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5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训练20
限时综合规范训练20(用时:45分钟满分:40分)一、语言基础知识(9分,每小题3分)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在张悟本和李一之后,又一“伪大师”王林倒了,最近舆论上一致呼吁要给予王林法律制裁,这自然是必要的;然而,致使王林等“伪大师”滋生蔓延和做大做强的社会土壤才____________,也更加值得我们反思!(2)如今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国家纳税主体,对国家GDP的贡献超过三分之二,因此高校毕业生应该到民营企业去。现在有些民营企业不比国企和事业单位差,而且在民企你只要脚踏实地,就一定会____________。(3)斯诺登曝光了美国的“棱镜”窃听计划,美国政府自己贼喊捉贼,以反恐之名侵犯了别国主权、自己国民的隐私和人权,居然还敢____________地指责别国进行网络黑客行为!A.耐人寻味出类拔萃侃侃而谈B.回味无穷出人头地侃侃而谈C.回味无穷出类拔萃振振有词D.耐人寻味出人头地振振有词答案D解析“回味无穷”比喻事后越想越觉得意味深长。“耐人寻味”指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回味无穷”只限于事后回忆;“耐人寻味”不仅指事后,也可以指当时。语境强调的是对事件的反思,故应选“耐人寻味”。“出类拔萃”形容超出同类。多指品德才能。“出人头地”形容超出一般人;高人一等。多用于人的前途。根据语境,句中就毕业生在民企就业的前途而言,会超出一般人,故选“出人头地”。“振振有词”形容理由似乎很充分,说个不休。含贬义。“侃侃而谈”指理直气壮、不慌不忙地说话。用于褒义。根据语境当用贬义词,故应选“振振有词”。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社会一旦陷入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恐慌中,个人安全与权利便无从谈起。因此,对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容忍,就是对生命的残忍。B.专家呼吁,人们要综合采取各种措施来提高大家的节水意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特别注重价格杠杆在其中的作用。C.雨过天晴,天空湛蓝纯净得没有一丝杂质,就像初生的孩子。一股股风带着尘土的泥味,钻进了鼻孔,带有雨后的清凉,荡涤了全身的炎热。D.心脏病是英国最大的“杀手”,每年导致约7万多人丧生。而在美国,有500多万人罹患心力衰竭,每34秒钟就有1人因心脏病死亡。答案C解析A项语序不当,应该把“一旦”放到“社会”之前。B项“提高”与“意识”搭配不当,可以将“提高”改为“增强”。D项不合逻辑,可将“约7万多人”中的“约”删掉。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这些年突然发现,我们的业余生活的格调和品位日渐低俗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不得不说是阅读的悲哀,更是时代的悲哀。①从娱乐节目到流行音乐,从出版物到影视剧,一时间卖丑卖俗卖底线②在这个博眼球的时代,一切文艺性、思想性的东西都显得格格不入③许多人在面对文艺作品时少了那么一分苛刻的要求和对美的探寻④不可否认,这些卖点都成功了⑤结果就变成了买卖低俗⑥因为阅读习惯的丢失A.⑤⑥③①②④B.⑤③②④①⑥C.①④⑤③②⑥D.①④②⑥③⑤答案D解析解答此题,不仅要注意分析所给句子的内部逻辑关系,还要通过一些关联词语、代词等判断句子之间的关系。从所给六句话的具体内容来看,①跟横线前的内容联系最紧密,它是对“我们的业余生活的格调和品位日渐低俗化”的举例说明。④中的“这些卖点”指的是①中的“卖丑卖俗卖底线”,故④应排在①之后。⑥③⑤之间是原因—现状—结果的关系,应排在一起。据此即可得出答案。