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三历史科(中国古代史第五章)单元考试卷及解答
高三历史科(中国古代史第五章)单元考试卷及解答一.单项选择题(25题,每题2分,共50分)1.北宋削夺地方财政权的措施是()A.派文臣做知州B.设立布政使C.设立转运使D.各州设通判2.就加强中央集权而言,科举制的作用最主要体现在()A.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B.把选拔任用官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C.扩大了各级官员的来源D.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3.两宋时期,民族之间除战争外,还有更多“和”的表现,主要有()①两宋统治者与少数民族首领实行和亲②少数民族吸收封建文化③宋朝统治者册封少数民族首领管理中原地区④积极发展边境贸易A.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②④4.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年迈的人),不识干戈。”这说明澶渊之盟()①削弱了北宋的军事力量②加重了北宋政府的财政负担③使宋辽维持了长久的和平④促进了北方畜牧业发展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5.王安石变法各项措施中未曾涉及的是()A.限制地主官僚兼并土地B.限制地主官僚的免役行为C.限制地主官僚的高利贷剥削D.限制地主官僚的逃税6.下列赋税基本上能保障农民劳动时间的是①汉代的更赋②北魏租调制③唐代租庸调制④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7.王安石在变法中实行的将兵法改变了宋初实行的()A.更戍法B.枢密使管理军事制C.由文臣做知州制D.皇帝直接控制禁军统领制8.宋神宗死后王安石变法法令被废除,最根本原因是()A.用人不当危害了百姓利益B.新法触动了地主官僚利益C.保守派上台执政D.地方官拒绝执行新法9、辽统治者采取“胡汉分治”的政治制度、西夏的官制分为汉制官职和党项官职两个系统,其依据是()A.民族矛盾尖锐B.阶级矛盾尖锐C.民族团结的需要D.境内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10、南宋时,我国的对外贸易西达红海沿岸,其最重要的条件是()A.国力空前强大B.商品经济的活跃C.政权位于东南沿海D.造船技术水平高11.元朝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贡献主要是()A.首次对西藏和台湾进行行政管辖B.设置专门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C.维护国家统一与打破边疆地区闭塞状态、抵御外来侵略相结合D.在西北边境设置专门的管辖机构12.元朝时,“西域之士于中朝,学于南夏,乐江湖而忘乡国者众矣”;“中原之士西游昆仑圃,北望大荒之野。涉黄河之流,而寻瑶池之律。”上述历史现象揭示了元朝。①疆域辽阔②中原文化向边疆地区扩展③各民族交往密切④新的民族出现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13.我国东北地区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地区.元朝时属于()A.岭北行省管辖B.中书省管辖C.辽阳行省管辖D.宣政院管辖14.元朝时期,中央政府实行行省制度的主要目的是()A.对辽阔的地域实行有效的控制和管辖B.根除各地割据势力C.推行民族分化政策D.便于督垦荒地、发展经济15.元朝行省制度实施产生的作用是()①奠定了后代行政区划的基础②扩大了元朝的疆域③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④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A.①②③④B.①②C.③④D.①②③16.元朝行使宰相职权的政府机构是()A中书省B.尚书省C.枢密院D.宣政院17.元朝的下列行省中,原属于少数民族政权统治区域的是()①湖广行省②辽阳行省③甘肃行省④云南行省A.①④B.②③C.③④D.②③④18.话本是宋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促使它产生的直接社会原因是()A.理学的形成与发展B商业和城市的繁荣C.各民族文化的交融D.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尖锐19.宋元时期,世俗文学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①民族融合②城市发展③专制主义加强④封建经济高度繁荣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20.洛阳、开封的商业在唐宋时盛极一时,到元代却衰落下去,这主要是因为元朝时()A.政治中心迁至北京B.民族分化政策的影响C、京杭大运河改道山东D.只注意发展海运和对外贸易21.下列对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传入欧洲后所起作用的评价,哪些是正确的()①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②为新教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③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到来④成为欧洲科学复兴的必要前提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22.五代时期最杰出的词人是()A李煜B.苏轼C.柳永D.李清照23.柳永词流传很广的主要原因是()A.艺术水平高B.风格婉约,真挚感人C.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D.多为收复故地的豪放之作24.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指()A.天体运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天人感应”理论25.元杂剧是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主要因为()A.戏曲在元代其形式与内容达到了完美结合B.《窦娥冤》在当时反响很大,并长演不衰C.它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熔于一炉D.它把音乐、说唱、舞蹈、念白熔于一炉二.非选择题(共3大题,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18分)材料一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五代方镇益强……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弊。