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 高三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解题技巧
策略引领提升解读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能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特点:选文信息密度加大,注重真实性与实用性,目的性、任务性非常明确,文本材料基于一定的逻辑进行谋篇布局。○要求:了解文体的基本特征,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原文内容。○考生在阅读时应该认识到文本背后的逻辑框架、基本立场,对其行文内容进行分析。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一、研读考纲,把握方向2019考纲原文:阅读和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实用类文本,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1.理解B⑴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C⑴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⑵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⑶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3.鉴赏评价D⑴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⑵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⑶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4.探究F⑴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⑵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⑶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实用类文本材料出现多视点聚焦、多角度表现的信息爆炸式的创新,有较强的现实性。•实际备考中就要求训练考生比较、概括多个文本的信息,发现其内容、观点、材料组织和使用等方面的异同的能力。二、走近“非连续性文本”多以新闻类、评述类文本和统计图表等形式呈现,试题围绕着同一个主题把相关的文字材料、图片、表格等材料组合在一起,要求考生通过阅读分析、比较研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来。(一)高考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1.在形式上,多文本。除了文字之外,还有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等,具有直观、简明、醒目、信息量大、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等特点。•2.在文体上,跨文体。强调各种文体的综合应用,把连续的线性思维和零散的点状、碎片思维有机结合起来,让我们在众多跳跃的信息中感知文本内容。•3.在内容上,角度多元,但问题聚焦,主题具有集中性。•4.内容具有时代性。涉猎民生、文化、环境、社会发展等亟需考生了解关注的问题,社会热点,体现阅读与生活日益紧密的特点。(二)考点透视•1.考查形式灵活多样。非连续性文本蕴含丰富的信息资源,其话题鲜活,信息量大,概括性强,言语理解与表达问法新颖,题目设置机动灵便。•2.具有较强的探究性。阅读材料中明显的信息容易获取,而分辨隐含信息较为困难。考生要善于抓住文中负载信息的关键词句,快速梳理、汲取有效信息,并整合语言,简洁、准确地表达。•3.注重考查逻辑思维能力。考生阅读材料时,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转换认知能力,即必须联系积累的知识经验及生活体验去解释文本的意义,注重提高个性思考和判断能力,并提出自己对文本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反思与评价。三、考生试卷上出现的问题1.审题意识薄弱,不能准确捕捉题干的有效信息。2.文本意识不足,筛选整合能力差。疏于审题,盲目抄录文中有关语句作答,未按题干要求“有的放矢”。3.角度意识不清晰。要点把握不住,重复回答一个要点,角度不够。4.答题思路混乱,卷面差,不分条,标点使用不规范,得分意识不强。5.做题量不够,对知识点的熟识度不够。6.知识迁移的能力较薄弱,不能做到学以致用。四、策略引领,提升能力(一)精准分析,有的放矢(二)分类攻克,掌握策略(三)夯基提能,科学谋划(一)精准分析,有的放矢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点与17新课标提出的“跨媒介阅读任务群”高度吻合。只有站到“媒介及文体属性探究”这个更高维度,才能迅速准确把握实用类文本的解读和做答要领。实用类文本需要采用的阅读方法与美国学者艾德勒和范多伦在名著《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出的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分析式阅读相似。分析式阅读的要领1,明确文体类型(前提)2,勾画文本结构3,理解关键概念4,把握基本倾向…………“分析综合”与“分析式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属于什么文体类型?•回顾《19高考大纲》:(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和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实用类文本,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对拼接起来的不同文体的材料应当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阅读策略:新闻报告(根据出处确定范围对象,阅读时关注新闻要素)新闻评论(根据标题确定主要观点,阅读时关注逻辑结构)科普材料(阅读时注意搞懂主要概念,理解重要句子)传记材料(阅读时注意时间线索,把握作者观点态度)典例解析:2019年全国一卷•材料一《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属于“知识性读物”(科普)•材料二《图书档案保护技术手册》属于“调查数据”(新闻、报告)•材料三《关于毛里求斯档案文件的去酸和修复》属于“知识性读物”(科普)•科普材料阅读时注意搞懂主要概念,理解重要句子,表格类要关注表头中的重点栏目和数据变化。•材料一理解“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的含义,“预防、治理、修复”的含义;•材料二关注表头中温度,湿度、寿命倍数的关系;•材料三了解毛里求斯档案文件修复的具体方案。典例解析:2018年全国一卷•材料一来源于《人民日报》的选文《“墨子号”,抢占量子科技创新制高点》,属于通讯报道;•材料二来源于《自然》杂志,这是一本专门报道科学研究成果的刊物,选文《一位把量子通信带到太空又带回地球的物理学家》属于人物通讯;•材料三来源于《参考消息》,选取日本《读卖新闻》的文章,它属于消息。•三则材料都属于新闻范畴,根据出处确定范围对象,阅读时关注新闻要素。