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健康教育学自学总结----201004011预防一大班***健康教育学是研究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一门科学。是医学与行为科学相结合所产生的边缘学科。它力图在医学,尤其是在预防医学领域应用行为科学的方法和成就,研究人类行为和健康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规律,探索有效、可行、经济的干预策略及措施,以及对干预效果和效益进行评价的方式方法,从而服务于疾病预防、病人康复、增进身心健康、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第一章绪论健康教育:是旨在帮助对象人群或个体改善健康相关行为的系统的社会活动。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维护和提高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是协调人类与环境的战略,它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健康促进的五个活动领域:1.建立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2.创造健康支持环境;3.加强社区行动;4.发展个人技能;5.调整卫生服务方向。健康促进的三项基本策略:1.倡导;2.赋权;3.协调。第二章人类行为及健康相关行为人类行为的基本特点:1.目的性;2.可塑性;3.差异性。其健康教育意义:1.人类行为的目的性是健康教育的前提;2.健康教育工作者应抓紧人们社会化关键期的教育训练,培养健康文明的行为;3.健康教育的措施必须因人而异、因势利导。行为的影响因素:1.自身因素:1)需要、动机和动机冲突2)认知3)态度4)情感5)意志;2.环境因素:1)自然环境2)社会环境健康相关行为:个体或团体的与健康或疾病有关联的行为称为健康相关行为。促进健康行为的定义、特点:指个体或团体的客观上有利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行为。1.有利性;2.规律性;3.和谐性;4.一致性;5.适宜性。危害健康行为的定义、特点:指不利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一组行为。1.危害性;2.明显性和稳定性;3.习得性。团体健康相关行为的定义:指以社会团体为行为主体的健康相关行为。第三章健康教育行为改变理论健康信念模式:目前用于解释和指导干预健康相关行为的重要理论模式。行为变化阶段模式:注重个体内在因素,并认为人们修正负向行为或采取正向行为实质上是一个决策过程。社会认知理论:将重点放在个体信念上面,主要包括人对自己能力的信心以及在成就情景中对背景因素知觉的信心。创新扩散理论:指一项新事物通过一定的传播渠道在整个社区或某个人群内扩散,逐渐为社区成员或该人群成员所了解与采用的过程。第四章在健康教育中应用社会动员和社会营销策略社会动员的概念:是通过采取一系列综合的、高效的动员社会的策略和方法,促使社会各阶层广泛地主动地参与,把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目标转化成满足广大社区居民健康需求的社会目标,并转变为社区成员共同的社会活动,进而实现这一社会健康目标的过程。社区资源:1.社区政策资源;2.社区人力资源;3.社区经济资源;4.社区文化、信息资源;5.社区机构资源。对象:1.社区领导层;2.社区社会力量;3.相关专业人员;4.社区家庭和个人。社区参与的涵义和类型:是指社区行政领导和居民共同参与社区健康教育,参与健康教育决策、参与健康教育行动、参与健康教育评估和管理。1.社区管理型;2.社区代表管理型;3.社区咨询性;4.社区被动卷入型。社会营销的涵义:将市场营销技术和概念运用于社会范畴而不是产品和服务的过程。旨在将新的思想和理念介绍、传播给对象人群,并提高对象人群中某种特定行为的发生率。社会营销活动的要点:1.以消费者为导向;2.交换理论;3.对象人群的细分和分析;4.形成研究;5.渠道分析;6.销售组合;7.产品;8.价格;9.营销管理;10.项目组织和人员的角色。健康教育市场概念、特点:是医疗卫生市场发展中的一个新的市场分支,是有关人的健康相关行为的健康需求和供给市场。1.服务效益的社会性;2.营销产品的不可存储性;3.较强的专业技术性;4.专业权威性。第五章健康传播方法与技巧传播的要素:1.传播者;2.受传者;3.信息与讯息;4.传播媒介;5.传播效果。模式:1.拉斯韦尔五因素传播模式;2.施拉姆双向传播模式。分类:1.自我传播;2.人际传播;3.群体传播;4.组织传播;5.大众传播。健康传播的概念、特点:是指通过各种渠道,运用各种传播媒介和方法,为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而收集、制作、传递、分享健康信息的过程。1.对传播者有特出的素质要求;2.