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第一单元命题人:宝鸡铁一中沈静班级-------------姓名------------第Ⅰ卷(28分)一、(18分,每小题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颛臾(duān)后羿(yì)社稷(jì)鳏寡孤独(guān)B.阙如(quē)期功(qī)弑君(shì)鲜为人知(xiān)C.忝居(tiǎn)怃然(wǔ)击磬(qìng)荷枪实弹(hè)D.孝弟(tì)忠恕(shù)左衽(rèn)被发行吟(bèi)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狩猎修葺钻燧改火及及可危B.渎职沮丧礼崩乐坏克己复礼C.迂阔肇始譬如北辰治丝益棼D.陪臣轻裘始作俑者待价而沽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A.在春秋战国时代,许多政治家和士人都充斥急功近利的情绪,他们提出了许多政治策略和措施都是短视的。B.孔子认为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他的主张被人们视为迂腐。C.孔子在奔走于列国之间的年代里,曾多次受到暴力威胁,每次他都以坚定的信心克服了困难。D.无论历史条件还是自身条件,孔子若实现改造社会的理想,其困难都比汤、武大得多。4、下列画线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保垒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我们如果不加强廉政建设,就会祸起萧墙,自己搞垮自己。B.比赛开始了,远动员们陈力就列,发令枪一响,就箭一般地向前跑去。C.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思想阵营日益巩固,资产阶级思想阵营分崩离析。D.片面追求升学率,只能培养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于国于民都有害处。5、对下列古代文化知识解说恰当的一项是()A.千乘之国,指国力强大的国家。古时四匹马拉的一辆车称一乘。B.“萧墙”指国君官门内当门的照壁,“有国者”、“有家者”分别指国君和诸侯。C.古代认为大伦有五条,即君臣有思、父子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D.“四体不勤”中的“四体”指头、手、身、脚;“五谷不分”中的“五谷”指稻、黍、稷、麦、菽。6、对下列文学知识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也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B.《论语》由孔子编写,全书共20篇;孔子,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C.《论语》的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D.“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7、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居其所而众星共之B.今女安,则为之C.使子路反见之D.泛爱众而亲仁8、下列各句和“欲洁其身,而乱大伦”中词类活用方式相同的一项是()A.愿无伐善,无施劳B.既来之,则安之C.非礼勿视,非礼勿听D.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9、下列各句和“无乃尔是过与”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A.久矣吾不复见周公。B.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C.道之以政,齐之以刑。D.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1题。(4分,每小题2分)“以德治国”有三层含义。一是说执政者应当重视自身“德”的修养,行为操守应当以“德”为准则。二是说执政者应当推行德政、善政,行政以“德”为本。三是说执政者应当对被统治者的言行确定以“德”为中心的严格规范,并予以有效约束。儒家正统学说中的理想“德治”,其实应该三者兼有。可是中国古代大多数帝王的理解,基本只停留于第三层含义。这就是《管子·君臣下》所说的“道德定于上,则百姓化于下矣”。通常所谓“以德化民”(《史记·孝文本纪》)比较准确地体现了这种政治意识。然而事实上如果说“以德治国”曾经产生过积极的历史影响的话,主要却是因为基于“以德治国”的第一层含义,执政者执行着某种道德自律,接受着某种道德监督。《贞观政要》开头所引录唐太宗李世民的言论“若安天下,必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以及魏征发表的对于君主来说“修身之术”与“治国之要”原本一致的观点等等,都是一种以“德”自律的自觉。古代帝王的“罪己”诏或者类似的文书中“簿德”“寡德”的自责尽管并不都是真挚之言,但是在形式上,仍可看作是一种面对某种道德标准的自我检讨。也正是因为有讲究“德”的政治传统,而执政者也热心“德”的政治宣传,社会于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行对权力者的道德监督。在有的时代,曾经形成了较为澄清的社会舆论氛围,出现了较为勇敢的政治批判力量。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些人和事常有多彩的“光辉”,其中尤以不惜牺牲生命挑战政治强权者最为令人兴奋。事实上,他们有时是从“德”得到有力的精神鼓舞,有时又是以“德”作为自身的信念支撑的。在中国古代,天灾以及相关的异象,常常被看作君主不“德”所受到的天的警告和惩罚。于是因此而发生的大臣辞职、帝王自谴等历史记录不绝于书。以现在科学的眼光观察,这种言行和思想固然是可笑的,然而在当时,却常常体现出一种以“德”为标尺的严肃的政治反省。10、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儒家正统学说中的理想“德治”既重视自身“德”的修养,又重视善政的推行。B.中国古代大多数帝王对“以德治国”的理解只是对被统治者的言行确定以“德”为中心的严格规范,并予以有效约束。C.所谓“以德化民”准确体现了执政者积极推行德政、善政,行政以“德”为本的政治意识。D.“以德治国”在历史上产生过影响,是因为执政者热心“德”的政治宣传。11、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执政者坚持道德自律,重视自身“德”的修养,接受社会的道德监督,是真正的“以德治国”。B.敢于不惜牺牲生命而挑战政治强权,人的一生才会焕发出多彩的“光辉”,才能成为“中国的脊梁”。C.