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海内外教育科研发展动向
海内外教育科研发展动向2007.111目录2007年第11期总第103期教育动向看耶鲁教授如何给北大上课……3LNCS被SCI扫地出门4对美国大学学生评教的研究和思考8学生全面参与教学管理——南开大学学生评教的探索与思考9北京15所高校试点学分制收费推进校间学分互认10北大院系领导轮职四年一届干满下台12部分高校改革导师制:导师不固定师生双向选择14复旦大学自揭家丑点名道姓通报学术违规事件15复旦学术违规续:造假丢人处理了就不丢人17美国大学生找工作前必做的20件事19我国普通高校在学人数世界第一20企业人力资源经理:高校应教会大学生基本礼仪20科研动向《科学》杂志评出2007年度十大科学进展62007年高校十大科技进展揭晓7“温和”分子机器能够以接近平衡的状态运转13中国科大专家在国际上率先实现量子分解算法18人才需求动向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称:研究生优势不明显11焦点问题专科文凭被厦门大学聘为教授破大学的天荒2发展动向海内外教育科研主办单位: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总编:张晓东责任编辑:张毓晗编辑部电话:(028)83202340地址:成都市建设北路二段四号邮编:610054电子邮箱:yhzhang@uestc.edu.cn2007年12月30日出版海内外教育科研发展动向2007.112白衣、长裤,2007这个新学年,46岁、仅仅是专科毕业的谢泳被厦门大学破格聘为教授,此事成为今年中国学界的“热点”之一,引发了一场大学用人制度的讨论———网上一片叫好声,网友更称其为标志高校用人制度突破性松动的“谢泳事件”;学者杨东平、丁东、余杰等也纷纷撰文给予好评。这位教授仅“专科”文凭谢泳,山西晋中师范专科学校英文专业毕业生,以“一个人一本书一所大学”的研究享誉学术界,曾任《黄河》杂志副主编。目前,谢泳一家三口租用厦门大学海滨校区一套一居室暂时栖身。“这次能到厦大确实非常幸运。近三四年来,国内至少有四五家大学希望我能过去教书,但都因为我的学历问题,最后没有结果。”但机缘巧合,谢泳最后被中国政法大学杨玉圣教授介绍给厦大人文学院周宁院长,周院长向校方力荐,厦大朱崇实校长批准,谢泳被“破格”聘为教授。其间,厦大将谢泳的学术著述分别送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谢冕、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董健、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思和、北师大张健教授等国内著名学者评审,他们对谢泳的学术成就和研究能力都给予了不错的评价。各界热评“破大学的天荒”厦门大学破除学历“门禁”,聘专科生谢泳为教授,此举赢得舆论一片叫好声,而且是“一边倒”的叫好声。有人称之为“空谷足音”“破大学的天荒”“开先河之举”,有人由此“向厦大致敬”!还有人称周宁教授为“蔡元培第二”,将此事与“蔡元培礼聘梁漱溟、燕京大学聘用钱穆”相提并论。学者王晓渔、丁东、杨东平、余杰、智效民、作家韩石山等也纷纷撰文,给予好评。谢泳表示:“我没有向学校提任何先决条件。来厦大,我有一个可以专心从事学术的环境,收入也比在《黄河》杂志高一些。”初显功力独到见解惊媒体到厦大不过二三月,他发表了考证文章:《胡适与厦门大学》,提出了不少“新史料”:如胡适曾到厦门奔丧—————其父胡铁花病逝于厦门等。谢泳教授写道:“胡适与厦门大学的关系,主要基于两种历史事实,一是厦门大学对胡适的敬意,二是胡适一生与厦门大学校长的直接和间接关系。”独特的发现,竟惊动了当地媒体记者,赶到校园里听他“细说端详”。他讲课时常称呼同学们为“诸位”或者“诸君”,这种旧时礼仪令在座学生“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感动”。对话谢泳“我不想制造青春期轰动”舆论关注“谢泳事件”的宏大意义,他本人则明显地表达出一种“缩小意愿”。他说:“我不想制造青春期轰动”;“我们无法与前辈大学者相比较,只能望其项背”。记者(简称“记”):听课同学中相当一部分是慕名而来,他们本以为会很精彩,可是您的风格更多趋于理性。从9月中旬您初登讲台不过二三个月的时间,这样的要求是不是太苛刻了?谢泳(简称“谢”):目前我的讲课风格,是经过考虑的,可以说是“预设”的,想制造一种平实、严谨、理性的课堂风气,我不想要那种热热闹闹的“剧场效果”,不想引起“青春期轰动”,因为我已经过了那个年龄段。