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06-07年上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三历史第四章单元测试B卷(附答案)
高三历史同步检测(十三)第四章单元测试B卷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第Ⅱ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见兴亡;以人为镜,可知得失。”他在位期间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重大举措是…()①反复强调“存百姓”思想,励精图治②任用贤臣,善于纳谏③戒奢从简④轻徭薄赋,劝课农桑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考查理解问题的能力。“以史为镜”是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以人为镜”是指善于吸取别人意见。故四个举措都体现这两个思想。答案D2.战国时代有毛遂自荐的故事,唐朝则有自荐求官制度。请问这一制度始于哪一皇帝()A.唐太宗B.唐高宗C.武则天D.唐玄宗答案C3.电视剧《狄仁杰断案传奇》中狄仁杰是被下列哪一位皇帝破格提拔的()A.唐太宗B.唐高宗C.武则天D.唐玄宗解析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武则天破格录用的名相有狄仁杰、姚崇等。答案C4.我国历史上继西汉前期之后出现的第二个盛世局面是指()A.“开皇之治”B.“贞观之治”C.“武周之治”D.“开元之治”答案D5.唐朝时主管官员考核和任命的机构隶属于…()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御史大夫解析基础史实的灵活运用。“主管官员考核和任命的机构”是吏部,隶属于尚书省。答案C6.唐朝皇帝调整统治政策所发挥的作用,客观上最能体现战国时期儒家“仁政”主张的是()A.三省六部制、科举制B.租庸调制、科举制C.均田制、科举制D.均田制、租庸调制解析“仁政”主要是处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关系,在封建社会则是指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态度。符合此意的选项只有D项。答案D7.“作为审查官吏擢用资格的方法到了唐以后才发挥出大的效果,而且盛行于以后各朝。”这句话中的“方法”是指()A.察举制B.刺史制度C.三省六部制D.科举制解析由题干“审查官吏擢用”“唐以后”“盛行”等信息,结合所学科举制的时间、内容、评价等判断,答案应为D项。答案D8.唐朝中期以后实行的两税法同以前的租庸调制相比,最主要的变化是()A.地租形式的变化B.赋税种类的增多C.征税标准的变化D.税务手续的简化解析租庸调制以人丁为主征税,而两税法是以土地为主征税,变化最大的是征税标准。两税法与租庸调制都以征收实物地租为主,A项不准确;两税法说明种类减少,B项错误;D项是表面变化;C项体现了赋税发展的内在趋势,是最佳选项。答案C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和货币的发展。据此回答9~10题。9.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此现象折射出的历史问题是()A.茶叶产量大B.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C.国家财政空虚D.调整分配不均解析茶叶在唐代已成为生活必需品,市场广泛,著名茶园规模大,产量高,政府开始征收茶税,即说明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答案B10.下列关于唐朝货币情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出现了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B.出现了专营货币存放和借贷的柜坊C.唐玄宗开元年间“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D.开元通宝成为以后历代货币的范式解析考查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开元通宝是唐高祖下令发行的。答案C11.我国中原与西藏关系的发展演变可追溯到唐朝,那时西藏地区就得到了发展,表现有()①实现了青藏高原的统一②仿唐朝制度,设置各级官府③创制了吐蕃文字④接受中央政权的管辖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解析考查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唐朝时,中原和西藏是两个并列政权,互不统辖。答案B12.“蛮地无桑……俗不解织绫罗。自太和三年(829年)蛮贼寇西川(四川),掳掠巧儿(技艺高超的手工工匠)及女工非少,如今悉解织绫罗也。”材料中的“蛮地”是指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活动的区域()A.突厥B.回纥C.靺鞨D.南诏解析此题实际考查我国少数民族所在地理位置。突厥、回纥主要在我国北部、西北部地区,靺鞨在东北地区,南诏在西南地区,而题干中“蛮贼寇西川”即少数民族侵略四川地区,从地理位置判断应为D项。答案D13.下图中,生活在①②③处的少数民族分别是()A.靺鞨、西突厥、吐蕃B.渤海、回纥、吐蕃C.靺鞨、回纥、吐蕃D.渤海、西突厥、南诏解析回答本题注意两点:一是少数民族分布地区要准确识记,二是少数民族崛起的先后顺序及同一时期的少数民族的识记。同时注意从地图中提取信息,如地图中“东突厥”这一信息。综合判断答案为A项。答案A14.下列反映封建经济繁荣时期的历史古迹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的是()①秦始皇兵马俑②云冈石窟③龙门石窟④莫高窟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③④D.④解析题干有两个要求:一是“封建经济繁荣时期”即隋唐时期;二是“西北地区”。由此判断①②③时间上不符,③地域也不符,它属于中部地区。答案D15.以下说法正确的是()①隋唐时期佛教流传到了中国②佛教的流行促进了雕塑艺术的提高③敦煌是丝绸之路上中外文化交流的舞台④唐朝人对外开放,兼容并蓄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解析敦煌莫高窟位于唐代丝绸之路上,洞窟内塑造了神态各异的佛像,体现了外来宗教的影响及唐朝对外开放、兼容并蓄的社会风气。但佛教在西汉末年即流传到了中国,故排除①,选C项。答案C16.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体现了唐文化()A.高度繁荣的特征B.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特征C.充满活力的特征D.影响巨大的特征解析题干体现了唐文化兼容并蓄的特点,这正是充满活力的表现。答案C17.下列能反映出我国与外国交往史实的是()①“汉委奴国王”金印②滇王金印③白马寺④唐蕃会盟碑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D.①④解析本题应注意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的区别。②④属中华民族内部的民族关系。②中的滇王是汉武帝时我国西南滇池地区的国王。答案C中华文化繁荣昌盛,隋唐时形成了“中华文化圈”,这是世界公认的。据此回答18~20题。18.