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1年高考第一轮复习系列系列专题22古代诗歌阅读
专题22:古代诗歌阅读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南宋·方岳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江南江北愁思,分付酒螺红。芦叶蓬舟千里,菰菜莼羹一梦,无语寄归鸿。醉眼渺河洛,遗恨夕阳中。苹洲外,山欲暝,敛眉峰。人间俯仰陈迹,叹息两仙翁。不见当时杨柳,只是从前烟雨,磨灭几英雄。天地一孤啸,匹马又风。注:①平山堂:在今扬州西北蜀岗上,为欧阳修所建。②菰菜莼羹:相传张翰在外作官时,见秋风起,想起了家乡的菰菜、莼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归乡。③河洛:泛指为金兵所占领的广大中原地区。[译词]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南宋·方岳平山堂上伫立远望,秋雨过后,江岸的山色在晴空映衬下分外青碧。一个人辗转大江南北,有多少忧愁思绪,都付之一醉,暂且忘却吧。乘坐小船沿芦苇岸边千里漂泊,张翰那种思念菰菜莼羹就辞官归家的作为,于我只能是一场梦了,我惟有默默无语把思念寄托给南飞鸿雁。醉眼朦胧中回望渺远的黄河洛水,夕阳笼罩下留存多少遗憾和愤恨!在苹草萋萋的洲渚外面,远山在暮色里就要收敛他的眉峰。俯仰凭吊平山堂的人间遗迹,叹息欧苏两位仙翁已然远逝。眼前没了当时的杨柳,只是从前的烟雨,磨灭了几位英雄。且唱响一声孤啸,我又将匹马启程,在西风凄紧的天地间。13.从这首词的结尾两句“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这首词的内容,对这一形象进行评价。(200字左右)(10分)[示例]从这首词的结尾两句“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中,我读出了一个寂寞孤独、愁肠郁结的词人形象。在词人的胸怀里郁结着“芦叶蓬舟千里”“醉眼渺河洛”的家国之愁,“不见当时杨柳,只是从前烟雨,磨灭几英雄”的凭吊之愁和“山欲暝,敛眉峰”的际遇之愁。对词人的这种感情我是理解并同情的,它真切地反映出在南宋偏安的大环境里,一位孤零漂泊的知识分子的心声。试想,天地苍茫,西风凄紧,词人匹马漂泊,孤独吟啸,此情此景,令人为之神伤。但是,这一形象以及它所包含的感情又有着某种局限性。在同样的时代和环境里,岳武穆怀抱着“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壮志,陆放翁高唱着“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心声。比起这些忘怀自我,以天下为己任的形象和情怀,词人的形象和感情毕竟显得单薄柔弱,这也让我语文延伸题备考语文延伸题备考示例(二)[现代文阅读]王大绩重峦叠嶂间的田园如果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陶渊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他出生的时候,阮籍、嵇康也已经去世一百多年。他与这两代人,都有明显区别。他对三国群雄为权谋的争斗看得很透,这与魏晋名士基本一致。但如果把他与魏晋名士细加对比,就会发现魏晋名士虽然喜欢老庄却还不够自然,在行为上有点故意,有点表演,有点“我偏要这样”的做作,这就与道家的自然观念有距离了;而且,魏晋名士身上残留着太多贵族子弟的气息,清谈中过于互相依赖,过于在乎他人的视线,而真正彻底的放达应该进一步回归自然个体,回归僻静的田园。魏晋之前,中国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与军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晋名士用极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来,让它回归个体,悲壮而奇丽地当众燃烧;陶渊明则更进一步,不要悲壮,不要奇丽,更不要当众,也未必燃烧,只在都邑的视线之外过自己的生活。安静,是一种哲学。历史上许多文人也得到过被迫的“安静”,但他们的全部心态与朝廷兴衰割舍不开,即使身在安静处也无时无刻不惦念着那不安静的所在。陶渊明正好相反,虽然也曾断断续续做点小官,但所见所闻使他越来越殷切地惦念着田园。回去吧,再不回去,田园荒芜了。他天天自催。这样一个陶渊明,使大家感到陌生。尽管他的言词非常通俗,绝无魏晋名士的艰涩,但人们的接受从来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轰动,可陶渊明恰恰拒绝轰动。人们还在乎故事,而陶渊明又恰恰没有故事。因此,陶渊明理所当然地处于大众的关注之外。到了唐代,陶渊明还没有产生应有的反响。直到宋代,尤其是苏东坡,才真正发现陶渊明的光彩。东坡是热闹中人,由他来激赞一种几百年前的安静,容易让人信任。细细一读,果然是好——陶渊明成了热门。文化上的高峰有时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而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人们心间。大家只喜欢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乱喊,却完全没有注意,那一脉与天相连的隐隐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惊世高峰。陶渊明这座高峰,以自然为魂魄。他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耕作自然,再以最自然的文笔描写自然。请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一种无与伦比的自然意境,可以看成陶渊明整体风范的代表。但是王安石最推崇的却是前面四句,认为“奇绝不可及”,或许就因为这几句平实的话语道出了人生哲理:在热闹的“人境”也能找到安静,关键就在于“心远”。正是高远的心怀,有可能主动地对自己作边缘化处理。而且,即便处在边缘,也还是充满意味。什么意味?只可感受,不能细辨:“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哲理玄言诗的痕迹。陶渊明让哲理入境,让玄言具象,大大地超越了魏晋名士。但是,魏晋名士对人生的高层次思考方位却被他保持住了,而且保持得那么平静、优雅。他终于写出了自己的归结性思考:“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形影神赠答诗》)大化,成了陶渊明的思维起点。一切依顺自然,因此所有的喜悦、恐惧、顾虑都被洗涤得干干净净,顺便,把文字也洗干净了。