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08年普通高校招生模拟考试历史卷
绝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08年普通高校招生模拟考试历史卷历史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上。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一部分选择题(共7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长久以来,商朝是否在历史上存在,学术界有很大分歧。下列能证明商朝存在的最有力证据是:ABCD2.史载“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干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与此相符的措施是:A.建立中朝B.设三省六部c.设三司使D.设立军机处3.明代徽州商人佘文义“……少贫困,……辛勤以振其家。性不好华靡,布袍芒履,游名卿大贾间泊如也。置义田以养族之不给者,……捐四千金建石桥,以利行人。”材料中反映出中国古代商人的优良品质有①勤俭致富②乐善好施③注重诚信④守法经营: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D.①②③④4.孔子认为作为社会性的人要“仁者爱人”,要“克己复礼”,因而其本质思想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它是:A.追求天下为公B.崇尚秩序C.主张仁政D.天人感应5.2002年湖南龙山县里耶镇出土了3.7万枚秦代简牍,举世震惊。这些简牍是秦代地方官府档案。从右图秦简及其释文,你得到的信息有:①秦代确已实行郡县制②秦代确已统一文字为秦篆③这些简牍早于公元前221年④秦代已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6.“大凡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尽管可能听不懂彼此的方言,却能阅读同样的书籍……如果他们使用的是字母文字,中国恐怕早就分裂为像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葡萄牙那样的许多国家了。”这说明:A.使用字母文字是欧洲分裂成许多国家的主要原因B.汉字有双重特性:实用性和艺术性C.统一文字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D.字母文字有艺术性而没有实用性7.在西方列强逐步完成工业化、向全球扩张的时候,洋务运动——中国第一次救亡图存的运动兴起。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科技,其特点是:A.同时吸收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B.吸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c.吸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先进成果D.不注重技术的引进而只重视机器的弓f进8.1894年,外国资本在中国经营的近代工业的投资总额约2800万元。到1914年,外国在华工业投资总额约1106万美元,较1894年前工业投资扩张了近8倍。各国纷纷扩大在华资本的所谓“法律”依据是:A.《马关条约》及协商关税条款B.《马关条约》及“利益均沾”原则C.《南京条约》及“利益均沾”原则D.《南京条约》及“最惠国待遇”条款9.下表为1913—1936年中国按经济类别划分的出口商品(9/6),对下表的分析不准确的是:品种1913191619201925192819311936原料29.124.723.931.335.437.735.8半制成品38.743.237.538.934.832.523.2制成品12.211.014.613.813.313.616.3A.上表反映出该时期民族工业还很弱小B.上表反映出民族工业总体上增长缓慢C.上表反映出一战期间民族工业获得了较快增长D.上表反映出民族制造业比较发达10.19世纪30年代有人说:“内地富有者,有了钱,未必就有汽车来坐,未必就有各种新奇的游艺如伟大的影片《梅兰芳》京戏等等来给你看,未必就有各种中西菜什么来给你轮流大嚼……必须要踏到上海这般的豪华社会……”。根据材料分析有误的是:A.社会生活的西风东渐存在地区差异B.上海是东西文化交汇的中心城市之一C.中国东西区域经济差距在不断扩大D.传统文化吸收外来因素,重新焕发生机11.20世纪20年代,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爱国知识分子推动的平民教育兴起,右图反映的是推行平民教育的主要目的,试给该漫画拟定一个恰当的标题:A。大国臣民秉承救亡图存B.平民教育?压迫平民?c.良好公民肩负国家责任D.男女平等12.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这时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这位历史学家所说的“新的革命策略”是指:A.武装反抗的策略B.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策略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D.井冈山道路13.20世纪40年代朱自清总结了人们的普遍心情:“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的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得太快了。”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是: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B.“要和平,争民主”C.“还我河山,守土抗战”D.“打倒列强,除军阀”14.从国际关系及外交环境的角度来看,新中国成立后最艰难和危险的是什么时期:A.建国初期B.50年代中后期c.60年代末70年代初D.80年代末15.《人民日报》:48年时间,67本日记。从1959年开始,河北省一位普通农民坚持每天写日记,用自己的亲身体验,记录了当年生活的点滴,见证了近半个世纪的农村历史。其中1983年8月23日是这样记的“今早开会,上午下午分自留地”。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反映了废除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历史B.反映了建立农村乡镇管理体制的历史c.该农民对“自留地”有使用权D.该农民对“自留地”有所有权16.围绕着人与神、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问题的思考,公元前6—5世纪,东西方社会几乎涮时期诞生了一批伟大的思想先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孔子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具有人文精神B.老子注重探讨宇宙本源的问题,用以指导人生C.佛陀关注心灵智慧的觉悟D.苏格拉底着重讨论的是人与自然的问题17.有学者认为“从世界近代史的一般进程来看,传统农业社会不可能直接转变为现代工业社会。