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四章北洋军阀的统治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1.20世纪初至五四运动前,中国社会两大矛盾汇流,集中体现为广大人民群众同清朝统治者和北洋军阀统治的矛盾,这主要是因为A.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一战,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C.帝国主义国家采取了“分而治之”的侵华政策D.清政府和北洋军阀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2.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成果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最大愿望是A.恢复孙中山总统职位B.实行议会政治C.使国民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D.进行二次革命3.临时政府正式迁往北京,标志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政权建立起来,是因为A.资产阶级革命派被排挤出政府B.袁世凯撕毁《临时约法》C.袁世凯的亲信控制政府要害部门D.袁世凯凭借军事力量控制政府4.1912年8月,宋教仁把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的主要目的是A.重组内阁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B.与北洋军阀彻底决裂C.争取在国会中的领导地位D.克服同盟会力量分散的弱点5.宋教仁案的发生从本质上反映了A.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的矛盾B.美、日对中国的争夺C.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D.国民党与北洋军阀的矛盾6.下列关于二次革命的评述,错误的是A.是反帝与反封建的民主革命B.是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的斗争C.是倒退与进步的斗争D.是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7.二次革命迅速失败的原因有①国民党力量涣散②国民党依靠军阀打军阀③北洋军阀力量强大④袁世凯得到帝国主义的资助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8.护国运动和二次革命中都宣布独立的省份是A.江西B.江苏C.广东D.安徽9.从讨袁斗争的结局看,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的成败主要取决于A.孙中山是否直接参与领导B.帝国主义是否直接支持袁世凯C.革命党人是否采取武装斗争的形式D.讨袁斗争的群众基础是否广泛10.导致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A.护国运动的开展和胜利B.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坚决斗争C.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D.袁世凯失去帝国主义的支持11.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中,不少省份宣布独立,脱离中央政府,但最终都被迫取消独立,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是独立者A.军事力量弱小B.脱离广大群众C.经济上基础较差D.政治上软弱妥协12.日本支持袁世凯称帝的条件是A.承认日本占领山东B.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特权C.接受二十一条D.允许日本占领胶州湾13.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要求的主要目的是A.支持袁世凯复辟B.企图独占中国C.抵制美国的扩张D.夺取德国的“势力范围”14.民国初年,民族资产阶级对近代工业投资增加的原因是①爱国心的驱使②利润的刺激③政府的支持④帝国主义的帮助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15.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以发展的客观原因是A.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B.辛亥革命推翻帝制鼓舞了人心C.民族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D.民族资本主义开拓了国际市场16.辛亥革命前后,社会上反映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主张有①以俄为师②民主共和③收回利权④实业救国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②④17.北洋军阀统治期间先后出现两次复辟丑剧,这从根本上说明A.君主专制思想根深蒂固B.辛亥革命不彻底C.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D.民主共和不适合中国国情18.当时发展“实业”并没有实现“救国”的愿望,其根本原因是A.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制约B.第一次世界大战对经济的破坏C.列强不允许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D.“实业”发展不充分19.下列关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特征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②形成了基本完整的工业体系③受外国资本控制④受自然经济束缚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20.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程度发展的阶段有①甲午中日战争后②清末“新政”期间③辛亥革命之后④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A.①②B.②③④C.②③D.③④21.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与“实业救国”两大思潮在实践中遭到挫折的根本原因是A.封建残余势力强大B.人民群众没有发动起来C.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D.民族资本发展不充分22.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繁荣的结果是A.使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B.削弱了北洋军阀统治的阶级基础C.抵制了帝国主义的经济扩张D.为民主革命的新发展创造了条件23.民族工业这种繁荣之所以“短暂”的内在因素包括①重视轻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②资金相对短缺③自然经济占有绝对优势④外国列强卷土重来⑤北洋军阀集团实行独裁统治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④⑤24.“实业救国”是张謇等人的重要梦想。这种梦想的进步性在于其反映了A.人民群众抵制侵略的愿望B.民族资本家争取国家繁荣的努力C.爱国官僚推行新政的要求D.社会各阶层争取政治权利的现实25.武昌起义爆发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的主要原因是A.袁世凯卖国的刺激B.中国政局动荡不稳C.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D.革命党人没有明确反帝26.使外蒙古傀儡政权获得“合法”地位的条约是A.《中俄声明》B.《俄蒙协约》C.《中俄尼布楚条约》D.《中俄布连斯奇条约》27.下列无论当时还是以后中国历届政府都不予承认的条约是A.《中俄布连斯奇条约》B。《西姆拉条约》C.《俄蒙协约》D。《中俄声明》28.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鼓动段祺瑞政府参战的目的是A.取得山东特权B.加强对中国的控制C.加速大战结束D。提高中国威望29.“府院之争”从根本上反映了A.封建军阀内部派系之间的矛盾B.封建军阀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C.南北军阀之间的矛盾D.日美在华利益的矛盾二、综合题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数千年来立国的根本在于道德,凡国家政治、家庭伦理、社会风俗,无一非先圣学说发皇流衍。