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 (完整word版)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名词解释(4个)1.职业道德:就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生活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2、道德意识:是指人们在道德活动中所形成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理论体系。3、道德行为:就是在道德意识支配下所表现出来的符合一定道德规范的行为。4、热爱学生:是指教师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出发,关心爱护每个学生,严格要求教育学生,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5、教书育人:是指教师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把教育和教学结合起来,尽职尽责,既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6、为人师表:是指教师用自己的言行作出榜样,成为学生学习和效法的楷模和表率,即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7、社会道德:是社会对人们提出的道德要求,是社会为了调整现实社会中的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对人们提出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这种规范要受社会经济关系的制约,属于社会上层建筑。8、社会道德关系:是指大类社会生活中由经济关系所决定,并且按照一定的道德观念,道德原则和规范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按照关系中主体与客体的不同,社会道德关系可分为三类:个人与个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个人与整体之间道德关系以及整体与整体之间道德关系。9、社会道德现象:是指在人与人之间各种现实的社会关系中,可以被人们感知到的道德外在形态。根据其状态不同可以划分为三类:社会道德活动现象,社会道德意识现象和社会道德规范现象。10、个体道德:是行为个体在道德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现象的总和,即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表现。包括个体道德意识、个体道德规范、个体道德活动。11、个体道德意识:是社会整体意识在个人意识中的反映,包括个人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兴趣、道德行为、道德理想等;12、个体道德规范:是行为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13、个体道德行动:是行为个体进行道德修养的实践活动,包括道德选择活动、道德自我评价活动、道德自我教育活动、道德修养活动等。14、教师个体道德:是指以个体为道德主体和载体的道德。当然,教师个体道德便是以教师为社会职业身份的社会成员的个体道德,它是由个体道德心理、个体道德行为和个体道德境界诸因素所构成的。15、个体道德的境界:是指教师个体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整体的关系中所实际达到并意识到的特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的程度。道德境界的发育要经历三个阶段:自发的道德境界、自觉的道德境界和自由的道德境界。16、道德品质:亦即我们通常所称的品德或德性,是指行为个体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行为倾向,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中的且体体现,也是社会或阶级对道德行为主体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总体评价。简答(3道,均为课后思考题)1、职业道德有哪些特点?答:职业道德的特点有以下几点:一是范围上的有限性。职业道德表现在走上社会开始工作的成年人的意识与行为中,而不表现在儿童和未走上社会的青少年中;它往往只对从事本职业的人们适用,而对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们不适用,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们遵守的是他们所属行业的职业道德。二是内容上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由于职业分工有相对稳定性,与其相适应的职业道德也就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它往往表现为世代相袭的职业传统,形成人的比较稳定的职业心理和职业习惯。三是形式上的多样性。职业道德的形式,因行业而异。由于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与不同职业的具体条件和从业者的接受能力相适应,因此容易实行,有助于人们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2、如何理解教师职业道德社会价值?答:教师职业的社会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师的劳动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着直接而重要的作用第一、教师是人类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贡献巨大。第二、教师是人类智能的积极开发者,对人类科学文化事业的进步和发展起重要作用。第三、教师是一代新人的精心培育者,对提高新的一代及社会全体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第四、教师是新知识、新技术的创造者,直接丰富人类文化宝库。教师的劳动对社会物质文明建设起着间接而巨大的作用。教师的劳动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起着主导作用。3、树立自主创新观念有什么意义?答: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糊本性的改革,又要在新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造。教育是为提意科学文化水平和国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即属于第三产业。因此,教育应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同时,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坚持按教育规律办事,不能把教育等同于一般产业或企业而推向市场。教师总是免不了要生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氛围中,因而必须树立和强化自主创新的观念。自主创新,就要解放思想。在中国这样一个世界大国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前无古人的空前伟大、空前壮丽的事业。因此,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方法上,要解放思想,反对墨守成规、故步自封;破除陈腐思想观念和作风,如鄙视科学技术的封建等级观念,保守狭隘的人才观念,师道尊严的家长式专制作风,等等。要善于及时发现和正确对待教育领域中出现的新人、新事,按已经变化了的情况,处理教育过程中的问题。自主创新,就要勇于改革。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大增加了对人才的需求,有力地促进了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步伐。然而,教育领域原有的一些东西又与时代的发展(包括市场经济的要求)相去甚远,必须改革。教师既不能一成不变地用传统的道德规范和保守狭隘的观念去看待和要求学生,一味横加指责;也不能一味迁就,放任自流。而必须抱着对社会主义事业负责,对学生成才负责的态度,关心理解学生,及时进行疏导教育。4、教师职业劳动有哪些特殊性?答:其一,教师劳动目的和任务的特殊性。教师劳动的最大特点是培养人。教师劳动的目的不是直接创造某种物质财富或精神产品,而是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传授知识、开发智能、培养患想品德,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才。其二,教师劳动对象的特殊性。教师劳动的对象,既不是无生命的自然物,也不是一般的动物或植物,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成人。