(取材于余秋雨同题散文)[思路结构]陶渊明对魏晋名士的超越陶渊明在公众视线外生活陶渊明殷切地惦念着田园陶渊明的选择使大家陌生陶渊明直到宋代才被关注陶渊明仰慕融入描写自然陶渊明安静的关键是心远陶渊明更高层次思考人生陶渊明思维一切依顺自然19.作者说:“文化上的高峰有时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而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人们心间。”这句话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联系本文之外的例子谈一谈。(200字左右)(10分)[示例]作者所说“文化上的高峰有时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而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人们心间。”意思是在文化领域某些达到很高境界的人物,有些时候可能因为短见偏见的传统,而长时期不为人们所认知,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而这种短见和偏见主要存在于人们的认识之中。这句话揭示出文化进程的艰难状态,触发了我一些思考。能达到文化高峰的人物和学说,其境界一定是超越时代,超越传统的,因此在囿于习俗的环境里难以得到广泛的理解和认同。例如孔子,在春秋战国,诸侯纷争的时代,他的“仁政”的政治观点和“中庸”的哲学理念,除少数儒家传人,很长时期没人接受,人们只信奉强权与武力。直到汉代,经董仲舒建言,中央政府倡导,才奠定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又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据说发表时全世界只有两个半人可以读懂,并且受到二百位权威物理专家的联名批驳,人们只笃信牛顿创立的经典物理。直到许多年后,得到大量科学研究实证材料的支持,成为现代物理的基石,才得到普遍的认可。这使我认识到,发现真理、坚持真理固然不易,而拨开人们心头的迷雾,推广真理又将是多么艰难和漫长的过程啊!为之唏嘘叹惋。语文延伸题备考示例(三)[文言文阅读]王大绩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译文】孔子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出兵讨伐陈国。楚国派兵援救陈国,驻兵在城父。楚王听说孔子就在陈、蔡两国之间,于是就派人去请孔子。孔子准备前去拜见,陈、蔡两国的大夫们商量:“孔子是个贤达的人,他的批评都能切中诸侯的弊端。近来他住在我们陈、蔡两国之间,我们这些大夫的所作所为都不合乎孔子的思想。楚国是个大国,来聘请孔子。如果孔子在楚国被重用,那么我们陈、蔡两国这些主事人可就危险了。”于是他们就串通起来征发下属把孔子包围在荒郊野地里,孔子一行走不了,粮食都吃完了。随从的弟子们饿坏了,躺在地上站不起来。而孔子却还在那里讲诗书,读文章,弹琴唱歌不停。子路心里很恼怒地晋见孔子说:“君子难道也有走投无路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在困境中能够坚守节操,而小人在困境中就会不择手段胡作非为。”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译文】子贡怒形于色。孔子说:“端木赐,你认为我是博学并牢记的人吗?”子贡说:“是的。难道您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只是能用一种基本思想把学到东西贯串起来。”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译文】孔子知道弟子们都有怨气,于是把子路叫来问他:“《诗经》里说‘既不是犀牛,又不是老虎,却整天在原野上奔跑’。是我追求的理想不对吗?我为什么落到了这种地步呢?”子路说:“或许是我们还没有达到仁人的境界,所以人们还不够信任我们。或许是我们还不够聪慧明智,所以人们才同我们为难。”孔子说:“有你说的这种道理吗?仲由,设若凡是仁人就一定能让别人相信,那怎么会有伯夷、叔齐?设若明智的人就一定能通行无阻,那怎么会有王子比干?”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译文】子路出去后,子贡进来见孔子。孔子说:“端木赐,《诗经》里说‘既不是犀牛,又不是老虎,却整天在原野上奔跑’。是我追求的理想不对吗?我为什么落到了这种地步呢?”子贡说:“这是由于先生的理想太高尚了,因此天下才不能容纳您。先生您难道就不能把标准降低点吗?”孔子说:“端木赐,优秀的农民能种好庄稼,但不能保证就丰收;优秀的工匠能保证巧夺天工,但不能保证得到的人一定满意;君子能尽力使自己的追求趋于完善,能让它有条有理,一以贯之,但不能保证一定能让世人接受。现在你不是千方百计地去修养提升自己的志向而只想获取世人的接纳,赐啊,你的志向可不够远大哟!”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译文】子贡出去后,颜回进来见孔子。孔子说:“颜回,《诗经》里说‘既不是犀牛,又不是老虎,却整天在原野上奔跑’。是我追求的理想不对吗?我为什么落到了这种地步呢?”颜回说:“先生的理想太伟大了,因此天下才不能容纳您。尽管如此,先生您还是坚持推行它,不被容纳又有什么关系呢,不被容纳才更显示出您作为君子的伟大!一个人的理想学说不完美,是自己的耻辱;如果理想学说完美无缺而只是不能被人容纳,那就是当权者的羞耻了。不被容纳有什么关系,不被容纳才显示出您作为君子的伟大!”孔子一听称心地笑着说:“颜家的小子,可真有你的!假如你是个大富翁,我情愿去给你当管家。”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译文】后来孔子派子贡到楚国报告情况,楚昭王派兵来迎接孔子,这之后,孔子一行才摆脱了困境。(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面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孔子的弟子们做出了不同的回答。对他们的回答,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文本,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200字左右)(10分)【备考示例】孔子三个弟子不同的回答,体现着不同的思想境界。子路认为困境是自身不足造成的,这不符合客观情况,表现出在认识理想方面的欠缺,也多少有些
本文标题:2011年高考第一轮复习系列系列专题22古代诗歌阅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644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