中国古代因天灾等异象而引发大臣辞职、帝王自谴的言行和思想尽管是可笑的,却往往有益于政治清明和社会安定。D.修身养性的方式与治理国家的方法有相同之处,都有重视道德标准的含义,因此魏征说“修身之术”与“治国之要”原本一致。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6分,每小题2分)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弱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涉及的人物是孔子、子路、长沮、桀溺、仲由等五人。B.本文中长沮、桀溺为一介农夫,自然胸无大志。C.子路先与长沮对话,又与桀溺对话,最后是与孔子对话。D.孔子与长沮对话,而后又与子路对话;子路与桀溺对话。13、下列句中各句的“而”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长沮、桀溺耦而耕B.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C.耰而不辍D.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14、对文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社会纷乱,天下都是这样,你们跟谁去变革它呢?B.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况且你与其跟随孔子那样躲辟正常人群的人,哪比得上跟随我们这些避世隐居的人呢?C.鸟兽不可与同群。我不能避世隐居,与鸟兽相伴。D.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天下若是太平了,我也就不跟人们在一起从事改革了。第Ⅱ卷(72分)四、(22分)15、上文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政治态度?(不要超过15字)。(2分)-----------------------------------------————————16、从上文中可以看出,对社会环境与改革的关系,孔子所持的观点(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要超过15字)。而另一方的观点(态度)却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要超过15个字)。(2分)17、将下面文言文中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1)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3)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1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0分)(1)盖文王拘而演周易,__________________,屈原放逐,乃赋《离骚》。(2)夫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来之。(3)其身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往者不可谏,_________________。(6)弟子,入则孝,__________,__________,泛爱众而亲仁。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4分)曲阜也庙的大成殿和北京紫禁城的太和殿、泰安岱庙的天贶殿,被誉为东方三大殿。近年农历八月廿七日孔子诞辰,都要在这里奏中和韶乐,演八佾舞,向至圣先师顶礼膜拜,把今人引和远哉悠悠的春秋末岁西狩获麟的古老风气之中。我是暮春三月到曲阜开“鲁迅与孔子学术研讨会”的,未能躬逢其盛。站在清朝雍正皇帝手书的“大成殿”金字匾额下方挡驾的绿栏杆之外,远远地望着头戴十二旒冕、身着十二章王服,手捧镇圭,一如古代帝王威仪的孔子坐像,敬则敬矣,却没有多少亲切感。当一个人被历代权贵显儒拜至高不可攀的天云之际,我辈平民书生只有敬而远之的份儿。记得多少年前,到处绘作“横眉冷对”的鲁迅肖像,连孩童也问他爸爸:“鲁迅爷爷很厉害吧?”圣人、伟人能否带点人情味?鲁迅晚年对此有所警觉,有所疑惑。他孝其母而爱其子,写了《答客诮》诗,自我辩解道:“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他写《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向被视为非孔之作,其实行文提示权势者的利用和后儒的僵化,使民众对孔子惟有恭谨,却不亲密,又于孔子生前落魄,身后暴荣,体悟到人生荣辱如白云苍狗的悲凉感。这对后人如何看待伟人(包括孔子和鲁迅本人)和伟人之学,是富有启迪价值的。吾非孔门圣裔,这番曲阜寻根是要询文化之根。中国成为数千年文明古国而不堕,成为礼仪之邦而富有风流儒雅趣味,甚至士人阶层列为“四民之首”成为历代社会的共识,孔子之功是不可没的。但圣人也是人,其学惟有与时俱进、从善如流、不断生发新机,后人寻根时,才会感到与血肉相连。在大成殿盘龙翔凤、金碧辉煌的灵光中,我感到圣人离我弥远,感到寻根的失落。惟有回首殿前一株挺拔苍翠的桧树,辨读“先师手植桧”的刻石,才渐渐辨认出孔子的身影,似乎这位身材魁伟的慈祥老人也荷锄培土,和我们一道参加植树节。孔子植桧相传有二株,唐朝封演《封氏闻见记》称:“曲阜县文宣王庙内并殿西南各有柏叶松身之树,各高五丈,枯槁已久。相传夫子手植,永嘉三年其树枯死。”原树历经兵灾火劫,在废墟上重生,在祸难后仅存的树桩上复发新条。今存者已历二百六十年风雨,老干如铁,繁枝似盖,显示了在风火雷电中不可摧磨的生命力,其树冠已在同大成门争日光中越过大成门的屋脊了。《孟子·万章下》载:“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孟子这段话,为孔子形象定型化。于今的孔庙,已树起“金声玉振坊”、“圣时门”、“大成门”、“大成殿”,组合成坚强的自南而北的孔庙中轴线,比生命力,先师手植桧终于日益一日地高出大成门屋脊,便是极妙的象征。因为这时存在一条深植于泥土,并不息地抽出枝叶而迎接日日其新的阳光的根。曲阜“三孔”中引起我留连仰慕的树木,还有孔府花园的五君子柏。这株经历四百余年风雨的柏树,有若匪夷所思的巨掌伸出五指,采摄阳光和云霞,拥抱着寄居其间的一株古槐。我钦佩其博大胸襟,在树前留影。我想,柏与槐的根系是无心自立门户的,它们互相纠结,共同抗御风雨雷电。一者枝杆如虬,一者翠叶婆娑,相互掩映,相互扶持,各抒所长,荣辱与共,创造了“五柏抱槐”的旷世奇观。由根深叶茂,我联想到水源。老根无水,其生命势必枯竭,是不能重生的。孔子的根,孔子的降生地在尼山,那里的水名曰:“智源”。我
本文标题: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647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