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中国古代史第一节原始社会至南北朝时期
学科:历史教学内容:第一章中国古代史第一节原始社会至南北朝时期一、考点①远古居民我国早期的人类氏族公社时期②夏朝的建立和灭亡③商朝商朝的奴隶制青铜器甲骨文和历法④西周武王伐纣分封制和井田制“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⑤春秋和战国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商鞅变法春秋战国文化.⑥秦朝秦的统一建立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措施秦末农民战争⑦西汉汉朝的建立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西汉的经济发展王莽改制⑧东汉东汉的建立和“光武中兴”外戚和宦官专权⑨秦汉时期我国少数民族秦汉与匈奴的关系张骞、班超通西域越族和西南少数民族⑩秦汉文化科学技术和教育宗教、哲学和史学文学、艺术和体育三国两晋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和西晋的短期统一匈奴、鲜卑、羯、氐、羌的内迁东晋和十六国南北朝宋、齐、梁、陈的更替江南经济的开发北朝的更替北魏孝文帝改革北周统一北方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科学与技术宗教与哲学文学与艺术二、知识点、能力点提示1.再认、再现原始社会各阶段社会生产、生活状况;夏、商、周的兴衰灭亡;奴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2.再认、再现秦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措施,秦末农民战争的概况;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编户制度、西汉中央集权的政治巩固、汉同西域的关系、王莽改制、东汉初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原因及表现、东汉地主豪强田庄的特点,秦汉时期主要文化成就、“丝绸之路”。3.再认、再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王朝兴衰和战争的后果以及这一时期文化方面的主要成就。4.分析:原始社会解体的原因;奴隶社会瓦解的原因;封建制度确立的条件。5.分析:秦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秦所创建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西汉强盛的主要原因。6.分析形成军阀割据的主要原因:分散的豪强地主经济发展,豪强地主势力在镇压黄巾起义中发展,豪强地主势力是当时封建政权的阶级基础,士族势力是割据分裂的政治基础。7.具体分析重大战争胜败的原因,以及江南开发的原因。8.阐释:秦汉时期,封建经济迅速发展,政治上几度出现强盛局面的因由。秦汉时期文化事业发展的主要原因。9.阐释: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进步性。10.阐释:分裂孕育着统一。11.概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发展态势;春秋战国时期从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12.归纳历史阶段特征:国家分裂、民族融合、江南开发、经济重心南移。13.比较秦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异同。三、知识结构(一)原始社会1.形成: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①元谋人、②蓝田人、③北京人。2.发展:氏族公社时期:①母系氏族——山顶洞人和繁荣时期;繁荣时期分为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②父系氏族——大汶口文化中晚期。3.瓦解:黄帝、炎帝与部落联盟;尧、舜、禹时代;①“禅让制”。②贫富分化与阶级的产生。(二)奴隶社会1.形成:夏朝(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①“禅让制”的破坏与“王位世袭制”的确立、夏朝奴隶制国家机器的建立。②商汤灭夏。2.发展:商朝(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①政治:建立于公元前16世纪;盘庚迁殷于公元前14世纪;奴隶制度的发展与商朝的疆域。②经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③文化:甲骨文和历法。3.繁荣:西周(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①政治:商纣的暴政与武王伐纣;周初实行分封制;周厉王的暴政与“国人暴动”;西周的灭亡。②经济:井田制的性质: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内容:土地、义务、产品。4.瓦解: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①政治:大国争霸;争霸斗争: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吴越争霸。争霸斗争的影响。②经济:井田制的瓦解;生产工具的进步——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私田”的增多与井田制的破坏,“初税亩”的实行,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③文化:天文和历法的成就、老子和孔子的思想、文学作品《诗经》。(三)封建制确立: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①政治:“战国七雄”;商鞅变法——背景、内容、影响。②战国经济的发展:农业——水利设施的兴建;手工业——手工业中心;商业——商业城市和商业活动。③文化:科学成就——天文和历法、医学、建筑;思想:“百家争鸣”,文学和艺术。(四)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1.秦朝的统一及历史意义。2.秦朝的统一及巩固的措施。①政治:建立专制中央集权制度。②经济文化——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文字、焚书坑儒。③军事:打击匈奴和修建长城;征服越族,建立郡县。3.秦朝的暴政和秦朝的灭亡。①秦的暴政——赋税、徭役;严刑苛法。②秦末农民战争——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刘邦、项羽领导的反秦斗争、秦朝的灭亡。(五)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1.政治:①“楚汉战争”与西汉的建立。②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王国问题”的形成;“大一统”局面的形成——“王国问题”的解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经济:①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政策。②西汉经济的发展——生产技术的进步、经济发展与国力的强盛。3.民族关系:①与匈奴的关系——西汉初年匈奴对北部边郡的威胁;汉武帝对匈奴的反击。②与西域的关系——张骞出使西域;西域与内地的交流;西汉政权对西域的管辖。③与西南各族的关系——西南设郡县。4.对外关系:①丝绸之路开辟;②佛教的传入;③与日本的交往。5.王莽改制(8—23年)①建立于公元8年。②王莽改制——背景: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内容:土地制度、币制、对少数民族的战争;失败。③灭亡于公元23年。(六)东汉(25年——220年)1.政治:①建立于公元25年;②“光武中兴”;③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④外戚宦官交替专权;⑤黄巾大起义。2.经济:①东汉经济的恢复与发展。3.民族关系:①与匈奴的关系——匈奴分裂;东汉政权对北匈奴的战争;②与西域的关系——班超出使西域。4.对外关系:①与朝鲜、日本的交往;②与大秦的交往——甘英出使大秦;大秦安敦使者来中国。(七)秦汉文化1.