藏族人民在古代历史上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先进文化,为促进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藏医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下列属于藏族医学成就的是…()A.《千金方》B.《四部医典》C.《唐本草》D.《伤寒杂病论》解析考查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四部医典》由吐蕃——今西藏名医元丹贡布编著。答案B19.唐诗兴盛的原因有()①社会经济的繁荣②普通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③科举取士和帝王提倡④民族融合和频繁的中外交往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解析考查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文化是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唐代政治经济的繁荣状况就是其原因:①是经济基础;②是阶级基础;③因为帝王以诗取士,促进其繁荣;④为其提供更丰富的内容。答案A20.世界学者公认的“中华文化圈”总体格局在隋唐时期完成,是因为当时()A.中国的经济文化走在世界最前列B.中外文化交流频繁C.中国人思想开放、兼容并蓄D.唐都长安是世界文化经济交流的中心解析所谓“中华文化圈”是指以中国文化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影响周边而形成的文化圈。之所以形成,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经济文化走在世界前列,对周边国家和地区具有巨大的吸引力。答案A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21.看下面两幅图,回答问题:图1乾陵旅游路线图图2乾陵的无字碑(1)根据图1、图2及所学知识,具体说明乾陵的位置和该墓的选址特点。(2)你怎样看待武则天为自己立“无字碑”的行为?(3)请你为武则天撰写墓志铭。(限100字以内)(4)作为我国古代保存完好的著名帝王陵墓,乾陵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一些人主张对它进行科学发掘,一些人反对发掘。就此谈谈你的看法。解析考查读图能力及综合概括能力、分析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第(1)问读图,注意图中信息,如乾县、山脉、指示方向标志等,再结合中国古代习惯——坟头越高子孙越旺,然后进行回答。第(2)问较简单,武则天的行为值得肯定。第(3)问评价武则天,要结合教材史实,做到概括、简练,既要抓住主流,又要全面分析。第(4)问属开放性题目,关键是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参考答案(1)陕西乾县县城北。依山为陵。(2)武则天政绩卓著,却不为自己歌功颂德,让后人评说自己的功过是非,精神难能可贵,这表明她具有政治家的历史眼光。(3)武则天,唐高宗皇后,后称帝改唐为周。她重视农业生产、破格用人、发展科举制度、创立自荐求官制度等,在她当政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向前发展。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若答出:她任用酷吏、滥杀无辜、大建寺庙等,导致晚年政局不稳,社会动荡,可适当加分)(4)观点之一:可以进行科学发掘。这样可以为我们研究唐朝历史提供大批翔实可靠的资料,并使这里成为一个更重要的旅游热点,促进当地经济的增长。观点之二:不应当进行发掘。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乾陵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后代,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我们的责任是完整地保护。况且,现今科技水平有限,弄不好“科学发掘”就成了人为的破坏。目前,国家资金、人力有限,抢救性发掘任务繁重,没有必要去发掘乾陵这类保护较好的地下文物。观点之三:从总体上说,乾陵应保护而不是发掘。但为了更多地了解它,更好地保护它,也可以进行小范围的(如陪葬墓等)调查性发掘。(要求:观点正确,表述清楚)2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太宗文皇帝既定大业……不忘虑危,列置府兵,分监禁卫,大凡诸府八百余所,而在关中者殆五百焉,举天下不及关中,则居重驭轻之意明矣。承平既久,武备式微,虽府卫具存,而卒乘罕习,故禄山窃倒持之柄,乘外重之资,一举滔天,两京不守。——《新唐书》材料二:(开元十年)张说建议,请招壮士充宿卫士,不问宿投(免除各种徭役),优为之制,逋逃者必争应募。上从之。旬之,得精兵十三万,分隶诸卫,更番上下,兵农之分,从此始矣。——《资治通鉴》卷212材料三:到了开元二十五年,唐政府索性下敕“于诸色征人及客户中,召募丁壮,长充边军”,称之为“长征健儿”。从此以后,更番戍边制度,已经不复存在,征募到长征健儿,便成为终身的职业兵。……于是“帅不土著,无家族之顾”。藩镇的将帅,就利用这一弱点,威胁利诱,使士兵服从他,来对抗朝廷。——王仲荦《隋唐五代史》请回答:(1)府兵制和募兵制有什么不同?(2)府兵制崩溃的原因是什么?(3)募兵制的实行对唐朝的统治有什么影响?解析考查对隋唐府兵制和募兵制的掌握。要想做好本题,除了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归纳、分析、比较等能力。第(1)问要求对府兵制和募兵制进行比较,首先要确定比较项,即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比较,依据所学知识可从士兵性质、兵将关系、武器粮食来源、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第(2)问要求回答府兵制崩溃的原因,这要结合所学的相关历史知识来回答。第(3)问要求回答募兵制的影响,这也要结合平时所学相关历史知识来回答。此题由于要求回答的内容较多,因而表述时要注意语言的简练。参考答案(1)士兵性质:府兵制是兵农合一(或寓兵于农),募兵制是职业兵。兵将关系:府兵制兵将分离,募兵制兵将间有隶属关系。武器、粮食来源:府兵制自备,募兵制由国家供给。影响:府兵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募兵制容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的局面。(2)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农民得不到土地,府兵制失去了赖以推行的经济基础;由于战事频繁,兵役繁重,兵士逃亡的人较多;府兵的地位不断下降,贵族、官僚用府兵为私家役使,社会上以充当府兵为耻。(三点任答两点即可)(3)募兵制的实行,最初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的发展;由于兵将之间有了隶属关系,导致军阀的形成;酿成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局面,唐朝衰落下去。(三点任答两点即可)考后评价
本文标题:06-07年上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三历史第四章单元测试B卷(附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336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