二、名篇名句默写(6分)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青泥何盘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3)__________________,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答案(1)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2)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3)取之无禁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2014·石家庄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黄裳:沉默的斗士2012年9月5日,93岁的黄裳老人在上海瑞金医院安详地去世。深受周氏兄弟影响的一代散文大家、藏书家黄裳,可谓集名士风流和斗士精神于一身。他生于“五四”运动爆发三个月后,成长于中国现代文学最为繁荣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世纪四十年代登上文坛,“反右”和“文革”中遭受迫害,晚年如老树绚烂开花。黄裳登上文坛与两位作家有关,一是柯灵,二是巴金。上世纪三十年代末,还是一个中学生的时候,熟读新文学的黄裳就开始试着投稿,最初的习作就发表在《文汇报》副刊“世纪风”上,而“世纪风”的编者就是柯灵。1942年,黄裳又应柯灵的约稿,写了几篇《江上杂记》。尤其是柯灵和唐弢创办的《周报》,发表了黄裳的一组有影响力的通讯报道,就是后来集成册子的《关于美国兵》,这成为他进入新闻业的“投名状”。1945年下半年,也是在柯灵的介绍下,黄裳进入《文汇报》报社工作。柯灵激发了黄裳最初的写作热情,而真正将黄裳推上文坛的,还是巴金。没有巴金的提携,黄裳不会走上文学道路。黄裳说,“他将我所写的旅行记事散文介绍到《旅行》杂志,得到了我在重庆的第一笔稿费”,“他商量着把我发表过的散文收集起来,出版了我人生第一本书”。这本书就是《锦帆集》。从这时起,年长黄裳15岁的巴金成为影响黄裳最深的朋友,他们的友谊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在黄裳的女儿容洁的眼中,父亲很有理想,也很执着,这辈子一直很辛勤地工作,“他对我说,写作是一件良心事,一个作家,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心‘挖’出来。一解放,他就写了一篇报道让很多人不高兴,但他从不改,他就是这样的人”。在1957年的“反右”斗争中,黄裳因为一篇题为“解冻”的报道受到毛泽东的亲自批判,并被打成了“右派”。“文革”时被下放到印刷厂当搬运工,那时,他的朋友郑重经常见到他,“我看到黄裳穿着工人服,数百公斤重的卷筒纸,在他手下反转调向滚动,运用自如。他身体敦壮厚实,有时双手叉腰立在那里,就像一座钟,毫无猥琐卑屈的样子,每当看到他这个样子,心中也感叹着:真是一个人物!”黄裳把这段时间称为“好日子”,因为不久他就被下放到了干校。在干校一年左右的时间里,黄裳感到实实在在地上了认真的一课,他在那里不断地被批斗,饱受凌辱,这让他看透了那形形色色人物的心。但他也对自己在“文革”中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我觉得痛苦的是在一段时期里没有能严肃认真地面对生活,失去了做一个正直公民的勇气……十年动乱,也应该有我一份责任。如果没有大量的精神境界像我一样的群众,那场大动乱是不会顺顺当当地发展到那样的规模的。”“说话少,读书多”,在一些人眼中,这是黄裳的最大特点。但在熟悉黄裳的李辉看来,黄裳的不善言谈是一种假象:“他不是那种只知道枯坐故纸堆的书呆子,相反,其性情则颇像一个浪漫才子,精神里充溢着人们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可以领略到的那一种文人风流。他爱文物字画营造的意境,爱游山玩水,爱美丽女性,爱名优们的优美吟唱和婀娜多姿,爱开怀畅饮……”黄裳的风流,兼具了传统文人和民国知识分子的风流。李辉认为,黄裳是一位既有学识又有情趣的人,寡言成就了他的文字。黄裳晚年的创作非常丰富,是“活到老写到老”的典型。在他的几十种著作中,绝大部分都是“文革”后三十多年创作的。而他越战越勇的斗士形象,与他的沉默寡言形成鲜明对比,更是引人瞩目。打笔仗成为他晚年的一大“壮举”,如2011年12月初版的《来燕榭文存二编》就“以打架文章为多”,火力十足。今年,黄裳仍不断有新作发表。“像这样有生命力、战斗力的文化老人,国内无第二人。”董宁文说。黄裳是一位沉默的斗士,却又充满了深情:1997年,妻子重病,嗜书如命的他毅然卖掉收集了半辈子的古书和名人字画,以支付巨额医疗费,徒劳地希望能换回妻子的生命。(根据《南都周刊》2012年第36期唐不遇的同名文章改编)相关链接①风流:杰出不凡;风雅潇洒,洒脱放逸。