传递的是健康信息;3.具有明确的目的性;4.过程具有复合性。人际传播的特点:1.是全身心的传播;2.是全息传播;3.以个体化信息为主;4.交流充分、反馈及时。常用形式:1.咨询;2.交谈或个别访谈;3.劝服;4.指导。基本技巧:1.说的技巧;2.倾听技巧;3.提问技巧;4.反馈技巧;5.非语言传播技巧。注意事项:1.交谈中突然改变话题;2.不适当的保证和不负责任的承诺;3.过分表述自己的意见,主导交谈过程,在交谈中唱“独角戏“;4.连珠炮式提问,使人难以承受;5.对交谈对象的问题所答非所问;6.对对方表现出不耐烦、轻蔑的态度或使用生硬、命令、教训式的语言;7.过早下结论。群体传播的特点:1.双向性的直接传播;2.在群体意识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3.产生从众行为;4.舆论领袖是开展健康传播的切入点。小组讨论的技巧:1.热情接待;2.说好开场白;3.建立关系;4.鼓励发言;5.打破僵局;6.控制局面;7.结束讨论。大众传播的特点:1.传播者控制传播的过程和内容;2.信息公开、公共,面向全社会,传播速度快,扩散距离远,覆盖区域广泛;3.保证信息标准化和规范化;4.受众为数众多,分散广泛,是匿名的,自由的;5.信息反馈间接延缓,缺乏自发性;6.决定信息的物理形式、时空范围、速度和数量。选择原则:1.针对性原则;2.速度快原则;3.可及性原则;4.经济性原则健康传播材料的使用技巧:1.面向个体;2.面向群体;3.面向大众。第六章健康教育培训方法健康教育培训(training)是健康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对负有健康教育责任的人员进行专门化教育和技能培训的过程。培训的目的是为健康教育目标服务,从工作需要出发,通过培训,使受训者改变原有的知识、态度和行为,学习和掌握从事某项专门任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健康教育培训的过程是“教”与“学”两个主体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是培训者与学员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为实现培训目标而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培训者、学员、培训内容、教学环境构成了培训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4个基本要素。而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三种过程交织一起,成为一个系统的培训过程。健康教育培训的对象是各级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和各类兼职健康教育人员或志愿者。他们大都是来自工作岗位的成年人。成人学习者具有学习动机明确、生活经验丰富、理解能力强、个体差异大等特点,他们还面临着不同的学习障碍,如工作压力大,家务繁重,时间紧张,受文化水平及专业限制,思维模式较为固定,等。由此决定了以成人为主要对象的健康教育培训除具有一般教学过程的特点外,还有其鲜明的自身特点:1.认知主体——成人学习者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2.认知对象——培训的内容强调职业性和实用性;3.教学活动重在参与性和实践性;4.认知活动具有交叉性和间断性,指健康教育培训是在职的岗位培训,学习与工作、生活活动交叉进行。工学矛盾是成人培训的一个特点,也是难点所在。健康教育培训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按需施教原则,学用结合原则,参与性原则、少而精原则、灵活性原则。培训中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与练习法、自学指导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参观法。参与式培训(participativetraining),即培训者和培训对象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共同完成教学活动。参与式教学方法有多种,除小讲课、头脑风暴、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常用方法外,还有游戏法、辩论法、技能比赛等多种形式。“同伴”,是指具有相同背景、共同经历或由于某些原因使其具有共同语言的人,这种共性主要体现在年龄、性别、生活环境和经历以及文化和社会地位等方面,如同事,好友,同种疾病患者,健康俱乐部的成员。同伴教育(peereducation),是同伴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和行为技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教育形式,一般由经过培训的同伴教育者向同伴讲述自身经历和体会,或充当积极的榜样角色,通过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和被教育者进行交流,以唤起共鸣,激发情感,共同采纳有益健康的行动。