在这两个社会之间,一般要有一个以商业贸易发展为特征的过渡性社会。”对“过渡性社会”理解不准确的是:A.在欧洲,大约出现在15世纪至工业革命前后B.封建主义急剧衰落但尚未消失C.社会经济结构由重商转向重农D.资本主义兴起但未居于支配地位18.从16世纪30年到17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物价普遍上涨了3倍左右。英国、法国等国家的物价则上涨约2倍,原因主要是:A.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财富B.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D.奴隶贸易19.右图:中间是天平,天平的右端向下倾斜,里面装着《圣经》,旁边站着信士,而天平的左端站着的是教皇、红衣主教等,他们被翘起。这幅图产生的主要背景是:A.16世纪新教的势力超过天主教B.16世纪天主教仍然居于绝对统治地位C.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教三教合流D.宗教改革20.有学者认为18世纪末,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工业革命的进行,人类完成了第一次世界分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印度、南北美洲主要提供了商品市场B.非洲主要提供了原材料c.欧洲是全球工商业活动的中心D.中国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21.近代世界政治民主化与“法治”化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就这而言,下列不具有进步意义的是文献是:A.《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B.《美利坚合众国宪法》(1787年)C.《权利法案》(1689年)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22.马歇尔深知苏联根本不可能接受欧洲复兴计划。他曾说,如果一开始就把苏联和东欧排斥在计划之外,就会吓跑欧洲人,有的欧洲国家就会表现迟疑。这不能用来说明:A.美国有意识地制造了欧洲的分裂B.美国将分裂欧洲的责任推卸给苏联C.美国有意掩盖其从经济上控制西欧的企图D.美国有意在欧洲建立起一个军事战略同盟23.1945年10月4日和19,法国临时政府颁布法令,以家庭补贴的方式,由国家为有子女的工人和雇员提供补助,国家承诺把占国民生产总值16%的高额资金用于社会保障。该项措施产生的积极作用不包括:A.提高了消费水平B.增加了就业率C.保障了经济安全D.缓和了社会矛盾24.20世纪五十年代,埃及总统纳赛尔说:“的确,我们的人民大多数还是文盲。但政治上的文盲人数却比20年前少得多。……收音机改变了一切。……今天,人们在最偏远的乡村也能得知各地所发生的一切,并作出自己的判断。领导人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统治国家。”这直接说明:A.信息技术的普及推动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B.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推动了文化教育水平的提升C.知识经济时代人民政治自觉性提高D.人类政治文明往往领先于文化水平而发展25.下表反映的是1960年以来高收入国家、中收入国家及低收入国家工业比重的变化。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战后中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比高收入国家快B.高收入国家的综合国力逐步下降C.有力地证明了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D.高收入国家逐步进入知识型社会实现产业升级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75分)二、必做题。本大题有5小题,第26题13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4分,第29题14分。第30题13分,共计66分。26.(13分)阅读材料:【材料一】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商业革命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宋朝时期的中国正朝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国)《全球通史》【材料二】该时期内(宋朝)制度和文化也有了重大的发展。这一发展的背后是中国经济尤其是商业的飞跃,我们不妨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外贸的发展也反映了当时商业的繁荣,而且它也是推动当时商业革命的主要力量。……唐初人们尚轻视商业并试图限制其发展,但到了晚唐和宋朝时这种束缚就被打破了。……中国首次出现了聚集了大量人口的商业大都市,与以前不同的是这些都市是商业中心而非政治中心。——费正清(美国)《中国:传统与变迁》【材料三】(16世纪)这些私人的商业贸易垄断公司不但控制某些地区的贸易,进行殖民掠夺活动,也起到了为本国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作用,如英国、荷兰的东印度公司等。这些商业经营上的巨大变化导致了所谓“商业革命”的发生。商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西欧商业资本的发展,成为“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马世力《世界史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朝时期“商业革命”的表现。(5分)(2)材料一、二中“商业革命”与材料三中“商业革命”所产生的最终结果有何不同?(2分)(3)简析宋朝的“商业革命”为什么未能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6分)27.(12分)阅读材料:【材料一】(1911年)在长沙,我第一次看到报纸——《民力报》(注:应为《民立报》,作者系音译),那是一份民族革命的报纸,刊载着一个名叫黄兴的湖南人领导的广州反清起义和七十二烈士殉难的消息。我深受这篇报道的感动,发现《民力报》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材料。这份报纸是于右任主编的,他后来成为国民党的一个有名的领导人。这个时候,我也听说了孙中山这个人和同盟会的纲领。当时全国处于第一次革命的前夜。我激动之下写了一篇文章贴在学堂的墙上。这是我第一次发表政见,思想还有些糊涂。我还没有放弃我对康有为、梁启超的钦佩。我并不清楚他们之间的差别。所以我在文章里提出,把孙中山从日本请回来当新政府的总统,康有为当国务总理,梁启超当外交部长!——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毛泽东自述》(1936
本文标题:08年普通高校招生模拟考试历史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668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