•《人民日报》承担着重要的宣传导向责任,从“为我国在未来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及介绍重点可以看出选文重在展示我国科技成就,增强民族自信;•《自然》是国外媒体,从选文标题看是以报道人物成就为中心的,从内容看,重在介绍科学家的能力与成就,体现其成果研究成果的影响;•《读卖新闻》是国外媒体,从“亚洲的中心正在从日本向中国转移”“在基础科学领域,中国正在踏入他国难以涉足的领域,领先世界”等语句可以看出侧重于向本国民众介绍他国成就,从而引起本国政府、学界和民众的注意。对于文本中经常出现的不同类型的图表数据,也应该其各自特征•柱状图是用来显示在一段时间内数据的变化或者几个项目之间的图形比较。•饼图用于显示每个值占总体价值的份额。•环形图是用来显示部分与整体关系的图。•线型(折线)图显示出在等同的间隔内数据的变化趋势。•表格类的通常要关注表头中的重点栏目和数据变化等等。在对各段材料进行分类阅读的基础上,提升信息整合能力。•第一,寻找所需信息。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第二,整合得出结论。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命题者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用的结论。(二)分类攻克,掌握策略提取、筛选、整合、概括信息类•设问方式:•1.(选择题)不属于“××”内容的一项•2.在“××”的影响下,发生了什么变化?请简要概括。•3.请概括几则材料的相关信息。•4.(选择题)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5.概括或推断这种问题或现象出现的原因。•答题策略:•1.仔细审读题干,确定答题范围,在文本中找到相关信息的确切位置。•2.在信息区间筛选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分点归纳作答。•3.对于选择题,要在文本中找到每个选项的出处,仔细比较选项和原文的差别,注意有无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时态、答非所问、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问题。真题演练材料一:2019年7月6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条消息成为中国文化界近期热议的话题。考古发现成功申遗,在中国不是第一次,也不是第二次。譬如,远的有十多年前至二十多年前的敦煌、秦始皇陵、殷墟等,近些年的有湖南、湖北、贵州的土司遗址等。但良渚遗址这中国第55个世界遗产项目在中国学术界引起的反响却大于以前。为什么呢?从历史学的研究范畴来说,我国以前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考古发现,都属于中国历史“信史时代”的考古遗存,也就是3500年来有文字记载时期的考古发现,而良渚遗址距今约5000年前,属于中国没有文字的“传说时代”的考古遗存。良渚遗址成功申遗,令中国考古界为之一振。直到近代考古学进入中国前,对于我国商代及以前的历史,西方学者基本不相信文献记载,中国学者也有不少抱着怀疑态度。经过近百年的努力,中国考古学者不但用一系列发现,让商史成为信史,连夏以前的许多新发现,足以让学术界对中国国家文明的认识和研究走得更远。经过中国几代考古学家,尤其是“长三角”考古学家的考古发掘和科学研究,良渚古城遗址这个历史记载中都不存在的“史前”文明重见天日。良渚申报资料中直接提出该遗址是5000年前中国古文明的遗存。遗址获批,说明这一发现和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遗产组织的认可。(摘编自高大伦《良渚申遣与文化自信》,人民网2019年7月8日)•材料二:•在中国同时期古城中。良渚古城是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一座。在世界同类遗址中都极为罕见,被誉为“中华第一城”。而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则是迄今所知世界最早的水坝系统,设计范围超过100平方公里,堪称“世界第一坝”。拥有完整都城结构的良渚古城,由内而外依次为官城、王城、外郭城和外围水利系统。•以良渚遗址为代表的良渚文化是中国南方地区尤其是长江下游湿地稻作农业文明的发端。这与中原及世界大部分地区以旱作农业为生的经济模式下产生的文明就有差别,具有独特性。良渚玉器达到了史前石制品制作技术的顶峰,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唯一性。良渚玉器手工业达到的专门化程度。体现在良渚纹饰的统一性、玉器形制的规整性上。这种玉器成品的“标准化”体现了对玉料资源的掌控和分配能力,对技术和概念的精准传递,也是当时社会组织和分工所达到的水平。从玉器的功能上讲,其他文化没有像良渚古城遗址这样,表现出对墓葬内玉器摆放使用的强烈而明确的制度性。良渚对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最大的贡献就是从上述玉器功能引申出来的“藏礼于器”的传统,是将“礼”体现在特定器物上的表现方式。这一传统,连接了中国的新石器文明和青铜文明,在某种程度上,维持了中国古代社会秩序和结构的稳定性。从更大范围文化比较的视角说,西方纪念碑式的仪式传统的形成,对应东方宗庙式的社会秩序的表现,这个“藏”而不露的物质性是非常值得突出的东方价值观的内核。(摘编自范昕《良渚文化如何影响人类文明》《文汇报》2019年7月7日)•材料三:•作为世界共同的遗产、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良渚古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对遗产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我国在遗址保护上已经探索出了一些可行路径,即处理好研究与展示的关系,平衡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推动考古和保护相融合。甘肃敦煌莫高窟,利用数字技术和多媒体展示手段构建虚拟洞窟,既缩短了游客在洞窟滞留时间,减轻了洞窟长时间开放对文物保护的压力,使洞窟得以“休养生息、延年益寿”。同时,将精美的壁画、彩塑“搬”出洞窟,帮助游客更好地欣赏和体验敦煌文化艺术,破解了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的难题。守护好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民族的根与魂,容不得一丝懈怠。唯有不畏困难,扎实推进,才能让历史文物更好地融入生活,产生经济数益,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良渚古城申遗成功,也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个新的起点。(摘编自马苏薇《申遗成功是保护发展新起点》,《人民日报》2019年7月I5日)三则材料均围绕“良渚遗址”这一主题展开,有较强的现实性,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又能引发考生思考,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三则材料定位不同,出发点不同,角度不同。从三个角度解读良渚遗址申遗成功事件。内容有关、简明精炼,行文条理清晰,总体上通俗易懂,不难把握。•材料一摘编自《良渚申遗与文化自信》,引出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及事件背景;•材料二摘编自《良渚文化如何影响人类文明》,着重突出古城建筑特点和文化内涵;•材料三摘编自《
本文标题:高三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解题技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538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