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江西省红色七校19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科试题
1/23江西省红色七校2019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科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在世界文化格局中,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渊源和特点。认清中国文化的渊源与特点,才能认清中西文化的差别,从而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保持应有的文化自信、文化认同,走自己的文化道路。中国汉字的最早起源与祭祀、巫术、占卜有关,代表了人与天、地、祢灵的沟通。一画开天,二分阴阳,三为天、地、人,汉字体现的这种神圣性,实际是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的汉字文化一脉相承。汉字从甲骨文、金文、演变到楮书、宋体,前后相继又特色鲜明从李斯的小篆到许慎的《说文解字》,从毕的雕版印刷到淸代的《康熙字典》,中国文字文化的演变有非常清晰的传承谱系。中国汉字成千上万,它的发生与发展有自身的規律性。汉字虽以象形造字开始,但绝大多数是形声字,既表音又表义;汉字构有左右、上下、内外之分,但都有一个中心,都是一个四四方方的方块字。同时,作为书写性文化,汉字最能体现中国人的艺术个性与审美情趣。真、草、隶、篆、行,五体变化,气韵生动。书法家的一笔一画,结构章法,都有情感和个性因素在里边。中国汉字还具有地域性特点。一方面各地方言百花齐放,多姿多彩;另一方面它又基于共同的文字表述获得了多样的统一性,这种方言和汉字加强了人们的交往,促进了人们的感情。然而,近一百年来,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一些人迷失了自己的文化方向,丧失了应有的文化自信和理性认知,他们认为中国文化落后于西方,应该废除汉字走拼音化道路。从20世紀20年代开始,就有人过渡地主张用拉丁字母取代汉字。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倡导文字改革,即推行简化字、推广汉语拼音方案。人们出发点是好的,但事实上,这两项改革的效果并不理想。中国汉字是否非要走西方拼音化的道路?笔者认为,汉字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文化个性。与西方的拼音文字相比,它主要是一种“以形表意”的文字,集形、音、义三位一体,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简明、最形象、最丰富的一种文字体系。况且,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历史,历来注重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这种吸收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而是通过翻译融入中国文化,实现外来文化的中国化。如我们的许多日常用语,如世界、平等、相对、清规戒律等都来自佛教用语。正是基于上述道理汉字与西方的拼音文字不是谁优谁劣、谁取代谁的问题,而是各自在保持文化个性和文化特点的同时,相互学习、借鉴和共同发展的问题。正如《礼记·中庸》讲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2/23而不悖”,《论语·子路》讲的“君子和而不同”。(节选自汪振军《汉字传承与国家文化安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A.中国汉字因为方言而多姿多彩因为共同的文字表述获得了多样的统一性。B.汉字最早起源于祭祀、巫术、占卜,因而具有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的思想。C.在作者看来,用拉丁字母取代汉字、倡导两项文字改革的效果都并不理想。D.结尾提及《礼记》《论语》中的名言,意在说明汉字不必走西方拼音化道路。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祈,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首先总述自已的观点,然后以“汉字文化”为例,逐层深入地展开论证。B.文章在论证中列举了人们迷失文化方向的一些错误认识,矛头直指外来文化C.文章具体阐述汉字的渊源和特点,为下文同西方拼音文字进行对比做好铺垫。D.文章结尾与开篇紧密呼应,并具体阐述了汉字走白己文化道路的原因和策略。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字有左右、上下、内外之分,但都有一个中心,可见汉字具有对称、平衡等特点。B.汉字可被称为世界最简明、形象、丰富的文字体系,其主要压素是形声字占绝大部分。C.如果认清了本国文化的渊源与特点,就能在文化全球化过中走自己的文化道路。D.中国文化可以向西方文化学习、借鉴,但是要以保持本国文化个性和特点为前提。【答案】1.D2.B3.C【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A项,“中国汉字因为方言而多姿多彩”概括不准确,文章认为,汉字具有地域性有两个原因,一为方言的多姿多彩,一为共同的文字表述使方言能获得多样的统一性,这样使汉字因为融入了方言而具有地域性特点。B项,“汉字最早起源于祭祀、巫术、占卜”概述不准确,“因而”强加因果。C项,“用拉丁字母取代汉字”并未实行,所以也谈不上“不理想”。故选D。点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3/23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B项,“矛头直指外来文化”概述错误。文章第三段论及“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一些人迷失了自己的文化方向,丧失了应有的文化自信和理性认知”,可见矛头指向的是“在外来文化冲击中送失自己文化方向的人”。故选B。【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C项,表述不合逻辑,根据文中第一段内容“认清中国文化的渊源与特点,才能认清中西文化的差别”“从而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保持应有的文化自信、文化认同,走自己的文化道路”分析可知,“认清中国文化的渊源与特点”并非“走自己的文化道路”的唯一条件。