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材解读稿课件
研读课标,抓关键统揽教材,巧安排确定目标,明目标教学策略,重实效解说流程新课标对第一学段的要求:(一)识字与写字1.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个左右会写。2.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3.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4.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二)阅读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2.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4.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5.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6.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三)写话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四)口语交际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3.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4.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的意见。(五)综合性学习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外阅读,共同讨论。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喜欢学习汉字喜欢阅读对写话有兴趣,养成在实践中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能说普通话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好、感叹号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独立识字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1.通过阅读课文和开展各种学习活动,在语文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策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个方面得到发展。2.本册认字432个,写字220个,熟练掌握累计70个左右的常用偏旁部首,能说出其名称、表示的大概意思,能写出偏旁和例字。3.基本能分析字形,即抓住字形分析字的结构、字音、字义。4.学习看上下文猜字的识字方法,基本上养成写字前揣摩字形的习惯,明确写字的目标是写对、写好、写快。5.能正确流利和尽可能有感情地朗读26篇主题课文,了解其大意。6.能背诵至少17篇(段)诗文(包括古诗文在内)。7.知道什么是默读,能默读一个段落。8.爱读书,有每天阅读的习惯,能自读“语文天地”中的自读课文。9.能够与同桌或在小组内表达清楚自己的意见。在班级中发言时声音响亮,意思清楚。10.能够把句子续写完整,能够仿写比较短小的课文段落(不要求书写完全正确)。11.会写留言条。12.知道日记什么样,能写我篇左右的日记。13.参与至少四次班级的综合活动。14.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评。(一).本册教材的学习目标:知识树认字432个,写字220个至少参与四次班级的综合活动。学习默读学习看上下文猜字的识字方法和部首查字法。会写留言条,能写五篇左右的日记。能力树能正确流利和尽可能有感情地朗读26篇主题课文,了解其大意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评能自读“语文天地”中的自读课文能够把句子续写完整,能够仿写比较短小的课文段落能背诵至少17篇(段)诗文价值树通过阅读课文和开展各种学习活动,在语文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策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个方面得到发展。意图解读及特点:北师大版教材的编写意图是:要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通过比较广泛的文化积累,实现基本上能够自学语文,切实推进新课标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丁丁冬冬学识字(一)好奇努力教学内容秋天自立画诚实合作意图解读及特点:(1)多样性的选文(2)灵活性的整合(3)金钥匙的点拨游戏激趣高效识字增量阅读提高素养教材为例说写结合教学策略合作学习提高效率(1)游戏激趣,高效识字1、激发兴趣--乐意学2、动作表演--演中学3、变换形式--玩中学4、教给方法--学会学(2)合作学习,提高效率(3)教材为例,说写结合(4)增量阅读,提高素养《自立》写给妈妈的信狮子王辛巴我自己能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理解。新课程理念下,更提倡教师有自己的教学风格,但对教材的研读和感悟是第一步。只有品出了其中的内涵,悟出了其中的精髓,把握住了新课堂的脉搏,才能有效地实现教学这一“再创造”的过程。谢谢再见
本文标题: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材解读稿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447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