确切地说,普通学校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在家庭、学校、社或会生活等环境背景的干预和影响下,不断成长着的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儿童和青少年。其三,教师劳动手段和工具的特殊性。教师的劳动,同其他一切劳动一样,也需要工具和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固然需要一定的教材、教具、实验仪器设备等物质性工具和手段,但是,它们并不是主要的劳动手段和工具,它们仅仅起着辅助作用。教师劳动最主要的工具和手段是教师自身所具有的综合素质,包括教师个体的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个性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知识和才能,以及传授知识的本领与技巧等。其四,教师劳动中人际关系的特殊性。与其他职业劳动相比,教师劳动中的人际关系有两大特点:一是关系复杂众多。二是关系重要。其五,教师劳动产品的特殊性。教师劳动的结果是产生掌握一定文化科学知识、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人。这种特殊的劳动“产品”具有其他劳动产品无法比拟的社会价值和意义。5、教师职业道德有哪些社会功能?(重中之重)答:(一)对教育过程的调节作用通过调节教师在教育劳动中的行为,从而实现对教育过程中的调节作用,是教师道德最基本、最主要的作用。(二)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三)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作用:通过所培养的学生,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教师通过亲自参加社会活动而影响社会;通过教师个人的道德品质去影响自己的家庭,朋友和邻里。6、如何理解教书育人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答:所谓教书育人,是指教师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把教育和教学结合起来,尽职尽责,既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这既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又是教师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对于所有的学校来说,教学都是中心工作,但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具体落实在教师职业行为上就是通过教师的劳动培养人,塑造人,改造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书育人就是调整这种教师与教育目的关系的道德要求,它概括了教师劳动的全部内容,也是教育行为的宗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古往今来,教书育人始终是教师和学校的根本任务,也是根本的道德责任。尤其是在高科技、新观念高速发展、教育模式转变、社会不断变革的当今时代,对人才的选择和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已普遍认识到,人才决定着劳动生产率,决定着经济效益和经济的发展。所以教书育人更成为向社会提供高素质的新型合格人才的最有效途径。教书育人为现代社会培养和造就了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技能的劳动者。教书育人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升华了教育者、被教育者的精神境界。教书育人为未来社会培养和造就了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接班人。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在传授知识,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发展知识的能力和智力水平的同时,又注重培养学生优秀的品格,使学生既有知识和一技之长,又有爱心和上进心,坚强、自信,具有较强的承受挫折的能力、自我心理调整能力、平衡情感变化能力以及行为上的自控能力、生活自立能力和竞争能力等,这样的学生必然发展为复合型人才,这恰恰是未来社会所需求的。7、热爱学生有哪些具体表现?答:一要关心爱护学生。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教师关心爱护学生,把爱奉献给每一个学生,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信心,使学生健康成长。第一,要了解学生和信任学生。为了教书育人,教师既要了解学生的过去和现在,又要了解学生成长的家庭生活环境和经常接触的各种人和事;既要了解学生表现在外的优缺点和特长,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包括他们的苦恼和忧愁。只有全面了解学生和信任学生,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教育,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促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第二,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一个好的教师应当主动与学生做知心朋友,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包括内心世界的苦恼与忧愁。第三,要爱护每一个学生。教师教书育人,是为了学生的未来。作为教师,应该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从心里充满对每一个学生的爱。教师关心热爱学生,会由此产生热爱教育事业的崇高道德情感;学生得到教师的爱,就会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增强信心,健康成长,从而也会热爱和尊敬教师,使教师的威信大大提高。二要平等地对待和尊重、理解学生。第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都渴望得到教师的尊重和信任。因为教师的尊重和信任,会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品德、才华、能力得到承认,从而会增强前进的信心,获得前进的动力,自觉地向着更高的目标发展。第二,要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无论是好学生,还是差学生,教师都应一视同仁,用同一个标准对待他们。如果教师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有亲有疏,以自己的喜、怒、哀、乐牵制于学生,使学生受到歧视和不公正的待遇,甚至讽刺、挖苦、歧视和体罚学生,则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有损于学生的人格,也有损于教师的光荣形象。第三,尊重学生的合法权益。每个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都有自己的合法权益,如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人身安全不受侵犯的权利、民主平等的权利等。三要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教师对学生的爱和情,既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表现,又是一种教育手段,在塑造学生的灵魂和人格中是一种巨大的力量。诲人不倦是教师热爱学生达到一定程度而升华的一种崇高境界,它是一种美好而积极的情感,它能激起教师对自己劳动的兴趣和爱好,促使教师创造出各种优良的,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四是严格要求学生首先,要严而有理。所谓严而有理,是指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一切要求都要符合党的教育方针,都要有利于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有利于学生学业的进步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其次,要严而有度。这一点是指教师
本文标题:(完整word版)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457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