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八年级物理速度计算题拔高训练
-1-计算题拔高训练(包含回声测距)1、某同学旅游时,船停在了两山之间静止不动,他大喊一声,经过1s后听到一个回声,又经过3s后听到另一个回声,则两山之间相距多远?(此时声速是340m/s)2、一门反坦克炮瞄准一辆坦克,开炮后经过0.6s看到炮弹在坦克上面爆炸,爆炸后经过1.5s听到爆炸声,若当时声速是340m/s,求:(1)反坦克炮距离坦克的距离?(2)炮弹飞行时平均速度是多少?3、某人站在正对着悬崖行驶的船上,对着远处的悬崖高喊一声,经过2s后听到回声,若船行驶的速度是5m/s,空气的声速是340m/s,求:(1)当人听到回声时,船离悬崖多远?(2)听到回声后,船到达悬崖还需要多久?(3)此人对着远处的悬崖高喊时,距离悬崖多远?4、在汽车行驶的正前方有一座高山,汽车以72km/h的速度匀速行驶,汽车鸣笛1s后,司机听到高山传来的回声,若当时声速是340m/s,问:(1)鸣笛时汽车距离高山多远?(2)若公路直通山脚,那么司机听到回声时还需要多久方可到达山脚?5、一辆客车在某高速公路上行驶,在经过某直线路段时,司机发现其将要通过正前方高山悬崖下的隧道,于是驾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在距离山崖1080m时第一次鸣笛,6s后听到回声,经过回声后又行驶12s,司机第二次鸣笛,求:(1)客车匀速行驶时的速度?(2)客车第二次鸣笛到听到回声所用的时间是?-2-6、某“和谐号”列车运行时,起点站为长沙,终点站为广州。列车运行速度为180km/h,途径相距为90km的A、B两站。在即将到达终点站广州时,该车发出一鸣号声,持续时间为8s,(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求:(1)列车经过A、B两站所用时间为多少小时;(2)在8秒内,列车行驶的距离为多少米;(3)终点站台上的人听到鸣号声的持续的时间为多少秒?(设该车在这段时间内速度不变,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7、一列火车以速度v向一座山开去,离山700m时鸣笛,经过了4s列车员听到了回声,求:(已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1)列车员听到回声时,鸣笛声传播的距离;(2)列车员听到回声时,火车行驶的距离;(3)火车的行驶速度。8、有一根铁管长520m,甲同学在铁管的一端敲击一下,乙同学用耳朵贴在铁管的另一端听,若乙听到两次响声,已知声音在铁管中的传播速度为5200m/s,声音在温度是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求乙同学听到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3-9、我们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阅读下表,回答问题。已知在长为0.85km的空金属管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个声音,两声相隔2.33s(此时气温约为15℃)。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m·s-1)空气(0℃)331冰3230空气(15℃)340铜3750煤油(25℃)1324铝5000水(常温)1500铁5200(1)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通过哪种介质传来的?(2)敲击后声音通过空气传到另一端需要多长时间?(3)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大?该金属管可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10、一只船在海上行驶,船上发出一鸣笛声,旅客在4s后听到前方悬崖反射回来的声音。(1)如果船鸣笛后马上停止行驶,求悬崖与船的距离。(2)若鸣笛的同时,船以20m/s的速度继续向前行驶,求悬崖与旅客听到回声处的距离?(气温为15℃)11、一辆汽车某一时刻鸣笛,司机在4秒后听到从峭壁反射回来的声音。(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请你根据所给条件分别计算下列各小题:(1)如果汽车静止不动,求鸣笛时汽车到峭壁的距离。(2)如果汽车以20m/s的速度向着峭壁开去,求鸣笛时汽车到峭壁的距离。(3)如果汽车以20m/s的速度远离峭壁开去,求司机听见回声时汽车到峭壁的距离。-4-12、港珠澳大桥东接香港,西接珠海、澳门,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港珠澳大桥全程55km,桥面为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速度100km/h.(1)如果一辆汽车以桥梁设计速度匀速通过港珠澳大桥,则需要多少时间?(2)如果某汽车以25m/s的速度匀速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前方有紧急情况,经过0.5s(从发现情况到开始制动刹车司机的反应时间)开始制动刹车,又经过4.5s滑行80m车停止。则汽车从发现情况到完全停止的这段时间内汽车的平均速度为多大?13、高速公路已广泛应用ETC收费系统,这种系统是对过往车辆无需停车即能实现收费的电子系统。如图乙是某高速公路入口处的ETC通道示意图。现有一辆汽车在某高速路上以如图甲所示的速度计所指的速度匀速行驶25min后到达收费站,在进入ETC收费岛区域前s1=50m处开始减速,经t1=4s后运动至ETC收费岛(图中阴影区域)边界,然后再以6m/s的速度匀速通过ETC收费岛,其长s2=36m。不计车长。求:(1)汽车到达收费站前匀速行驶的路程;(2)汽车通过ETC收费岛所用的时间t2;(3)汽车从减速开始到离开ETC收费岛全过程的平均速度大小。