同伴教育具有形式多样、感染力强、经济实用等特点,广泛适用于劝阻吸烟、预防和控制药物滥用、艾滋病/性病预防教育、营养改善计划、社会教育和语言教育等诸多领域。近年来国内外实践表明,由于青少年群体易受环境影响,同伴的行为往往比家庭的影响更大,青少年已成为开展同伴教育的重要对象。虽然同伴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但并非适应所有情况。要认真分析应用这一方法的客观条件及其是否是达到目标人群的最佳途径。实际工作中,可通过对以下问题的判断来决定是否使用同伴教育方法:1.是否有可能吸引并保持社区领导的兴趣和支持;2.有无足够的同伴教育者;3.在目标人群中,人们是否有时间、有兴趣、有能力去担任同伴教育者;4.能否为同伴教育的开展提供培训和其他技术支持,如教材、设备、场所等;5.同伴教育者能否得到持续的支持、资助、指导和再培训;6.如果同时运用其他干预策略,如何将同伴教育法结合进去。如果上述问题是肯定的,即可采用同伴教育法,否则尚需创造条件,或寻找其他可行的教育策略和方法。第七章在健康教育中应用心理评估与心理咨询方法心理评估(psychologicalassessment)指依据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对个体或群体的某方面心理健康状况或心理特性进行定性或定量的描述,以评定其心理健康水平及心理问题的性质与程度的过程。所谓心理特性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方面,如情绪状态、气质类型、性格特点等。心理评估的主要方法:观察法、晤谈法、作品分析法、个案法、心理测验。心理量表(ratingscales)从心理计量学中产生。在心理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常需要对群体或个体的心理和社会现象进行观察,并对观察结果以数量化方式进行评价和解释,即所谓的评定(rating)。评定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程序,这种标准化、格式化的程序就是量表(scales)。心理量表的构成虽然不同种类和功能的量表内容相差很大,但它们的结构基本相同,都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①名称:说明量表的种类,也可以既说明量表的种类又指出量表的作者或编制单位。如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等。②指导语:是实施评定的操作说明。主要说明评定的目的意义、评定要求、规则、注意事项等内容。指导语通俗、简明,消除被评定者的顾虑、明确填答要求。还可以提出不记名,有利评定获得真实的结果。③项目:每一量表都包含若干条目,每一条称为一项,如SCL-90包括90个项目。项目的多少与量表的编制目的和实用性有关,太多太少都不宜,一般以20项左右为宜。此外,项目内容应该能够反映调查问题的特征,既包括特异性的症状,又要包括非特异性的症状。因为,每一种心理问题都是由特异和非特异性表现组成,两者要编排比例合理,符合客观实际。④项目定义:在量表手册或记分单上对每一项目都进行了具体的、明确的、可操作的定义或规定。如SDSS中的第九个项目“对外界的兴趣和关心”定义为了解和关心单位、周围、当地和全国的重要消息和新闻。所以,不能根据字面随意理解与说明,也不能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或地方俗语。⑤等级:大部分的量表使用的是等级式填答方式,让被测试者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相应的等级或主试对被试进行等级评定,如SDSS为0~2的3级。而有些量表则采用肯否式,即“是”或“否”评定,如A型行为类型评定量表。一般以3~5级最为合适。⑥评定标准:评定标准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严重程度,一种是症状持续的时间,也有综合使用两者的。如A型行为量表主要根据行为表现的程度,是属于A型、偏A型行为特征,还是B型行为特征;而SDS则根据症状的程度和持续时间进行综合评定。量表的品质量表种类繁多,其品质主要从以下指标来衡量。①信度(reliability):又称可靠性,是指一种测验工具对一组被测试者进行先后两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估计,即量表本身的可重复性和
本文标题:健康教育学自学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256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