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科学鱼五年级上期末复习整理
科学鱼期末复习整理1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一、种子发芽实验1.我们研究种子的发芽实验,一般采用对比实验。在实验中只能确定一个条件变化,其他条件不变化,并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2.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对比实验的结果,没有对照组,实验组的实验结果将无法确定。3.在研究绿豆种子发芽的实验中要用三粒种子是因为种子不发芽也有可能是种子本身不能发芽,用三粒种子可能减小这种可能性。二、种子发芽实验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有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的条件有阳光、土壤等等。三、观察绿豆芽的生长1.绿豆苗健康成长的必需条件有:温度、水分、空气、土壤、阳光等。2.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实验说明阳光处的绿豆芽茎红色、叶绿色粗壮阳光的绿豆茎生长正常健康,黑暗处的绿豆茎显病态。黑暗处的绿豆芽茎乳白色、叶绿色纤细3.把五粒已发芽的绿豆种子并排放在吸水纸上,并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的实验中,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是:绿豆的根都向着有水的一端生长,说明植物有适应环境的能力。4香蕉叶宽大是因为它生活在热带,雨水充足,松树叶细长是因为它生活在温带干燥的地方,有利于减少水分蒸发;仙人掌叶变成了刺,更是为了适应热带荒漠干燥、酷热的环境。说明植物有适应环境的能力。四、蚯蚓的选择1.企鹅、雪狼为适应寒冷的环境而长有又浓又密的毛,天鹅维适应水中生活而脚上长蹼,大雁的迁徙、青蛙、蛇类的冬眠都是适应环境的结果。2.蚯蚓喜欢黑暗、潮湿的环境。五、食物链和食物网1.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2.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一般指绿色植物;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3.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生物之间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4.食物链一般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科学鱼期末复习整理25.鹰、兔、草写成食物链:草→兔→鹰,读作草被兔吃,兔被鹰吃。一条食物链至少要有3种生物,而且要从生产者开始。6.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就会影响其它多种生物的生存,因而保护一种生物也就是保护了许多种生物。六、做一个生态瓶1.池塘中的植物为动物提供氧气、食物,动物为植物提供养料,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2.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树林、一个海洋、一片草地、一个湖泊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3.我们设计的一个生态瓶中,生物有小鱼小虾螺蛳水草等等,非生物有水、沙、空气等。生物与非生物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4.制作生态瓶的过程:找一个油桶,去掉上面部分→放入干净的沙和自然水域的水→种上水草→放入小鱼小虾螺等动物。七、改变生态瓶1.改变生态瓶条件的办法有减少生态瓶里的水和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2.“水少时”比“水多时”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增加是因为:水少时,小鱼的生存空间减小,氧气量减少,为了得到充足的氧气,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就会增多。3.动物多时比动物少时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增加是因为:动物多时耗氧量增大,为了得到充足的氧气,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就会增多。4.生态瓶里的植物不是越多越好。多到一定程度会影响植物对光的吸收,还会减小动物的活动空间,对生态群落也会产生不良影响。5.通过改变生态瓶条件的实验,我们了解到生态瓶里的生物的数量、种类要平衡,而且必须要有足够的氧气。八、维护生态平衡1.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会失去平衡。2.沙尘暴时污染环境、危害我们生活的一种恶劣天气,在我国北方时有发生。3.在一定范围内的生物必须和谐相处,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4.草原过度放牧将会发生的现象是:过度放牧将导致草原退化,可能会变成沙漠,牛羊缺少食物会饿死,草原上的其他动物也会受此影响而迁走,草原生态被破坏,人类也无法生存。处理的方法是控制牛羊数量,科学放牧。5.破坏生态平衡将会对人类的影响:破坏生态平衡,将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动物植物量失衡,人类的生存科学鱼期末复习整理3环境受到威胁,食物减少,疾病增加,严重的将导致人类无法生存。6.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是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省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是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中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主要是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自然保护区。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光》一、光和影1.像正在发光的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如太阳、萤火虫、点燃的蜡烛等。2.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光源,首先是要在发光的前提下。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而不是反射其他物体的光,这样的物体才叫光源。因此,没有通电的电灯,没有点燃的蜡烛,因为没有发光而不是光源;明亮的月亮,闪闪的镜子、宝石,因为是反射的光,所以也不是光源。3.形成影子的条件是光源、遮挡物和屏。4.影子的方向随着光源的方向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5.影子的长短随着光源照射的角度改变而改变;光源直射时,影子最短,随着斜射的程度越来越大,影子越来越长。6.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离光源越近,影子越大,物体离光源越远,影子越小。7.影子的形状与物体被照射的侧面的形状有关。8.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二、阳光下的影子1.利用“日影观测仪”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时,要在底板上标出方向,并用指南针测定方便,对准摆放。2.阳光下大树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改变而改变,影子总和太阳的方向相反。3.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与太阳的位置有关,中午时,太阳位置高,影子短,早晚时,太阳位置低,影子长。