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亚洲和欧洲-知识梳理型教案
第一节《亚洲及欧洲》知识梳理型教案教学内容第一节亚洲及欧洲(1)总课时数1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地图,说出亚洲和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2、运用亚洲地形图,能说出亚洲的地形特征及主要地形区,掌握地形特征的分析方法,并在阅读地图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总结欧洲地形的特点。3、通过标准时间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介绍,培养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能力。教学重点点亚洲欧洲的位置和地形教学难点时区和日界线的简单换算教学准备地图册,挂图课前预习读亚欧地形图,了解亚欧的位置和地形。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教法)学生活动(学法)导入新课出示目标讲授新课1.提问导入:亚洲是我们生活的大洲,欧洲是一个经济比较发达的大洲,学生对了解比较多,让学生说出他们所了解的亚洲和欧洲各方面的知识。师口述目标2.指导学生利用地图分析学习本节的主要内容——亚洲的位置(包括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板书:一、亚洲的位置)3.指导学生分析位置应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入手,让学生分析说出亚洲的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分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加深对位置这部分知识的了解:①根据纬度位置判断亚洲所跨温度带。②根据经纬度说出亚洲的半球位置。③根据地图说出亚洲和欧洲、亚洲和非洲、亚洲与北美洲的洲界线。4.教师小结:了解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主要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两方面进行分析。(板书:1.海陆位置2.经纬度位置)5.根据学习亚洲位置的方法和步骤,让学生自己分析欧洲的位置。(板书:3.欧洲的位置)6.时区和日界线是本节的难点从《环球八十天》故事入手。(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产生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第二步教师利用《世界时区》挂图详细讲解时区和日界线的变化规律。第三步指导学生画表示时区和日界线的数轴,并会利用数轴计算不同时区的区时。1.“说一说”,让学生说出他们所了解的亚洲和欧洲各方面的知识。2.各组学生参照地图画出一幅包括亚洲简图。要画出三条线:66.5ºN、23.5ºN、0º的位置。标出濒临的海洋。3.分组讨论寒、温、热三带。跨东西两半球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高加索山脉、黑海海峡、苏伊士运河白令海峡4.课堂提问小结:了解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从哪几方面入手?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巩固练习1.(板书:四、亚洲的地形)8.学生阅读P2页的分层设色地形图,找到亚洲境内分布范围最广的颜色,根据高度表,判断出亚洲境内分布范围最广的地形类型是海拔超过1000米的高原山地。然后分析P6页活动第一题,了解到亚洲是除南极洲以外平均海拔最高的一洲,而且还拥有世界最高峰和世界陆地的最低点。9.教师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亚洲地形的其他特征。①亚洲高原、山地主要分布在哪里?②亚洲大陆四周有哪些大平原?③亚洲地势有何特征?通过提问总结出亚洲地势的特征:中间高,四周低。10.以游戏的方式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游戏过后,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评价。游戏:让学生把相关的地理事物,用标牌粘到《亚洲空白地形图》相应的位置。11.教师出示《亚洲地形图》,让学生分析亚欧大陆东侧、东南侧的一组弧形群岛的特点和成因。让学生找到这些群岛并说明这些群岛的特点。(结合上学期已学的知识来分析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完成知识的迁移和深化。)12.指导学生小结学习大洲的地形特点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板书:五、欧洲地形特点)做填充图8.学生阅读P2页的分层设色地形图,得出亚洲地形的第一个特征:亚洲的地形以高原和山地为主。讨论得出:得出亚洲地形的第二个特征: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9.在《亚洲地形图》中找出相关的地理事物: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喜马拉雅山教学过程12.让学生通过练习分析总结欧洲的地形特点.教学环节教师活动(教法)学生活动(学法)课后反思本节课我们通过了解亚洲和欧洲,掌握了学习一个大洲的自然地理概况的基本过程,如何确定一个大洲的位置?如何说明一个大洲的地形特点,同学们应该能举一反三,利用这些基本方法去分析了解其他大洲的自然地理概况。我们还简单了解了时区和区时知识,掌握了简单的区时换算,这对我们的生活将非常有用。教学内容第一节亚洲和欧洲(2)总课时数2教学目标能正确阅读亚欧气候类型图,分析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及表现。结合已学的气候知识,分析并解答出有关欧洲气候的思考题,从而提高读图、综合归纳、对比分析等地理能力。教学重点亚欧气候教学难点亚洲气候的成因教学准备气候图,课前预习复习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征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教法)学生活动(学法)导入新课讲授新课1.复习提问导入①地球上的五带如何划分?②说明亚洲的纬度范围。④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哪些?说明:这几个问题对解释亚洲气候的特点及成因起着重要的作用。2.亚洲的第一个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先让学生分析地图回答问题,再引导学生分析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从纬度、地形等方面)。①找出亚洲所有的气候类型。②亚洲缺少哪种气候类型?(板书:六、亚洲气候的特点1.气候复杂多样)3.亚洲气候的第二个特征——亚洲气候的大陆性特征显著。