管子滚动滑移的措施。枕木间距应大于1/2管长,并使承口垫起离开地面。堆放层数不宜超过表2.2.5的规定。层间应设软质的支承物(如垫木),且层间支承物应设在同一垂直面上。四、管子直接运至管线沿线摆放时,其摆放位置应不妨碍沟槽土方施工及管线的施工通道,并避免管子的多次转运。表2.2.5预应力管堆放层数第三节管子和密封圈第2.3.1条到达现场的预应力管必须附有产品质量合格证明书及管子质量合格的标志。凡标志不清、技术条件不明、技术指标不符合设计要求者不得使用。第2.3.2条管子在安装前要逐根进行外观检查:管体内外表面及端面有无裂缝;承口和插口的工作面部位有无不应有的蜂窝、气泡、浮浆积层和脱皮现象;承口倒棱处有无混凝土环裂或伤痕;承口外导坡、插口止胶台内侧工作面有无灰渣浮浆;在插口端安装线内保护层的厚度,有无超过止胶台的高度;保护层有无碰伤、脱落、裂缝或局部外露环向钢筋;管子端面纵向钢筋切口处凹坑的填补料有无脱落。必要时对管子几何尺寸进行抽查。对检查合格的管子予以编号待用。第2.3.3条对外观检查不合格的管材应及时予以修复,修补方法可参见附录一。有严重缺陷或修补后仍不合格的不得使用。第2.3.4条管道接口用的橡胶密封圈材料应符合设计要求,其性能应符合附录二的要求。密封圈不应有气孔、裂缝、重皮、平面扭曲、肉眼可见的杂质及有碍使用和影响密封效果的缺陷。第2.3.5条橡胶密封圈的断面直径应符合设计要求,其直径及周长的误差、技术条件、储存与运输等应符合附录二的规定。采用断面为圆型的橡胶密封圈材料时,圈的环内径与预应力管插口外径之比(即环径系数)一般为0.8~0.9。安装后的胶圈压缩率,滚动胶圈为35%~45%,滑动胶圈为30%~40%。第2.3.6条中、小直径管道应采用无接头的密封圈;大直径预应力管道允许采用有接头的密封圈,该接头的材质不得低于母材的性能标准,外观不得有硬结、死弯、偏心、刀痕、扭曲等缺陷。现场应抽取1%的数量进行接头强度试验,如不合格则加倍复试,再不合格不得使用。第2.3.7条预应力管道当采用其他材质或非圆形断面的密封圈时,应选用经有关部门技术鉴定可以批量生产的合格产品。第四节沟槽开挖和管基施工第2.4.1条管线沟槽开挖前应按《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建筑工程篇)》(SDJ69—87)第九章施工测量及沉陷观测中有关施工测量的规定进行管线测量放线,设置控制桩点及水准桩点。桩点位置应便于管线各区段施工时对管线轴线及标高的引测和控制。第2.4.2条沟槽开挖的边坡,应根据土质、地下水位、降排水方法、开挖深度、施工机械,以及雨季施工对边坡的影响程度、管线施工期的长短等具体情况,按《土方与爆破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01—83)的有关规定确定,或参照工程所在地区类似土方工程的边坡留设经验选定。当沟槽开挖较深时,宜采用折线形或台阶形的边坡。第2.4.3条沟槽的沟底宽度,应满足施工操作及排除地下水的需要,沟底宽度一般可为:当管径≤1000mm时取D+2×500mm;管径≥1200mm时取D+2×600mm(D为管子承口的外径)。当预应力管的安装采用沟底设龙门吊车作业时,沟底宽度尚应考虑铺设龙门吊轨道的需要,予以适当加宽。第2.4.4条雨季或有地下水情况下的沟槽施工,不允许积水,应有降、排水措施,可采用明沟集水井排水或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明沟排水的排水坡降应不致冲刷沟底土壤,遇有流砂的土层时宜采用人工降低地下水位的方法。全部降、排水设施应保持施工过程的正常运行,直至回填土超过地下水位的高度且不低于管线轴线高度时,才可停止和拆除降排水设施。雨季施工在沟槽顶部两侧应设挡水小堤或截水沟,以防止地面水流入沟槽。第2.4.5条当设计有数根管道平行设置时,沟槽土方宜同槽开挖。机械挖土或雨季开挖沟槽,应在沟底标高以上留150~200mm的保护土层;待施工管基时用人工清理至设计标高。挖出的堆土应离槽顶边缘有适当距离,以保证边坡稳定;堆土面应向外倾斜,以防止地表水流入沟槽。第2.4.6条扩建工程的沟槽附近有已埋设的各种沟管道时,应采取有效措施来保证原有沟管道的稳定和安全运行。对可燃性油、气管道,严禁碰撞,防止其变形和渗漏。第2.4.7条沟槽附近的其他工程为桩基时,沟槽开挖与桩基施工的顺序要妥善安排,既要防止桩基施工的振动影响沟槽边坡的稳定,又要避免沟槽开挖引起桩基出现较大的位移。第2.4.8条沟槽不允许挖至沟底设计标高以下,如个别地方超挖时,应用与基土相同的土料填补,并夯实至设计要求的密实度。第2.4.9条沟槽基土中遇有淤泥等软弱夹层或塘、坟、井等异常埋物时,应会同设计部门确定处理方案。施工过程要做好隐蔽工程的检查和记录。第2.4.10条寒冷地区冬期施工要有防止地基冻胀的措施。第2.4.11条原土管基(管道直接铺设于原土地基上)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一、管基包角弧座(即管子与原土接触的圆心角)应按设计要求挖好,有间隙时应以砂垫实。二、管基原土应夯实,管底标高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应保护原土不被扰动。三、承口部位应局部挖成槽坑,坑的深度和大小应与承口外形相适应。四、管道沿线土质不一致或差异较大时,应会同设计单位并按设计要求做好土质变异地段的地基处理。第2.4.12条砂质管基(管道铺设于人工填筑的砂或砂砾地基上)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一、填筑砂基前应先验沟槽,清除沟底浮土,保持边坡稳定防止坍土,沟底标高应符合设计要求。二、砂基材料宜采用中砂、粗砂或砾砂。采用细砂时宜掺入一定数量粗粒料,并混合均匀;材质指标应符合设计或有关规范的规定。砂基材料不得含有草根、垃圾等有机杂质。三、砂基应分层夯实并保持最佳含水量。分层铺设的厚度、最佳含水量的选择、夯实操作的要求,应按不同的捣实方法确定,可按附录三的附表3.1“砂和砂石管基每层铺筑厚度及最佳含水量”进行
本文标题: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106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