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测试题
中国古代史第五章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测试题第一卷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五代十国政权中存在前后相继关系的是:(B)①后汉和后周,②南汉和北汉,③吴和吴越,④前蜀和后蜀A.①②③B.①④C.③④D.①③④2.契丹建国后,曾采取“一国两制”(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主要是因为(B)A.契丹与汉族的民族矛盾尖锐B.境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C.皇帝与汉族官僚谋求妥协D.中原先进政治制度的吸引3.北宋初年,宋太祖制定施政方针的主要立足点是(B)A.巩固国家统一B.发展社会经济C.强化皇帝权力D.解除辽、夏威胁4.王彦超及诸藩镇入朝,帝(宋太祖)宴于后苑,酒酣,从容谓之曰:“卿等皆国家宿旧,久临剧镇,五事鞅掌,非朕所以优贤之意也。”彦超喻意,即前奏“……乞骸骨,归丘园,臣之愿也。”(引自《宋太祖纪事本末》卷二)太祖之“意”是(B)A.准备赏赐开国宿旧B.暗示他们自解兵权C.表示歉意抚慰群臣D.鼓励诸藩为国操劳5.辽宋间的澶渊之盟使:(D)①双方维持长期和平关系,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②贸易往来频繁,有利于经济发展③技术和文化交流加强,促进文化进步④北宋负担加重,激化了社会矛盾(D)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④D.①②③④6.“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甘肃固原东南),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是哪个与北宋并存政权的疆域?(B)A.辽B.西夏C.金D.大理7.王安石变法主要反映了(C)A.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B.北宋和辽、西夏的矛盾C.地主阶级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矛盾D.大官僚与中小地主阶级的矛盾8.在王安石新法的推行过程中,最大的阻力来自(B)A.地方官吏和商贾B.大官僚和大地主C.中小地主和富农D.中央政府和皇室9.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A)A.触动大地主、大官僚利益而遭受反对B.用人不当,危害百姓,人民反对C.政令不通达,一些地方官不执行新法D.保守派司马光当政,坚决反对新法9.后来发展为著名瓷都的北宋瓷器产地位于今(C)A.河北省B.河南省C.江西省D.江苏省我国古代封建域市商业活动逐渐频繁。根据此回答10一11题10.下列关于长安城商业活动的评述,正确的有(B)①“市”中的商业活动是长安城商业繁荣的标志②长安的繁荣代表了古代商业经济最高水平③频繁的外贸活动提高了长安城的国际地位④“坊”和“市”的划分束缚了商品经济的发展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11.对北宋前期东京城内商品经济繁荣的介绍错误的是(C)A.出现通宵不绝的夜市B.大街小巷店铺林立C.市场上大量流通交子D.相国寺地区最为繁华12.下列内容不符合北宋时期经济发展情况的是(B)A山西居民用媒作燃料B.出现“苏湖熟,天下足”的局面C.四川地区出现“交子”D.商业活动不再严格限制在“市”里13.北宋与辽、南宋与金的“和议”其共同影响不包括(C)A.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B.使两宋王朝财政负担加重C.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经济、文化交流14.北宋与南宋的关系类似于(B)A.西汉和东汉B.西晋和东晋C.东魏和西魏D.唐朝和后唐15.下列地方少数民族威胁中原政权的先后顺序是:(C)①匈奴②蒙古③突厥④契丹A.①②③④B.③④①②C.①③④②D.④②③①16.南宋与五代十国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有(D)①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②大批北民南迁③统治者重视发展生产④海外贸易发达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17.下列文艺作品与城市商品经济发展有直接相关的是(B)①《步辇图》②《南柯太守传》③《清明上河图》④《念奴娇·赤壁怀古》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18.我国对外贸易由班超时期的陆路贸易为主转到宋元时期的海上贸易为主,其原因是(A)①北方战乱,打断了丝绸之路②南方相对稳定③造船技术的提高及指南针的应用④经济重心南移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③D.