……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日作夜思,以为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1914年9月袁世凯《祭孔令》材料二“愚之非难孔于之动机,非因孔予之道之不适于今世,乃以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今世之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陈独秀《复辟与尊孔》(《新青年》第三卷第6期)材料三“唯忠与孝,实中华民国立国之本,今当国家危急之时全国同胞务必竭忠尽孝,对国家尽其至忠,对民族行其大孝。”——1939年3月国民政府《国民精神总动员纲领及实施办法》材料四“五四以后,个人本位的自由主义与阶级斗争的共产主义二种思想,突然输入于我学术界之中,流行全国。”(这些思想主张)“是与我民族的心理和性情,根本不能相应的”,“违反了中国固有的文化精神”。——1943年3月蒋介石《中国之命运》回答:(1)结合背景、目的、作用评价上述四段材料。(2)概述儒学在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的主要社会作用。(3)儒学在不同历史阶段地位变化的决定因素是什么?2.分别指出并举例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出现了哪几股进步的社会思潮?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3.在中国社会民主化过程中,辛亥革命为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创造了一次难得的机遇。简要评述辛亥革命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贡献,袁世凯又是如何破坏民主政治建设的,辛亥革命为什么没能在中国建立起真正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早在道光年间,随着西方商品对民众生活模式的冲击,趋洋附西的倾向就在时势的流变中推动着生活习俗的演变。“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采轿曰洋轿,挂灯名洋灯,火锅名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材料二传统社会的价值现是“贵义贱利”,居于“四民之末”的商人是没有社会地位的。但是,晚清社会的发展却从根本上逆转了传统的价值观,“重商”不仅发展为影响深远持久的社会思潮,而且也改变了清王朝的国策,由“重农抑商”变为“以工商立国”。表现在社会风尚方面,……商人不仅捐纳功名跻身于绅士之列,而且有名望的绅士们也相率从商,在绅与商的交互渗透中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绅商”阶层。在社会交往中,也出现“交往重衣冠而不问出身”的时俗。……同时,社交应酬也带着明显的商业利益,而不再以联络友情为主。材料三受西方民主平等观念的影响,从属于晚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大业的社会习俗的变革,……一向被社会歧视受性别不平等压制的妇女,开始走向社会,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并为男女平等而斗争。同时在一般礼仪中严格的“等级”、“身份”的界限也开始趋于模糊。——以上材料均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回答: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晚清习俗中所表现出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5.一位研究晚清(1840—1912年)乡土意识的学者说:“晚清思想文化史的进程展示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先进思想家从西方引进,并以微弱的资产阶级经济关系和职能集团为依托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现代化观念与信息,像油浮在水面上一样漂浮在广阔的乡土文化带的上空。而几亿老百姓却在同一时代场景中基于传统的民族性、国民性,表现出另一套欲求:均田免粮、真主降临、杀洋灭教、反清复明。晚清乡里民众的自救意识与先进人物的救国方案同向而不同调。”(引自程献《晚清乡土意识》)举出与上述材料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哪些?并分析“乡里民众”与先进思想家既“同向”又“不同调”的原因。6.1914年日本借口对德宣战,侵入山东,取代德国占领胶州湾,从而形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山东问题。请说明“山东问题”的由来及解决的过程。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D2.B3.C4.A5.A6.D7.B8.C9.D10.1211.D12.C13.B14.A15.A16.B17.C18.A19.D20.A21.D22.D23.C24.B25.B26.A27.B28.B29.D二、材料解析题1.(1)辛亥革命后儒学受到冲击,袁世凯为复辟帝制而大力宣扬儒学,社会上出现尊孔复古逆流。陈独秀为反对帝制复辟,反对封建文人利用儒学中落伍于时代的思想欺骗人民,为维护共和制而批判儒学,具有进步意义。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一方面以儒学中的忠孝号召中华民族反对日本侵略,这具有正义与进步意义;另一方面又以忠孝要求人们服从其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家政权,具有消极作用。蒋介石为了达到反共独裁的目的,在抗战最艰苦的时期,大力提倡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学,具有反动性。(2)儒学在中国古代是维护封建国家政权的精神支柱;在近代它一方面继续是统治者的统治思想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在受到批判的同时,其精华部分得到肯定,并在一定范围内支配和影响人们的精神生活;在现代,儒学作为中国历史上珍贵的文化遗产受到社会重视,并被研究、利用,为人类文明进步服务,但在十年内乱时期,儒学被错误地全面否定、批判。(3)决定因素是社会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的变化。2.思潮:维新变法思潮:维新派通过公车上书,与顽固派论战,鼓动光绪皇帝变法自强,使维新变法思潮激荡全国。民主共和潮流: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政体,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I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实业救国思潮:民族资产阶级和爱国绅商纷纷投资近代工业,形成一股实业救国的社会思潮。民主科学潮流:资产阶级激进派掀起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启发了人民的思想觉悟。社会主义潮流:十月革命后,李大钊等人宣传社会主义,此后,逐步形成一股社会主义潮流。关系:维新变法便利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工业的发展要求建立民主政治,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思想,为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创造了条件。3.主要贡献: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中国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确立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体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破坏:刺杀宋教仁,武力镇压国民党,解散国民党和国会,颁布《中华民国约法),废除临时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复辟封建帝制。没有建立起真正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原因:(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没有彻底摧毁封建势力,没有实行土地制度的改革。这使得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本文标题:北洋军阀的统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668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