(板书:2.大陆性特征显著)4.亚洲气候的第三个特征——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气候显著。季风气候的特点和成因是本节的一个难点,可先从季风气候入手,复习季风的定义(因季节不同风向完全相反的风即季风),然后分析图1—8,图1—9,用比较法,比较冬季风和夏季风的发源地、风向、性质和对气候的影响.(3.季风气候显著)5.指导学生交流学习心得,总结学习气候应从哪些方面入手。6.教师在学生分组讨论时,要指导学生1.学生思考并回答几个问题2.学生分析第7页图1—7,学生讨论并得出结论亚洲缺少温带海洋性气候3.结合图1—7和活动,原分析出亚洲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性气候,亚洲内部有大量的温带沙漠气候及其成因。4.完成下表:(检测学生对季风的掌握情况)发源地风向性质对气候的影响冬季风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教法)学生活动(学法)课后反思本节课我们通过读图、分析地图的方法学习了亚欧两洲的气候特点,掌握了如何利用地图来分析一个大洲气候特点的基本方法,通过对比了解了冬季风和夏季风的成因和不同特点。气候受多方面的影响,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并对一个地区有着深刻的影响,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要联系所在区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特点等综合考虑,才能真正了解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教学内容第一节亚洲及欧洲(3)总课时数3教学目标1阅读亚欧地形图,归纳出亚洲的河流特点,了解亚洲著名的河流和湖泊。从欧洲地形和河流入手,解释欧洲河流特征,了解欧洲著名的河流。2.阅读亚欧人口分布图,说明亚洲人口分布特点,分析亚洲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了解亚欧两洲的人种和民族的组成,学会阅读“亚欧政区图”3.初步学会分析地形、气候、河流及人口分布之间的相互关系。4.通过亚欧人口问题的学习,培养正确的人口观念。教学重点亚洲和欧洲河流特征教学难点地形、气候对河流的影响教学准备地图册挂图课前预习找出亚洲和欧洲的主要河流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教法)学生活动(学法)导入新课讲授新课1.通过提问导入你知道长江在世界大河当中的地位吗?(板书:八、亚洲的河流)三、河流2.指导学生在亚洲地形图上找到亚洲主要的河流和湖泊:①注入太平洋的河流。②注入印度洋的河流。③注入北冰洋的河流。④最大的湖泊——里海。⑤世界上湖面最低、盐度很高的湖泊——死海。⑥最深和湖泊——贝加尔湖等。3.通过填图练习,掌握这部分知识。(板书:1.主要的大河)4.指导学生分析亚洲河网分布的特点,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提醒学生水是顺着地势从高处向低处流,5.指导学生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还受海陆轮廓、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板书:2.河网特点)让学生在图上找到锡尔河和阿姆河,并找到他们注入的内陆湖泊——咸海,让学生分析这两条河流和长江的注入处有什么不同。指导学生分析出有的河流最终不能注入海洋,这就是内流河。引导学生通过看图得出亚洲河网的另一特征—内流区面积广大。6.在分析欧洲河流之前,可让学生先回顾欧洲地形、气候、海陆轮廓等特征,然后让学生逐1.回答老师提问。了解长江不仅是我国最长河流,也是亚洲最长河流,是世界第三长河,突出长江地位。2.学生根据教师要求分组在图上查找3.在空白图上填出以上内容4.复习亚洲地势特点.分组讨论得出:亚洲河流流向特征是顺着地势从中部的高原山地向四周的海洋呈放射状分布。5.分析内流河不能注入海洋的原因,(地域辽阔,内陆地区距海洋较远,降水少,河水很难经过长途跋涉注入海洋。)讨论得出结论:内流区面积广大。四、人口国家1.通过录像导入:放一段录像资料,放映亚欧人种、民族特色、人口分布密集区和人口分布稀疏区,甚至无人区等人口分布特点的景观。由这些直观资料引人到亚欧人口部分的教学。(板书:九、亚洲的人口和国家)2.亚洲人口概况教师通过提问完成了解学生搜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①世界总人口数是多少?②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是哪个大洲?③你知道亚洲人口最多的国家吗?⑤你知道亚洲人口超过亿的国家吗?3.欧洲的人口和国家:(板书:欧洲的人口和国家)让学生阅读“欧洲的人口与国家”的资料和亚欧人口分布图,分组采用比较法,讨论对比亚欧两洲在人口方面的不同。4.指导学生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教师要提示学生人口的分布是由自然、经济、社会、历史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形成的,而自然条件是人口分布的基础,让学生结合已学的亚欧两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5.通过讨论学习,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口观教育。分组讨论亚洲、欧洲分别存在着的人口问题主要是什么?它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发展带来了哪些不利的影响?1.学生观看录像,观察、感悟。2.学生回答问题。3.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比较:①总人口数。②人口密度。③人口自然增长率。④人口分布密集区。⑤人口分布稀疏区。通过对比了解亚欧两大洲人口状况的不同。4.学生分组讨论活动第3题,来了解农业与人口分布的关系,理解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教法)学生活动(学法)课后反思本节课我们重点讨论了亚欧两洲的河流,河流对于一个地区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河流特点与地形、气候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学习的时候应重点把握这一点,理解地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亚洲和欧洲的人口各有鲜明的特点,学习时要重点抓住其各自最突出的特点进行了解,并理解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
本文标题: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亚洲和欧洲-知识梳理型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553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