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03第三章-马克思主义体系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工程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体系的丰富和发展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同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的斗争蒲鲁东主义和巴枯宁主义是当时在“国际”中影响最广、危害最大的两种机会主义思潮。它们竭力反对马克思主义,宣扬无政府主义,鼓吹改良主义,给国际工人运动带来了严重危害。第一节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1847年,马克思就在《哲学的贫困》中对蒲鲁东主义进行了全面批判。第一国际成立后,蒲鲁东主义又成为第一国际中最大的机会主义流派,对“国际”发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马克思主义与蒲鲁东主义的斗争,主要围绕着关于国际”的性质和任务、无产阶级革命道路以及消灭私有制等方面展开。蒲鲁东主义者主张将“国际”的任务仅仅限于经济范围,反对工人进行政治斗争,继续鼓吹蒲鲁东关于通过建立“交换银行”和“合作社”来实现社会主义的主张,力图按照蒲鲁东的小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来改变“国际”的性质。针对蒲鲁东主义的主张,马克思在《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和《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中做出有力的反击。在第一国际的后半期,马克思和恩格斯与机会主义思潮的斗争主要体现在对巴枯宁的无政府主义的批判上。巴枯宁主义是在激进革命词句掩饰下的小资产阶级思潮和机会主义政治派别,它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是极端的个人主义。针对巴枯宁反对和否定一切国家并主张将废除继承权作为革命起点的谬论,马克思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揭示了社会革命和国家消亡的经济前提。在批判巴枯宁反对一切权威观点的过程中,恩格斯的《论权威》一文深刻论证了权威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针对巴枯宁“完全放弃一切政治”,以及所谓进行政治斗争就等于承认资产阶级国家及其社会制度的荒谬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揭示了政治运动与阶级运动的相互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巴黎公社革命经验的科学总结,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这些理论成果集中体现在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一书中。二、对巴黎公社革命经验的科学总结首先,分析了巴黎公社革命爆发的原因。其次,深化了无产阶级暴力革命和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思想。再次,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丰富了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彻底废除官僚制度,防止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这也是巴黎公社创造的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经验。最后,通过总结巴黎公社经验,进一步探讨了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问题。具体经验总结包括:《哥达纲领批判》在全面彻底批判拉萨尔主义的同时,完整而科学地阐述了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及其特征的学说,使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学说实现了一次重大的飞跃。三、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测第一,马克思批判了拉萨尔主义的小资产阶级分配理论。第二,批判了拉萨尔主义关于“反动的一帮”的反动谬论,阐明了工农联盟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第三,批判了拉萨尔“铁的工资规律”的谬论,捍卫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第四,批判了拉萨尔的依靠国家帮助工人建立合作社的观点,坚持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第五,批判了拉萨尔主义关于“自由国家”的谬论,捍卫了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理论。马克思认为,在无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必然要经历一个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过渡时期。马克思揭示了过渡时期必然存在的客观根据,这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因素不可能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全部和自动地形成,因此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建立自己的政权以后,必须运用无产阶级专政的力量对整个社会进行彻底的改造,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进而过渡到社会主义。推荐阅读:《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三个过渡问题》《哥达纲领批判》的新贡献就在于,它明确地揭示并具体分析了共产主义社会两个基本阶段及其相互区别的特征。马克思揭示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的特征。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的区别,就在于它们的成熟程度和发展程度不同,生产力发展状况的不同决定了社会生产关系以及人的自身发展程度上的巨大差别。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的分析的重大意义在于,科学地说明了共产主义是一个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发展的过程,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社会主义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这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因此无产阶级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任务,就是解放进而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实现“按需分配”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创造物质基础。一、对杜林的批判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阐述杜林主义是一个公开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以折中主义哲学和庸俗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它的出现,不仅导致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内部的思想混乱,而且严重威胁到党的团结和统一。第二节《反杜林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丰富恩格斯历时两年多写出了《反杜林论》,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三个方面对杜林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全面系统地论证和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清除杜林主义对工人运动的消极影响,推动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性质,划清了它与旧哲学,特别是与旧唯物主义的原则界限。其次,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第三,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第四,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思维观。第五,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第一,恩格斯给政治经济学下了经典定义:“政治经济学,从最广的意义上说,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的科学。”第二,阐述了生产、交换和分配的相互关系。第三,阐述了劳动价值论。第四,阐述了科学的剩余价值论及其意义。推荐阅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一,论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第二,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及其表现。