③④杰出历史人物在民族关糸发展中起着重大作用。据此回答下列19-20题:19.从有利于本民族长远发展的角度看,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和西夏国王元昊的政绩中贡献最大的是(D)A.统一了本民族各部B.建立了强大一时的民族政权C.用战争从北宋获得大量“岁币”D.提倡学习并积极引进汉族文化20.毛泽东曾赞颂成吉思汗为“一代天骄“,用今天的正确观点看成吉思汗是一个(A)A.为蒙古族的发展强大作出巨大贡献的英雄B.征服欧亚证明中华民族具有伟大力量的英雄C.建立元朝促进多民族国家发展壮大的英雄D.统一中国创建了疆域空前广大的大帝国的英雄21.下列各省,在元朝时尚未设置的是(D)A.陕西省B.甘肃省C.江西省D.黑龙江省22.今西藏和台湾在元朝时,分别由什么机构管辖?(C)A.理藩院、澎湖巡检司B.宣政院、台湾府C.宣政院、澎湖巡检司D.理藩院、台湾府魏晋南北朝和宋元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两个重要时期,据此回答23-24题。23.下列表述,不符合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史实的是(D)A.少数民族采纳了汉族的政治制度和生产方式B.汉族吸收了少数民族的生产经验和文化的优秀成分C.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杂居,差异逐渐消失D.民族政权间边境互市活跃24.这两个时期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实际上就是少数民族(B)A.农业化过程B.封建化过程C.汉化过程D.内迁过程25.元末明初,松江地区形成“棉七稻三”乃至“棉九稻一”农业经营新格局,其的关键性因素是(C)A.松江地区自然环境条件更适于植棉B.宋代时,植棉技术传入乌泥泾C.黄道婆全面改进并推广了棉纺织的杆、弹、纺、织生产技术D.植棉、纺棉纱、织棉布的经济效益高于种植水稻26.元朝的大都、泉州等地商业活动非常繁荣,促成这种繁荣的有利因素是(D)①元朝的疆域广阔②元朝的交通发达②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④航海技术先进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通过比较研究认为,“近代世界”赖于建立的种种基本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以上来源于中国。据此回答27-28题:27.下列哪一项是“源于中国”且对“近代世界”的建立产生了深刻影响的发明(B)A.地动仪B.指南针C.圆周率D.内燃机28.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度的重要原因包括(C)①中央集权制度保证了国内政治稳定②朝廷的支持③科举制度的实行④科学与技术的较早结合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D.②④29.与孔子办学具有同样性质的是(B)A.唐朝的乡学B.北宋的书院C.明朝的县学D.清朝的书院30.下列艺术作品最能体现其时代特征的是:(B)A.关汉卿的《窦娥冤》B.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C.“宋四家”的书法D.赵孟兆“神品”中国古代史第五章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测试题班级姓名座号评分第二卷二.材料解析题3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文彦博曰:“朝廷施为务合人心,以静重为先。凡事当兼采众论,不宜有所偏听。陛下即位以来,厉精求治而人情未安,盖更张(改弦更张,指变法)之过也。……彦博又曰:祖宗法制且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上(宋神宗)曰:“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所不便?”彦博曰:“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安石曰:法制且在,则财用宜足,中国宜强,今皆不然,未可谓法制且在也。”彦博曰:“务要人推行耳。”安石曰:“若务要人推行,则须搜举材者,而纠罴软(不振作)偷惰不奉法令之人,除去之,如是则人心岂能无不悦。”——《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70材料二:今之世,去先王之世远,所遭之变,所遇之势不一,而欲一二修先王之政,虽甚愚者,犹知其难也。然臣以谓今之失,惠在不法先王之政者,以谓当法其意而已。夫二帝(尧、舜)、三王(夏禹、尚汤、周文王),相去盖千有余载,一治一乱,其盛衰之时具(备)矣。其所遭之变、所遇之势,亦各不同,其施设之方亦皆殊,而其为天下国家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王安石《上仁示皇帝言时书》材料三:(司马光)曰:“……故夏遵禹训,商奉汤典,周守文武之法,汉修高祖之律,唐行太宗之制,子孙享有天禄,咸数百年。