故选C。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永不掉队谢志强1947年冬,秦山第一次听见方歌唱歌。团长命令:“我们的两条腿要跑过敌人的汽车轮子。”秦山穿草鞋,把脚磨破了。渐渐地落在急行军的队伍后边。于是,他听见了那支歌:“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方歌站在路边的一个小土坡上,齐耳短发,她旁边还站着两个女兵,是师文工团的团员.秦山踏着歌声,赶上了队伍。部队准时到达了指定的地点,堵住了敌人的退路,激战三天。秦山身负重伤,被送到野战医院。方歌所在的文工团来医院慰问伤病员。秦山在昏迷之中,仿佛又掉了队。他听见方歌的歌声,苏醒过来。歌声飞进了他的里,他像在舔嘴唇,默默地跟着哼。医生对方歌说:你把这个英雄唱醒了。秦山家境穷困,爹娘却供他上学,念到初中,日本鬼子来扫荡,他就参了军。他受过五次伤,4/23这一次伤得最重。他说:一颗炮弹把我炸飞了。方歌说:我见过你,看不出,你还是个英雄!1948年,秦山调进了王震所在的部队,当了独立旅某连的连长。挺进西北,开赴新疆----新疆和平解放翻过祁连山,秦山第三次听见了方歌唱歌。方歌所在的文工团跟秦山的连队在一起宿营。女兵很惹眼。秦山看见了方歌,风撩着齐耳短发,像水边的垂柳。秦山的心里奏起旋律。茫茫戈壁荒漠,一眼望不到尽头。方歌突然唱起了歌:向前向前向前…秦山站起来,走过去,说:你咋知道我在唱……我一点也没唱出声音呀。方歌说:我似乎听见了一个旋律,有谁起了个头。部队来到了南疆重镇阿克苏——驻守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开始垦荒。秦山第四次遇见方歌,是在团部。他乐了,说:是要来慰问一下我们了,戈壁荒滩听了你们的歌声都会开花呢。方歌说:这一回,是调到你们这儿了。1952年春,秦山独自骑马,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进入了沙漢。他打算建立一个新的连队,开垦一个新的荒原。按他的说法是,大口啃一块沙漢。起了大沙暴。沙漠似乎要作弄一下英雄。两天里,风沙铺天盖地,仿佛真的要叫他进去出不来。风一停,沙一落,像是什么事都没发生,沙漠异常美丽,移动过的沙丘,那纹路,如同水的波纹。沙漠总是将进入它上边的物体含而不露地收藏起来。幸亏有一棵枯死的胡杨树。找到秦山的时候,他搂着树千,沙子已埋到他的腰。胡杨树仿佛缩短了一截。秦山的嘴里灌满了沙粒,几乎没了脉搏。打电话给团部。方歌带了团部的两个女兵赶来,其中一位是女医生秦山像胡杨树一样,一动不动。方歌和女兵含泪唱歌,唱沂蒙山小调。秦山是山东籍。但他对家乡的歌也没反应。女医生听不见秦山的心脏跳动了,就用一块白布裹住秦山。教导员拿来了军旗,盖到秦山的身上。方歌扑过来,揭掉军旗,打开白布,向秦山嘁;我们早就讲好了,来,让我给你唱歌。地窝子里一片宁静。5/23歌声响起: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渐渐地,所有的人都跟着方歌唱了起来。阳光从地窝子上边的天窗照进来,沙尘像音符,在阳光中飞舞。秦山的嘴唇居然动了。多年后,我了解到了各种版本的秦山和方歌的爱情故事。其中一个讲述者是秦平沙,他是秦山和方歌的儿子,我们都是军垦第二代(节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年第10期)。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秦山负伤醒来之后,“他像在舔嘴唇,默默地跟着哼”,这一细节写成了一个战斗英雄坚定、乐观的情怀。B.翻过祁连山,“秦山心里奏起旋律”,“方歌突然唱起歌来”,说明两个人内心已经有了难以言说的默契C.作者通过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方歌在面对生命“湮灭”的秦山时内心的悲痛,写得极富感染力。D.文章结尾为闲笔,虽对前文做了补充交代,但对主旨帮助不大,可删除。5.小说以“秦山听方歌唱歌”谋篇布局,这样安排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说明。6.这篇小说洋溢着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答案】4.B5.①从情节上,以歌声为线索,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②从形象上,展示了人物献身革命事业、追求爱情的美好形象。③从主旨上,歌声多次出现,一步步强化主旨。④从效果上,增添了故事的传奇色彩,具有可读性。6.①英雄主义。不惧牺牲,战争时期,用双腿跑过汽车轮子,五次受伤;勇于奉献,新中国建设时期,垦荒中,不畏恶劣条件,独自深入沙漠。②浪漫主义。歌声唤回生命,秦山受重伤时,方歌用歌声唤醒了他;歌声催生爱情,在共同的革命理想中,通过歌声他们产生了爱情。【解析】【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6/23A项,写出“坚定、乐观”错,理解拔高;C项,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可知,还有语言描写。D项,既是对前文的补充交待,同时通过写后人难以忘怀的追忆,表达了对前辈的崇敬,深化了主旨,不能删除。故选B。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答题一般先答出结构上的特征,然后分析效果。效果一般从情节的推进、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旨表达等角度分析。此题分析的重点是文中谋篇布局的特征,从情节上看,以歌声为线索,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结合文本内容“方歌扑过来,揭掉军旗,打开白布,向秦山嘁;我们早就讲好了,来,让我给你唱歌。地窝子里一片宁静……沙尘像音符,在阳光中飞舞。秦山的嘴唇居然动了。多年后,我了解到了各种版本的秦山和方歌的爱情故事”分析可知,展示了人物献身革命事业、追求爱情的美好形象。结合“于是,他听见了那支歌:‘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秦山在昏迷之中,仿佛又掉了队。他听见方歌的歌声
本文标题:江西省红色七校19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科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469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