记:这是否同您的性格有关?谢:不是完全对等的关系,我在晋中师专时,还是演讲爱好者,也比较能言善辩。现在搞史料研究,更多地需要一种踏实、谨慎的学风。在我看来,无论讲课还是学术研专科文凭被厦门大学聘为教授破大学的天荒海内外教育科研发展动向2007.113究,最重要的品质是:诚实。记:这次被聘为教授,赢得一片赞誉,厦大也因此人气大增。有人甚至将这与“蔡元培礼聘梁漱溟、燕大聘用钱穆”相提并论。您怎么看?谢:网上的评价过高了,意义也被过分放大了。首先我们这一代学人与前辈大师根本没有可比性,种种条件的制约,注定我们这一代人中,根本出不了那样的大师,完全做不到,我们只能望其项背。我理解一些网友对大学体制弊端不满的心情,以往我也写过批评文章,但我被聘任教授这件事,更大程度上是有朋友帮忙推荐,厦大也表现出了大学应该有的兼容并包的气度,不拘于学历破格聘用我。这只是一桩“个案”,是一个私人事件,有人硬要从中解读出公共意义,我只能表示理解。看耶鲁教授如何给北大上课……12月19日,耶鲁大学教授Stearns发出一份电子邮件,致修读其课程的北大全体同学,并附寄耶鲁驻北大代表以及部分耶鲁教授和北大教授。他在邮件中称,选修他主讲的《生物进化学》课程的个别学生提交的课程论文涉嫌抄袭。针对此事,近日,北大教务部发布《教务部就个别学生违反学术规范一事的说明》,表示北大已启动调查程序。(12月25日《京华时报》)犹如去年内地女博士生在香港行贿被所在大学的教授检举到廉正公署一样,那两位课程论文涉嫌抄袭的北大学生,也被广泛认为“太倒霉”———栽在了老外的手上。做作业从网上找现成答案,同学互相抄袭这样的事,不要说在大学里,就是在中学、小学都十分普遍,有些时候,还是家长帮助孩子一起把作业“搞定”。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大家似乎忘记了抄袭是涉及人格、品德的行为,是比作业没有完成还严重的事。在国内,老师对此类作业抄袭已经习以为常,多半不会为此就上书学校相关委员会。大家往往也认为,只有发生在出版图书、发表论文、撰写学位论文、考试等与利益关系十分密切的事件中的“抄袭”,才可以定位为“抄袭”,加以追查和惩处。如此定位,其实纵容了学生从小养成不诚实的品格,他们不以抄袭为耻,甚至以会抄袭而不被老师发现作为炫耀的“资本”。在国外大学,无人监考的考场,没有学生会交头接耳,东张西望。而在国内,即便多人监考,学生也想方设法作弊。发展到眼下,考试作弊被抓,学生纷纷把矛头指向考试制度、指向监考老师。对于图书、论文抄袭,也见怪不怪。前不久,一高校学生因作弊被开除,把母校告上法庭,居然得到很多媒体的同情,认为学校剥夺了其受教育权;最近,复旦大学处理三起学术不端,而就在复旦同学中,有人认为处理太重,还有学生为当事人求请。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位耶鲁大学教授为我们上了重要一课,这一课比其所上的《生物进化学》更重要。他告诉我们的教育,要关注人自身的“进化”,不要一心只关注功利性的成绩,而更应注重受教育者人格的健全发展———这种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身体力行的影响、循循善诱的引导、奖罚分明的管理;这种教育,也不仅仅是依靠学校就能完成,而应该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同步进行。海内外教育科研发展动向2007.114LNCS被SCI扫地出门从2007年开始,近年来快速膨胀的LNCS(LectureNotesinComputerScience)系列会议文集不再被SCI检索。这个事件在中国计算机界引起很大反响。曾经把LNCS会议文集作为发表SCI论文捷径的计算机界的研究人员不由开始忧虑:LNCS不灵了,今后把论文投向何处?LNCS事件究竟是喜是悲?它将对中国计算机界的学术论文发表产生什么影响?我们应该如何客观公正地进行学术评价?12月22日,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YOCSEF)在北京翠宫饭店举办专题论坛,从LNCS事件反思中国学术论文的发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王飞跃研究员、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林闯、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及工程学系主任倪明选教授、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副主任陈贵海教授分别作了主题演讲。