……时方镇缺守帅,稍命文臣权之。……又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簿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摘自《太平治迹统类》材料二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暮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推,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摘自《文献通考》材料三(宋太宗)因谓近臣曰:“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辽,西夏掠夺)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恨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摘自《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四本朝鉴五代藩镇之敝.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清散。——摘自《朱子语类》回答:(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北宋时期统治者主要想解决前朝遗留下来的什么问题?(2分)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是什么?(4分)(2)依据材料三,指出宋太宗对待“外忧”与“内患”的态度怎样?其根本出发点是什么?(4分)(3)材料二与材料四对宋初改革提供的评价如何?(4分)扼要说明你的看法。(4分)27.阅读下列材料:(12分)材料一: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兼制中国(指得幽云十六州后,统治区域扩及中原),官分南北(官制分南面官、北面官),以国制(辽朝固有的制度)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辽史·百官志》材料二: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指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指辽、西夏)所为,皆与中国等。——《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50材料三:燕蓟之地陷于胡虏且百年而忘南顾之心者,戎狄之法大率简易,盐粕俱贱,科役不烦故也。——余靖:《武溪集·论河北榷盐》请回答:(1)辽实行南北双轨政治制度的原因是什么?评价其历史作用。(8分)(2)材料三所述燕蓟之民忘“南顾之心”的原因是否全面?为什么?(4分)28.试从背景、目的和作用三方面比较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并扼要说明前者成功后者被废除的原因。(20分)文科班历史科单元考试卷(中国古代史第五章)班级座号姓名成绩一.选择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题号12345678910答案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题号2122232425答案二.非选择题(3大题,共50分)26、回答:(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北宋时期统治者主要想解决前朝遗留下来的什么问题?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是什么?(2)依据材料三,指出宋太宗对待“外忧”与“内患”的态度怎样?其根本出发点是什么?(3)材料二与材料四对宋初改革提供的评价如何?扼要说明你的看法。27.阅读下列材料:(1)辽实行南北双轨政治制度的原因是什么?评价其历史作用。(2)材料三所述燕蓟之民忘“南顾之心”的原因是否全面?为什么?28.试从背景、目的和作用三方面比较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并扼要说明前者成功后者被废除的原因。(20分)《参考答案》1—5CBDBA6-10BABDD11-15ACCAA16-20ADBCA21-25DACCC26.(1)藩镇割据问题。从皇帝直接控制兵权人手,把地方军、政、财权都归中央。(2)认为“内患”甚于“外忧”,即边事可预防,“内患”“深可惧”。巩固皇帝的统治地位。(3)材料二认为宋初改革措施使天下晏然,战祸平息;材料四认为它使地方兵弱财困,终于导致“靖康之役”溃败。宋初加强中央的措施,确实成功地防止了地方割据;但由此却形成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队,加重了中央财政负担,地方兵弱财困,无力抵抗少数民族的进攻,这些都是形成北宋社会危机的重要因素。27.(1)契丹统治者一时尚不能适应被征服地区先进的封建文明,于是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实行双轨政治制度,分别管理。(4分)这种承认南面官的做法,实际使对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和保护,并促进契丹社会向封建制度的过度,促进民族融合。(4分)(2)不全面。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辽政权放弃落后的生产方式,仿行汉制,逐渐向封建制转化。(4分)28.商鞅变法发生在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变革的时期,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严重时期。目的: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的危机。两者都有富国强兵的目的。作用: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王安石变法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军事实力有所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局面。成功的原因: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②所代表的新兴地主阶级在当时具有进步性。失败的原因: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强烈反对;②用人不当,出现危害百姓现象。
本文标题:高三历史科(中国古代史第五章)单元考试卷及解答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398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