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三第一学期历史期中考浙教版
2004年第一学期联谊学校期中考试高三历史试题卷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长河高中陈志文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中国古代各个时期都不同程度地重视对西部地区吃的开发与管理。1999年11月1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一次把世人的目光引向了西部地区,据此回答1—3题1、中国古代在新疆地区设置管理机构,对新疆地区进行有效管理的朝代有①西汉②东汉③唐朝④清朝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2、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生产技术首先传到西域的是A.农耕与植棉B.造纸与印刷C.陶瓷与制茶D冶铸与水利3、西部地区文化遗迹众多,不属于中国封建社会形成与初步发展时期的是A.丝绸之路B.莫高窟C.都江堰D.骊山兵马俑社会经济的发展是诸多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据此回答4-7题。4、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了相当发展,其根本原因是A.封建制度的确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B.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各诸侯国为争霸要注重农业发展D.农民的地位比奴隶高5、三国时,黄河流域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原因表述不准确的是A.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B.曹魏推行了屯田制C.南北经济交流频繁D.水利的兴修和灌溉工具发明6、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为我物”。这表明北宋政府A.采取抑制土地兼并,重农抑商的政策B.减轻农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D.力图搜刮百姓,以备岁币7、明朝中后期,出现“末富居多,本富居少”,江南农村人口“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家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的社会现象,这说明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社会贫富分化加剧C.自然经济解体D.商品经济相对发展我国历史上多次出现分裂局面,但最终走向统一。据此回答8-10题。8、《太史公序》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材料反映的实质是A.诸侯争霸,使诸侯国数目减少B.诸侯间争夺土地、人口互相残杀C.分封制动摇,奴隶制度趋向崩溃D.诸侯弃国逃跑,井田制瓦解9、春秋战国、南北朝、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处于严重的分裂状态,但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这包括①人民渴望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②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社会安定③生产力的发展为统一提供了条件④统一的环境与民族融合趋势相适应A①②B.②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10、我们既肯定元世组忽必烈的统一,又肯定南宋抗战派大臣文天祥的抗元斗争。对后者来说,主要肯定其A.“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崇高气节B.反抗元朝专制的统治思想C.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精神D.顺应历史潮流的观点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我国历史上出现了多次的民族融合。据此回答11-13题。11、自东汉至西晋,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这种现象反映的本质是A.汉族经济文化先进B.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C.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D.农业生产有了更大发展12、中华民族间的融合得以巩固和发展的最具凝聚力的因素是A.互通婚姻,有亲密的血缘关系B.有共同使用的语言文字C.经济交往频繁,互通有无D.共同的民族意识,认同的价值观念13、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基本原因是A.统治者的汉化政策B.各族人民团结斗争C.各族人民长期的经济文化交流D.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发展过程也是走向世界的过程。据此回答14-16题。14、中华文明产生于五六千年前的有力证据是A.文字记载B.历史传说C.理论推导D.考古文物15、一般认为,唐文化对当时亚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产生这种影响的重大基础在于A.强大的军事实力B.发达的交通设施C.先进的技术制度D.辽阔的统治疆域16、西欧有一句名谚:“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克人的手。”结合古代科技史,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A.中国人的勤劳智慧创造了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B.阿拉伯在东西文化交流中起了桥梁作用C.欧洲人完全照搬中国古代科技成就D.欧洲人吸收和借鉴中国科技成就形成了西方近代科学“改革也是革命”古今中外历史上有一系列的改革,对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据此回答17-18题。17、商鞅变法得以成功的根本原因是A.得到秦孝公支持,进行的较为彻底B.废除了井田制,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C.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D.得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支持18、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带有开创性的一项是A.实行均田制B.改穿汉服C.迁都洛阳D.提倡同汉族通婚“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经济思想,据此回答19-20题。19、以下哪些是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①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②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反映③封建社会初期不具备发展工商业的条件④封建国家由于政治、军事需要的考虑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20、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提出了“农工商皆本”的思想,反映了①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②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③封建专制集权制度的加强④封建统治者需要商业获取奢侈品⑤对传统经济思想提出了批评和挑战A.①②⑤B﹒③④C﹒①③④D﹒②③④赋税是国家宏观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据此回答21-23题。21、西汉政府实行编户制度的目的主要是A.控制剥削平民B.作为税收的依据C.农户无故迁移D.便于编定农户对国家的负担22、两税法、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实质是A.