-5-14、研究发现:人在饮酒后驾车的应急反应时间是未饮酒时的2~3倍,反应时间是指司机从看到意外情况到踩刹车需要的这段时间;在反应时间内汽车要保持原速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反应距离.如图所示,某人酒后驾驶一辆宽度约1.8m的汽车沿马路直线行驶,车头中央距马路边沿3m,车在到达某位置时,发现一人正从路边出发闯红灯过人行横道,此时汽车的速度为15m/s,距离人的行走路线为30m,若该司机的反应时间为1.2s,刹车后汽车由于惯性还要继续行驶,再经过1s刚好驶到人的行走路线(图中虚线)(1)求这辆汽车的反应距离是多少?(2)若人以1.2m/s的速度匀速行走,请计算说明汽车是否有撞上行人的可能?(3)在该司机酒驾的情况下,请通过计算说明:行人以什么样的速度闯红灯过人行横道是不安全的?15、汽车在公路上匀速行驶,驾驶员发现前方路口信号灯转为红色,经一定反应时间后开始踩刹车,汽车车速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请解答下列问题:(1)在反应时间内汽车驶过的距离为多少?(2)从开始刹车到停止,车子滑动距离为多少?(3)若驾驶员饮酒,从发现红灯到完全停止汽车共前进了15米,则此时的反应时间为多少?-6-16、如图甲为广清高速上一个距离传感器发出和接收超声波检测汽车速度的示意图.(1)已知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某次检测车速时,传感器发出至接收超声波信号用了0.4s,超声波信号遇到汽车时,汽车与传感器之间的距离是多少m?(2)如果将距离传感器与计算机连接,可以将物体运动的距离(s)—时间(t)图象显示在计算机的屏幕上.利用传感器测得某一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运动的距离(s)—时间(t)图象如图乙所示,请在图丙中画出汽车运动的速度(v)—时间(t)图象.(3)如图丁所示,从标志牌上看,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标志牌到清远,匀速行驶的汽车最快需用多少h才能到达清远?17、喜羊羊发现后方100m处的灰太狼正以54km/h的速度向自己猛扑过来,此时喜羊羊与前方羊村相距200m。(1)喜羊羊至少要用多大的速度才能安全跑到羊村?(2)若喜羊羊在逃跑10s钟后停下来,灰太狼看到喜羊羊停下的同时也停住了脚步,喜羊羊转过身用一种发射声波的武器攻击灰太狼,则灰太狼需要在多长时间内做出反应,才能不被攻击?(当时空气的温度15℃)-7-18、长度为150m的火车在笔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在从山崖驶向大桥的过程中,如图:火车头距离桥头200m处鸣笛,鸣笛5s后,火车头到达桥头,此时车头的司机听到来至山崖的回声;听到回声30s后,车尾驶过桥尾。(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1)计算火车的速度;(2)计算大桥的长度;(3)鸣笛时,火车车头到山崖的距离。19、中俄两国海军于2016年9月12日至19日,在广东湛江以东海空域举行代号为“海上联合–2016”的联合军事演习。假设在演习中一艘鱼雷快艇以v1=30m/s的速度追击前面同一直线上正以v2=20m/s的速度逃跑的敌舰。当两者相距L=2km时,发射一枚鱼雷,经过t1=50s,舰长通过望远镜看到了鱼雷击中敌舰发出的火花,同时发现受损敌舰以速度v3继续逃跑,于是舰长立即发出了第二次攻击命令,第二枚鱼雷以同样的速度前进,又经过t2=30s,鱼雷再次击中敌舰并将其击沉。(不考虑光传播的时间)求:(1)从发射第一枚鱼雷到第一次击中敌舰,我方快艇以v1=30m/s的速度追了50s,此过程中我方快艇运动的距离s1为多少米?敌舰以v2=20m/s的速度沿直线逃跑了50s,此过程中敌舰运动的距离s2为多少米?(2)从发射第一枚鱼雷到第一次击中敌舰,鱼雷运动的距离s3为多少米?鱼雷的速度v0为多少米每秒?(3)第二枚鱼雷击中敌舰前,敌舰逃跑的速度v3为多少米每秒?-8-20、为了监督司机是否遵守限速规定,交警在高速公路上安装了固定测速仪,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道路中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的信号到测速仪收到经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4s,第二次发出的信号到测速仪收到经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2s,若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1.1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求:(1)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的距离?(2)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到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过程中,行驶的距离?(3)若此路段限速120km/h,试计算说明汽车在此路段是否超速?(4)如果将测速仪与计算机连接,可以将汽车运动的距离(s)﹣时间(t)和汽车运动的速度(v)﹣时间(t)图象。显示在计算机的屏幕上。请在甲、乙图中画出汽车运动的图象,并在丙图中画出汽车在接收到第一次信号到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过程中,行驶的距离。
本文标题:八年级物理速度计算题拔高训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466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