科学技术:①造纸术的发明——发明、外传、影响;②数学成就——乘法口诀、《周髀算经》、《九章算术》;③天文地学成就;④医学成就——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华佗的成就。2.教育:中央到地方教育系统的初步建立。3.宗教思想:①佛教的传入与传播、道教的兴起;②无神论思想——王充与《论衡》。4.史学:司马迁与《史记》、班固与《汉书》。5.文学:①汉赋;②乐府诗。6.艺术与体育。7.秦汉文化的世界影响。(八)三国时期(220——265年)1.三国鼎立的形成:①官渡之战与曹操统一北方;②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基础的形成;③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2.三国时期各政权的发展:①曹魏——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②蜀汉——诸葛亮治蜀与西南经济的发展;③孙吴——民族融合与江南的初步开发;内地与台湾的联系。(九)西晋(265——316年)1.西晋社会的矛盾:①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②民族矛盾的尖锐——五族内迁;西晋的民族压迫。2.西晋的灭亡。(十)东晋与十六国1.东晋与十六国的对峙:①东晋的统治(317——420年);②十六国的并立(316——439年)——战乱与破坏;民族融合的发展。2.南北方之间的斗争:①祖逖的北伐;②淝水之战——前秦的统一;苻坚南征与失败;淝水之战后的南北方形势——北方的分裂、东晋的延续。(十一)南北朝1.南朝(420年——589年):①政治——宋、齐、梁、陈的更替,士族制度的兴衰;②经济——江南经济的开发:条件、经济的发展。2.北朝(439年——581年):①政治——北魏的统一、政权的更替与北周的统一;②民族融合的发展——黄河流域民族融合趋势的发展;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内容、影响。(十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1.科学与技术:①数学——祖冲之的成就;②农学——贾思勰的《齐民要术》。2.文学和艺术:①文学——陶渊明的田园诗;北方民歌。②艺术——书法、绘画。3.宗教与哲学:①佛教的盛行;②无神论的发展:范缜的《神灭论》。【同步达纲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氏族社会始于()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河姆渡人分析与答案:本题考查对原始社会发展进程知识的掌握和再现重要历史结论的能力。A、B选项所给出的我国早期原始人类处于原始人群时期,D选项是母系氏族的繁荣时期。答案是C。2.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生活的共同点是()A.普遍使用打制石器B.制造陶器C.种植粟、水稻D.饲养猪、水牛分析与答案:本题考查对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原始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有关知识和归纳、比较能力。这一时期的生产工具已普遍使用磨制石器,A选项与题干要求不符。C、D选项为这两个氏族公社各自的生产情况。答案是B。3.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分析与答案:本题是考查对周初实行分封制目的的有关知识和深入认识历史现象本质的能力。答案是D。4.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的主要目的是()A.提高齐国的政治地位B.加强各国之间的交流C.协调诸侯国间的争端D.维护小国的经济利益分析与答案:本题是一道程度型选择题,考查对春秋时期争霸战争有关知识的掌握和深入认识历史现象本质的能力。B、C、D选项是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的直接目的或具体行动,其主要目的是提高齐国的政治地位。答案选A。5.《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A.允许工商业者入仕为官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C.承认土地私人所有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分析与答案: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也是程度型选择题,考查对商鞅变法内容及影响的有关知识的掌握和阅读理解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首先应阅读理解材料,明确“宗室贵戚”指秦国的奴隶主贵族,之后回忆所学的知识,思考、认识商鞅变法诸多内容中对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地位打击最为沉重的措施是取消奴隶主贵族在政治上的特权,即世袭地位。答案是D。6.下列战国时期的城市中,既是诸侯国的都城又是冶铁中心的是()A.邯郸B.大梁C.临淄D.宛分析与答案:本题考查有关战国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知识和再识、再现重要史实及归纳能力,应结合教材中有关“战国七雄”形势图和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进行归纳、判断。答案是A。7.屈原被楚王流放的主要原因是()A.反对君主专制B.要求革新C.主要抵抗秦军D.《离骚》触怒权贵分析与答案:本题是程度型选择题。考查对屈原生活时代背景及文学成就的有关知识和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理解、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屈原生活在战国时期,各国处于政治变革的过程中,君主专制制度尚未完全形成,A选项与题干所提供的历史环境不符。C选项并非屈原被楚王流放的主要原因。D选项发生在屈原被楚王流放之后。答案是B。8.下列战役中,战场地位位置最南的是()A.牧野之战B.垓下之战C.巨鹿之战D.官渡之战分析与答案:本题考查对古代历史地理中有关军事行动区域知识的掌握和再认、再现史实及结合地理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知识迁移能力。应回忆有关选项中所提供的四次重要战役所涉及的省份,然后结合有关地理知识进行判断。答案是B。9.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最重要的标志是()A.我国早在公元前21世纪建立了奴隶制国家B.我国有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C.我国从商朝起就有有文字可考的信史D.公元前3世纪我国已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分析与答案:本题考查对古代历史的掌握。解答本题首先应明确我国是最早建立奴隶制国家之一,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的一大进步,然后再作出判断。答案是A。10.中央政府管辖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天山南北地区最早的行政、军事机构是()A.黑水都督府B.西域都护府C.北庭都护府D.安西都护府分析与答案:本题考查西汉时期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管辖的知识和再认、再现重要史实的能力。首先应明确题干中所提供的地理区域即西汉时所称的“西域”,再回忆有关知识得出答案。答案是B。11.以下对曹操统一北方后到赤壁之战时政治格局的描述,正确的是()A.刘备占领四川地区B.孙氏兄弟建立在江东的统治C.袁绍割据河北地区D.曹操的势力未能达到长江流域。分析与答案:本题考查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政治形势的掌握,涉及再认、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史第一节原始社会至南北朝时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401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