调整封建生产关系B.缓和阶级矛盾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D.抑制土地兼并23、明清时期,我国长期实行的徭役、人头税先后被取消,其主要原因是A.农民的反抗斗争B.土地私有化的发展C.封建政府的政策调整D.商品经济的发展儒家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但在我国的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它的态度却是大相径庭。据此回答24-26题:24、儒家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但在封建社会确立和发展之初,秦始皇却采取了焚书坑儒的措施,它所针对的是A.儒家仁政学说B.诸子百家纷争的局面C.六国旧贵族D.分封割据的思想25、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开始确立于西汉武帝时,得益于儒生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发展,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其目的主要是A.向汉武帝索要高官厚禄B.接受秦朝速亡的历史教训C.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C.维护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26、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清朝大兴“文字狱”,其根本目的是A.压制知识分子B.加强思想控制C.巩固君主专制D.防止人民反抗频繁对外交流,是明代以前中国外交的基本特征,据此回答27-30题:27、有一名中国显要贵族,吃着波斯枣,看着中亚舞,以高丽参养身,诵佛经以养性。此贵族生活在A.西汉B.南北朝C.隋朝D.唐朝28、中国人民早在古代就创造过世界航海壮举。中国古代对外交通经历了有西北陆路转向东南海路的过程,实现这一转变的根源是A.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稳定B.海上交通比陆上交通经济C.古代经济重心向南移D.科学技术的的进步29、下列有关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中国与欧洲的直接交往始于东汉B.波斯是唐代丝绸销往欧洲的中转站C.明朝时中国与非洲开始了最早的交往D.汉朝时陆路为主,宋元时又以海路为主30、汉代中国文明传到西方,其中没有输出的手工技术有A.冶铸技术B.凿井技术C.造纸技术D.丝织技术二、材料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1题12分,第32题10分。要求分析材料,结知识回答问题)31、阅读下列材料:(12分)材料一清朝前期人口增长情况材料二清朝前期人均耕地面积材料三清朝乾隆年间,直隶永定河的淀泊“水退一尺,则耕地占一尺”,“每遇潦涨,水无所容,甚至漫溢为患”。黄河“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苗,并多居民村落······筑围打坝,填塞日多”。——《清高宗实录》回答(1)据材料一说明清朝前期人口增长的趋势,并简要分析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4分)(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它们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并简要分析其原因。(5分)(3)根据材料三,说明黄河流域出现的突出社会现象并指出其弊端和隐患(3分)3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丞相掾(丞相府的属官)和洽(和洽:魏时大臣)言于曹操曰:“······今朝廷之议,吏者著新衣,乘好车者,谓之不清;形容不饰、衣裘弊坏者,谓之廉洁。至今士大夫故污辱其衣,藏其舆服。······今崇一概难之行以检殊涂,勉而为之,必有疲瘁。”······操善之。——摘自《资治通鉴》卷66材料二:《新唐书》记载,科举考生报名“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乡贡借怀牒(身份、履历证书)自列于州县。”《日知录》记载,“开元以后,四海晏清,士无贤不肖,耻不以文章达。其起诏而举者,多则二千人,少犹不减千人,所收百才有一。”《文献通考》上载:“唐时所放进士,每岁不过二、三十人。”材料三:梦得(叶梦得,北宋时的大臣)言:“自古用人必先辨贤能。贤者有德之称,能者有才之称。故先王常使德胜才,不使才胜德。至继今用人,以有德为先。”上(宋徽宗)然之。--摘自《宋史纪事本末》卷49请回答:①分别指出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的用人观。(6分)②根据材料,归纳以上三个朝代出现不同人才观的重要社会原因。(4分)三、问答题(本大题共一小题,计18分)33、秦汉时期,社会政治领域有哪些突出特点,试结合所学知识加以概括,并举例说明(18分)2004年第一学期联谊学校期中考试高三历史答题卷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长河高中陈志文二、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序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序号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三、材料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1题12分,第32题10分。要求分析材料,结知识回答问题)31、(1)(2)(3)32、①②四、问答题(本大题共一小题,计18分)33、题答杭州市联谊学校2004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历史期中试卷参考答案(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序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CDBACCDCDACDCDC序号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CCABAAADDDCDCCC二、材料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1题12分,第32题10分。要求分析材料,结知识回答问题)31题(1)趋势:人口迅速大幅度增长。原因:统一局面稳固,社会较为安定,经济发展;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的政策;民间的传统思想观念。(4分)(2)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与耕地有限的矛盾逐渐显著,并越来越严重。原因:人口增长的速度过快,成倍增长;生产力的发展相对缓慢;可垦地面积有限,资源有限。(5分)(3)盲目开垦河滩地与淀泊湿地。恶果:破坏生态平衡,导致水灾越来越严重。(3分)32题(1)材料1:认为不能以衣着好坏作为选拔和评定官吏清廉的标准。材料2:主张通过科举考试,选拔才华出众的人为官。材料3主张选拔官吏要“以有德为先。”(6分)(2)三国时期,豪强地主势力强大,并把持地方的政权;唐代,世族势力进一步衰落,而新兴地主阶级(庶族地主)势力增长;宋代,社会上重视封建伦理观念,朱程理学盛行。(4分)三、问答题(本大题共一小题,计18分)33题概括举例(1)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如秦朝确立皇帝制、郡县制;制的形成、巩固(2分)西汉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1分)(2)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如秦统一;西汉与西域各族与初步发展(2分)关系的发展等(1分)(3)对外交流初步发展(2分)如丝绸之路、甘英出使大秦,两汉与朝鲜、日本的交往等(1分)(4)农民反抗斗争出现高潮,如秦末农民战争,黄巾大起义等(1分)推翻或瓦解封建王朝统治(2分)(5)地主阶级内部开始发生变化,如豪强地主的产生(1分)出现特权阶级(2分)(6)封建专制政治制度的如外戚、宦官专权,吏治腐败,弊端开始暴露(2分)地方分裂割据等(1分)
本文标题:高三第一学期历史期中考浙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334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