国家受天明命,太祖、太宗拨乱反正,混一区夏,规模宏远,子孙承之,百有余年,四海治安,……其法可谓善矣。先帝(宋神宗)以睿智之性,切于求治,而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续资治通鉴长编》回答:①据材料一,指出文彦博与王安石针对变法问题的分歧。(4分)②据材料二、三,指出司马光与王安石在变法问题上的分歧焦点。(4分)③依据以上材料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3分)④依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3分)三.问答题32.对北宋初年宋太祖的政治改革在中国历史上产生的影响,有不同的看法:(一)主要是积极的,但也有消极作用;(二)主要是消极的,但也有积极作用。请按照自己的理解,说明你同意哪种看法,井结合史实阐述理由。(12分)33.著名的抗金将领岳飞在其流传后世的名词《满江红》中咏吟“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著名的抗元将领文天祥留下了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当今却有人说岳飞“不应痛饮黄龙血”,文天祥不该阻挡“一统大元忽必烈”试用所学的历史知识评述以上材料观点的正确与否。(14分)二、材料解析题(15分)3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十一月敕,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其市当午时去鼓二百下,而众大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太和五年(公元831年)七月,左右巡使奏:“……不合(不应当)辄向街开门户,悉令闭塞。”——摘自《唐会要》卷八十六材料二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四月,诏曰:“东京华夷辐辏(会集),水陆会通,时向隆平(兴隆太平)。日增繁盛。而都城因旧,制度未恢,……加之坊市之中,邸店有限,式商外至,络绎无穷。慨赁之资,贫乏之户,实难供办。”——摘自《五十代会要》卷二十六材料三周世宗显德中,遣周景大浚汴口……。景心知汴口既浚,舟揖无雍,将有淮,浙巨商,贸粮斛贾,万货临汴,无委泊(停船)之地,讽(劝谏)世宗乞令许京城民环汁栽榆柳,起台榭,以为都会之壮,世宗许之。景率先庆诏,踞汴流中要起巨楼十二间。……景后邀巨货于楼,山积波委,岁入数万计,今楼尚存。——摘自文莹《玉壶清话》卷三回答:(1)依据材料一说明宋朝的城市商业与唐朝相比有哪些方面的进步?(2)依据材料二、三,分析北宋以东京为代表的城市商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什么?(3)试分析导致北宋时期商业进步的根本原因。3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川界用铁钱,小钱十贯重六十五斤,折大钱一贯重十二斤。先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自采交子之法久为民便。——《宋朝事实》卷15材料二绍兴三十一年(1116年)置行在(指临安)会子务,后隶都菜场,悉视川钱引法,行之东南诸路。凡上供军需,并同见钱.仍分一千、二千、三千,凡三种。初命安徽会子纸。其后,造于成都。——《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88材料三今会子之行,通行于江、淮、福、浙。一夫可赍千万缗,而无关洋讥征(征税)之患……其于民间可谓便矣。——《源流至论续集》卷4材料四至正十一年(1351)置宝泉提举司,掌鼓铸至正通宝钱,印造交钞,令民间通用。行之未久,物谷腾涌,谷逾十倍。又值海内大乱,军储供给,赏赐搞劳,每日印造,不可计数。舟车装运,轴护相接,交料(纸币)之散满人间者,无处无人,昏软不复行用,京师科满人间者,无处无之,昏软不复行用,京师科纱十锭,易斗粟不可行,既而所在郡县,皆以货物相贸易,公私所极之钞遂俱不行。回答:(1)据材料一分析古代纸币产生的原因。(2)能否说古代纸币只流行于北宋时期四川地区?为什么?(3)纸币流通对古代商业活动的发展有什么积极的影响?(4)在古代纸币的使用中,是否也产生过弊端?其原因和影响是什么?(5)材料四记载的发行纸币情况与古代哪次币制改革相似?相似之处何在?三、问答题(25分)33.明朝著名思想家李贽认为:金兵南下,北宋沦丧之祸“实王安石有以启之……安石变乱祖宗法度,当时司马光已言其为害当见于数十年后”。结合史实,分析评论这一观点。35.两宋时期政治格局的特点是什么?概括并用史实说
本文标题: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测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558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