论文评价重要而复杂“论文评价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林闯在演讲中指出,“计算机领域有其特殊性,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计算机科学是一门数理和工程技术交叉的学科,发展快速,是其他学科的技术支撑。正是这些特点,造成了计算机领域论文评价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林闯认为,计算机领域的论文评价是一项重要工作。“学术论文实际上代表学术影响力,它对一个单位的声誉有着深刻影响。而且,学术论文的发表关系到学科的建设和评估以及所在部门、单位的政策和工作导向。”林闯同时指出,计算机领域论文评价存在困难。他说,计算机领域包含多个学科和研究方向,每个学科和方向有不同的论文评价体系和标准。评价的主客观因素很多,现在没有统一的标准,将来也很难有,只可能有一个适合单位、符合学科发展的评价模式,这是一个不断思考、不断认识和不断完善的过程。林闯特别指出:“计算机领域应该重视会议论文,会议论文是交流思想的好机会,而且会议论文的评审往往比期刊论文更严格,至于是不是SCI并不重要。”SCI不收集会议论文,因此,林闯觉得探索会议论文的评价标准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如果能把会议论文和期刊论文进行综合评价,就可以更全面、更公平。论文要有价值“论文的意义在于其学术和工程的价值。”林闯说,“首先要把价值观定好,尤其是论文问题,弄不好会造成学风腐败、学术造假。”林闯认为,价值的判断有客观标准和主观标准。如果把工程实践、引用次数、会议录用率、会议出席者的重要程度这4个方面综合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比较客观的判断标准。至于主观标准,论文的影响力以及同行的评价非常重要。林闯表示:“LNCS退出SCI,对学者反而有一个促进作用。”“好好搞研究、写论文,作出价值、作出影响,这是一个学者、一个老师、一个科研工作者应该有的态度。”倪明选同样非常看重论文的价值,他认为:“发表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将研究成果跟学术界共享。”他说,建立世界一流的计算机系、成为世界一流的学者,发表高水平的论文是重要指标之一。但是,“千万不要为了发表文章而作研究,要为了兴趣与贡献而作研究。要给自己定一个高标准,重质不重量。”倪明选表示,很羡慕在内地作研究的科研人员,非常希望能够与内地合作。一是海内外教育科研发展动向2007.115研究经费相当充足,二是在实际工程中可以发现很多很好的科学问题。“如果不在实际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那么只能永远跟在国外后面走。”倪明选希望把国外或中国香港的研究带回内地来做。他相信只要“给要求、给制度、给环境,都做得出来”。钱+人+管理=一流研究陈贵海在演讲中立足国内、结合实际,提出了作国际一流研究的3个要素,即充足的资金、一流的人才、合理的管理。他认为,不仅要具备这3个要素,还要将其有机联系起来。陈贵海说,中国的科研经费非常充足。有资料表明,到2020年,我国的科技投入将占GDP的2.5%。但是,这么多的经费主要用于购买设备,真正用于研究人员的太少,这也导致一部分人才外流。在管理方面,有些学者在学问与运作的平衡上没有处理好。陈贵海指出,七分学问、三分运作是合理的,但往往都倒过来了。现在的学者中有太多的战略家,教授在治校而不在治学。陈贵海说:“从长远来看,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乐观的。目前,科研经费不少,有必要大幅度提高研究人员包括研究生的工资待遇。未来逐步做到科研体制有法可依、科研环境舒适宜人。”SCI:谁的悲哀陈贵海指出,SCI存在缺陷:比如“两弹一星”、杂交水稻这些研究并没有发表SCI论文,但都是重大成果。而单纯追求SCI,容易导致急功近利的倾向。尽管如此,陈贵海认为,SCI仍然是一个非
本文标题:海内外教育科研发展动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39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