第三,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第四,预测了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推荐阅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不仅分别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还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结构和主要组成部分,揭示了其内在联系,论证了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严整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由三个主要部分即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所组成,这三个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涉及多个领域、内容十分丰富的理论体系,除了它的主要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外,还涉及伦理学、法学、宗教学、文艺学以及军事学等社会科学众多领域,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些领域都进行过深入研究,有许多理论成果。现仅就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艺学和军事学两个重要领域所取得的成果作一概述。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丰富1.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首先,揭示了文艺的社会本质。◆其次,阐述了文学艺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再次,阐述了文学艺术内部的特殊规律。◆最后,阐述了文学艺术的创作原则。2.马克思主义的军事理论◆首先,深刻地阐述了战争、暴力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其次,恩格斯在回顾和总结19世纪战争状况的基础上,从各国扩军备战的竞争中揭示了军国主义的前途和命运。一、古代社会的研究1884年,为实现马克思的遗愿,恩格斯撰写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一书。该书是马克思主义研究古代社会的代表作,现将其内容概述如下。第三节对古代社会和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研究第一,进一步阐明了“两种生产”的理论。第二,揭示了家庭的起源和发展过程。第三,深刻地分析了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过程。第四,阐述了国家的起源、演变和消亡。研究东方社会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他们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特殊性的论述中。二、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理论探索首先,马克思具体分析了俄国农村公社所处的特殊历史环境。其次,马克思具体分析了俄国农村公社的二重性及两种可能的命运。再次,马克思具体分析了俄国农村公社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前提条件。推荐阅读:《跨越“卡夫丁峡谷”》恩格斯对俄国农村公社的命运和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问题十分关注,在诸多著作中进行相关论述。农村青年尽管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加速了农村公社的崩溃,但恩格斯并没有因此而否定残存的农村公社对实现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论述,把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运用于俄国这样的落后国家,指明了落后国家和民族的特殊的社会发展道路,是对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科学观的系统化《自然辩证法》是第一次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科学观的开创性著作,是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创立的主要标志。第四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第一,揭示自然界向人类社会过渡的辩证法。第二,系统阐述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科学观。恩格斯科学地揭示了自然界的辩证发展规律和辩证图景。在深刻揭示自然界发展所遵循的辩证法规律的基础上,恩格斯进一步利用自然科学最新成果,描述了自然界无限发展的辩证图景:自然界的一切有限的事物,从有生有灭到有灭有生经历了一个永恒的循环和无限发展的过程。《自然辩证法》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作了系统阐发。《自然辩证法》对各门自然科学之间的内在联系也进行了论述。恩格斯还阐述了自然科学发展的动力。他认为,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是生产实践。19世纪90年代,历史唯物主义面临严重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恩格斯从1890年至1894年,分别写了致康·施米特、约·布洛赫、弗·梅林和瓦·博尔吉乌斯等人的信,有针对性地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澄清了来自不同方面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二、唯物史观的进一步阐发第一,突出强调了上层建筑诸因素的相互影响及其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第二,指出政治上层建筑,特别是国家权力对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能动作用。第三,论述了社会意识形式的相对独立性。第四,提出了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合力的观点。恩格斯一生中的最后一部哲学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进行了科学总结。恩格斯在科学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深刻地提出并论证了哲学的基本问题,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特别是唯物史观的一些最基本的观点: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科学总结第一,恩格斯深刻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他深刻地揭示了德国古典哲学的阶级实质、合理因素和根本缺陷,指出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领域中实现了根本变革,德国古典哲学因此而终结。恩格斯首先对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理论来源之一的黑格尔哲学进行了科学的分析。恩格斯高度地评价了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但费尔巴哈并没有真正克服黑格尔哲学,因为他在批判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时,连同其辩证法也一起抛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费尔巴哈哲学的不彻底性。第二,恩格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次作了明确的表述:“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指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关于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第二方面是关于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现实的问题,亦即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家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是世界的本原,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哲学家,都属于唯心主义阵营;反之,则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不同的哲学家也持有不同的立场和态度。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所有唯物主义哲学家和大多数唯心主义哲学家都对这个问题作了肯定的回答,认为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认识世界。但也有少数哲学家,例如休谟和康德等则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第三,恩格斯深刻论述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特点和基本内容,以及发现社会历史规律的方法。《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在揭露费尔巴哈历史唯心主义根本局限的基础上,深刻论述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特点,发现社会历史规律的途径,以及社会发展
本文标题:03第三章-马克思主义体系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工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597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