4.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有两种变化:第一,影子方向,由西到北再到东;第二,影子长度,由长到短再到长。5.我国大部份地区中午12时影子最短,但在西部地区一天中影子最短的时间在12时以后。6.古时候人们用日晷计时,是因为每天影子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三、光是怎样传播的1.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传播速度约为每秒30万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8分钟。2.证明光直线传播的例子:汽车车灯照射出去的光,乌云背后的阳光,手电筒照出去的光,红外线的光,直管能看见光亮,弯管看不见光亮等等。科学鱼期末复习整理43.在“验证光的传播路线”的实验中,当四张卡纸排成整齐的一列,我们看到现象是:手电筒的光能够照射到屏上,形成一个明亮的光斑;当移动中间的一张卡纸,我们看到现像是:手电筒的光不能照射到屏上,没有光斑。实验说明了光是直线传播的。4.光照不到地方就产生了影子,影子总是在背光面的原因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的,背光的一面,光被物体挡着,照不过去就形成了影子。四、光的反射1.用手电筒照亮书本,可以直接照亮,也可以利用反光照亮。2.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像叫做光的反射,也叫反光。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3.汽车反光镜是凸面镜,优点是看的范围大,缺点是看的不是很清楚;医生用的额镜是凹面镜,优点是看的清楚,缺点是看的范围小。4.光的反射应用事例有:(1)照明灯上装灯罩,墙壁涂成白色是为了增大反光,增加亮度。(2)科学家利用光的反射原理精确地测量了月球到地球的距离。(3)潜望镜也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5.反光也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危害。比如,城市里大量建筑采用玻璃幕墙,因为反光太强,太刺眼而造成安全隐患。五、光与热1.按发光时是否发热的标准,光源可以分为热光源和冷光源两种。热光源如太阳、点燃的蜡烛、酒精灯、白炽灯等等;冷光源如日光灯、萤火虫等等。2.多面镜子照一个点,光就强;一面镜子照一个点,光就弱。把强光、弱光都照到温度计上,就可以测量得出:光强温度高,光弱温度低。3.凹面镜和凸面镜都能会聚光线,形成强光和高温。4.太阳灶,取得奥运会圣火火种的仪器等都是利用了凹面镜能会聚光线并产生高温的原理制成的。5.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列利用凸透镜能会聚光线并产生高温的原理制得了氧气。6.千万不能用放大镜和望远镜看太阳,因为放大镜和望远镜都是凸透镜,能会聚光线产生高温,从而伤害眼睛。六、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1.太阳是地球最大光源和热源,人类只利用了太阳能量的很少一部分。2.在“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实验中,按升温由快到慢依次是黑色黑色蜡光纸粉色白色铝箔纸。由此,我们认识到:物体颜色深升温快,颜色浅升温慢。科学鱼期末复习整理53.由“黑色无光纸”升温快,“黑色蜡光纸”升温慢的现像可以知道,物体吸热还与表面光滑粗糙程度有关,表面粗糙升温快,表面光滑升温慢。4.把黑色纸袋分别按“和地面水平”、“和地面垂直”、“和太阳光垂直”三种方式摆放,结果和太阳光垂直摆放的纸袋升温最快。这是因为阳光直射时得到的光强,温度高;斜射时得到的光弱,温度低。5.夏天人们穿浅色衣服是因为浅色衣服反光强,吸热本领弱,穿着凉快。冬天穿深色衣服是因为深色衣服反光弱,吸热本领强,穿着暖和。七、做个太阳能热水器1.太阳能热水器由真空集热管、绝热贮水箱、支架、连接管道和控制系统组成。2.真空集热管的作用是吸热,所以它的内部颜色较深,并配合反光板,使吸热本领增强。3.绝热贮水箱的作用是保温,支架的作用是使集热管保持倾斜,与阳光垂直。4.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的要求是:第一,能装水200毫升。第二,尽可能在15分钟内使水温升上去。5.制作太阳能热水升温、保温措施有:第一,把塑料瓶支起来,背面用锡箔纸反光。第二,对着光的一面用透明塑料纸盖住。第三,盒子内外涂成黑色。第四,把泡沫填在缝隙里。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一、地球表面的地形1.地球表面的陆地地形一般有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和盆地等五种。安吉的地形属于丘陵。2地形图像特点山地高耸、陡峭丘陵连绵不断低矮山丘高原地势高、顶部面积大平原低平、宽广盆地四周高,中间低、平3.地球上,海洋面积占70%,陆地面积占30%。4.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因此,我国的地势是西高东低的。5.地形图上,用蓝色表示海洋,用黄色表示高原,用绿色表示平原,用白色表示冰川。科学鱼期末复习整理6二、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1.火山和地震是由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球的内部可以分成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地震的发生都与地壳运动有关,而火山的喷发与地壳、地幔的运动都有关。2.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由于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雄伟的喜马拉雅山是两个大陆碰撞形成的,东非大裂谷是两大版块受拉张而形成的断裂谷。3.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不断发生变化。有时这种变化表现出来的很猛烈,如火山、地震。有时也表现的极其缓慢,如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然而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地进行的,是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觉察的。4.当岩石层受到挤压时,会慢慢隆起形成山脉,当岩石层受到的力大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断裂,从而形成地震,甚至火山喷发。三、岩石会改变模样吗1.能使岩石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2.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的过程是很缓慢的。3.研究的问题:冷和热的作用能使岩石发生变化吗?我们的猜测:冷和热的作用能使岩石破碎。改变的条件:温度不变的条件:同一块岩石实验的方法:①点燃的酒精灯。②用镊子夹住石块在酒精灯上加热。③把烧热的石块立即放入冷水中。④反复几次。实验现像:岩石块出现裂缝,冷水杯中看到岩石碎屑。实验结论:冷和热的作用有使岩石破碎。四、土壤中有什么1.土壤的颗粒中,最大的是沙砾,其次是沙,接着是粉沙,最小的土壤颗粒是黏土。2.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3.土壤中的腐殖质和盐分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4.风华作用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人类的生产生活也离不开土壤。土壤是地球上科学鱼期末复习整理7最有价值的资源。五、雨水对土地的侵蚀1.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
本文标题:科学鱼五年级上期末复习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464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