——百度百科②黄裳继承了古典文学的传统,继承了鲁迅的传统和巴金讲真话的传统,黄裳写的那些散文,呈现了他金刚怒目的一面。——陈子善③民国那些大师们虽然都远离我们而去,但是他们独立思考的高贵品性,在治学中的求真精神,在权势面前无所畏惧的勇气,为今天中国的知识分子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陈华文《民国大师们的精神遗产》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柯灵激发了黄裳最初的写作热情。在发表了自己的处女作之后,黄裳又在《文汇报》副刊“世纪风”上,先后发表了《江上杂记》《关于美国兵》等作品。B.巴金先生是影响黄裳最深的朋友。在巴金先生的提携与帮助下,黄裳得到了自己的第一笔稿费,出版了人生的第一本书,并最终走上文学道路。C.黄裳先生饱受磨难。在“反右”斗争中,他遭到批判,并被打成“右派”;在“文革”中,他先被下放到工厂劳动,后又被下放到干校,不断受批斗,饱受凌辱。D.黄裳先生勇于反省自己。他因为自己“文革”时,“失去了做一个正直公民的勇气”而感到痛苦并深深自责,认为十年动乱,自己也应该承担一份责任。E.黄裳是一个充满深情的人。妻子重病时,他毅然决定将自己收集的古籍和名人字画全部卖掉,以支付巨额医疗费用,这对于嗜书如命的他实属不易。答案CD解析A项《关于美国兵》是先在柯灵和唐弢创办的《周报》上发表而后来集成册子的。B项他在巴金先生的帮助下,得到了在重庆的第一笔稿费。E项是不是决定“全部卖掉”存疑,文中没有明确说法。6.作者将黄裳先生称作“沉默的斗士”,其“斗士”品格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6分)答:答案①坚持理想,执着。作品即使得罪人,他也不改。②不向苦难屈服。“文革”中被下放到工厂劳动,却毫无猥琐卑屈的样子。③有生命力和战斗力。晚年爱“打笔仗”,并且火力十足,直到去世那年仍不断有新作发表。(意思对即可)解析这篇人物传记紧扣“沉默的斗士”品格来记写黄裳的事迹。文章按时间顺序来追记黄裳光辉的一生,表达上以记叙为主,并结合议论。筛选提取文章中表现黄裳“斗士”品格的信息,可以先从文中找出那些揭示其品格的议论性文字,然后再找到相关的事迹介绍的叙述性文字,两两结合,即可概括出答案。在女儿眼中,黄裳很有理想,也很执着,一辈子一直很辛勤地工作,视写作为“良心事”。在朋友郑重眼中,黄裳“真是一个人物”,“就像一座钟,毫无猥琐卑屈的样子”,他被打成“右派”,遭遇挫折,但顽强不屈,不向苦难低头。黄裳晚年创作非常丰富,是“活到老写到老”的典型,文章“以打架文章为多”,火力十足,董宁文评价说,“像这样有生命力、战斗力的文化老人,国内无第二人”。将这几点提取出来,概括分析,即为答案。7.黄裳说:“一个作家,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心‘挖’出来。”他是怎样做到的?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6分)答:答案①说真话。在作品中坚持自己的看法。②深刻反思自己。他对自己在“文革”时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③坦露真性情。晚年爱“打笔仗”,火力十足。(意思对即可)解析黄裳说“一个作家,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心‘挖’出来”,这主要应从他的为文上分析。黄裳视写作为“良心事”,他一生秉持着这样的宗旨来写作,体现在作品中一是敢说真话,即使作品“让很多人不高兴,但他从不改”;二是勇于剖析自己,特别是“文革”之后对自己的反思;三是他晚年爱“打笔仗”,坦露真性情。8.文中说“黄裳的风流,兼具了传统文人和民国知识分子的风流”,作者为什么这么说?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由。(8分)答:答案(示例)(1)他有传统文人的风流。①他才华出众。中学生时期便发表了习作,一生著述颇丰。②他风雅潇洒。爱好广泛,涉猎广博,富有生活情趣。③他多情重义。爱美丽女性,对妻子充满深情。(2)他还有民国知识分子
本文标题:2015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训练20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620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