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中地理会考总复习单元三
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1.组成地壳的主要化学元素⑴地壳物质的组成:①元素→②矿物→③岩石→④地壳⑵化学元素组成:如图【训练】读图“地壳中主要元素含量百分比”,回答:(1)地壳中已发现的化学元素有种;(2)地壳中含量最大的两种元素是,它们是组成岩石的最基本元素。(3)地壳中含量最大三种金属元素是2.主要造岩矿物:、、、等3.岩石的成因分类:岩、岩、岩⑴岩浆岩在压力作用下喷出地表喷出型岩浆岩(火成岩)如:玄武岩岩浆沿地壳薄弱地带侵入地壳上部侵入型岩浆岩如:花岗岩⑵沉积岩①形成过程:地表岩石碎屑物质(砾石、沙子、泥土)沉积岩②沉积岩按沉积物分:颗粒由大到小分有砾岩、砂岩、页岩等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是石灰岩。③沉积岩的特征:岩层和化石→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可确定地层顺序和时代;还可重塑古地理环境⑶变质岩例如:石灰岩大理岩(教材图3.8)页岩板岩4.地壳物质循环⑴地壳物质循环——自然界四大循环之一(其余为大气环流、水循环、生物循环)⑵其组成和过程图示:如图【训练】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⑴图中有五条连线没有画出箭头,请根据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在图中画出箭头。⑵图中序号所表示的地质作用过程分别是: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⑶以上地质作用过程中,属于外力作用过程的有,属于内力作用过程的有(只填序号)。受挤压变质受热变质压紧固结作用搬运、沉积风化、侵蚀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风化物岩浆④③②⑥⑦⑨⑩⑧⑤①岩浆岩岩浆沉积岩变质岩高温熔化变质作用上升冷却变质作用外力作用外力作用地壳物质循环简略图示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第2页共7页5.内作用和外力作用,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⑴地质作用分类分类能量来源主要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外力作用的关系内力作用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形成高山或盆地,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在空间是相互联系;在时间上同时进行;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外力作用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作用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使地表趋于平坦⑵地壳运动两种形式按性质、方向分水平运动升降运动运动方向岩层沿平行于地表的方向运动岩层沿垂直于地表的方向运动对地表的影响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和裂谷或海洋例:大西洋的形成和扩大使岩层发生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高低起伏和海陆变两者关系相伴发生,不同区域和不同时期有主次之分;就全球而言,主要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6.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⑴内容:全球的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分割成许多单元,叫做板块(图:板块的运动)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的地带,、地震多集中分布在这一地带。⑵板块分布: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图3.11)。注意界线的位置、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区分,生长边界有海岭、断层;消亡边界有海沟、造山带。⑶应用: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板块张裂(生长边界):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消亡边界):两大陆板块相撞,形成巨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相撞,形成海沟、岛弧和海岸山脉。7.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⑴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和变位⑵分类:,地质构造基本形态地貌表现与人类生产关系褶皱背斜、向斜(要求会依据倾斜形态判断)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地形倒置及成因: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成山(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背斜顶部:油、气,背斜适合修地下隧道向斜槽部:水断层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上升岩块: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块: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工程建设遇断层加固或避开【训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⑴图中地质构造是,其中A为斜,B为斜。⑵甲乙两处山垅的成因是。⑶A、B两处有一处为良好的储水构造,一处为良好的储油构造,其中A为,B为__________________。8.外力作用和地貌⑴表现:、、、。⑵对地貌的影响:①流水作用:流水侵蚀地貌:使地面崎岖。如:、、。流水沉积地貌:如:、。②风力作用:风蚀地貌:、、、。风积地貌:、、。③人类活动9.地球上的海洋⑴“地球的水库”:面积宽阔、水量巨大(占地球水体总量的96.53%);⑵大气主要水源和热源;⑶海岸地带:海陆相互作用强烈,人类活动集中10.海水温度、影响因素及分布规律⑴热量的收支:收入→,支出→。⑵影响因素:、、沿岸等。⑶分布规律:水平分布→不同纬度海区:由低纬向高纬方向递;同一纬度不同海区:暖流经过海区于寒流经过海区;同一海区:夏季,冬季。垂直分布→上层海水: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深层海水:(1000米以下)海水温度随水深变化不大。11.海水盐度、影响因素及分布规律⑴盐度:表示海水中盐类物质的质量分数。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约为%,海水中盐类物质很多,其中主要是(咸味)和(苦味)。⑵影响因素:外海或大洋→主要因素是、等;近岸地区→主要因素是。⑶纬度分布规律:由南、北半球的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低纬度递。①原因:取决于蒸发量与降水量之差。副热带海区蒸发量大,远远超过降水量,因而盐度高;由副热带海区往赤道方向随降水量的增加,盐度降低;由副热带海区往高纬度随蒸发量的减少,盐度也降低。②红海——位于副热带,蒸发量大,降水量很少;从陆地流入的淡水也少。盐度达4.1%,是世界盐度最高的海域。③波罗的海——纬度较高,蒸发量小;又陆地上汇入大量的淡水。盐度不超过1%,是世界盐度最低的海域。④亚马孙河口——从三角洲向外大约160千米内的海水都是淡水。长江口海域——盐度夏低冬高(夏季是长江汛期)。04060202040602030100-10南纬北纬3.23.63.53.43.3温度/0C盐度/%永久积雪冰川地下水沼泽水温度盐度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第4页共7页12.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⑴主要有、、三种。⑵波浪风浪:风力作用形成,是波浪中最常见的一种。海啸: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风暴引起的巨浪;破坏力极大。⑶潮汐: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运动规律:一天中通常海水两次涨落一月中大潮:初一(朔)和十五(望)小潮:上弦月和下弦月(教材72页图3.7)13.洋流的成因和地理意义⑴洋流: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叫洋流(海流)。⑵洋流的成因类型①流: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并且使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流动,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叫风海流。其主要动力为和;②流:各个海域因海水的温度、盐度不同,导致海水密度分布不均,引起海水的流动,叫密度流。(表层:密度小→密度大;底层:密度大→密度小)③流:由风力和密度差异所形成的洋流,使海水流出的海区海水减少,相邻海区的海水便会流来补充,这样形成的洋流叫补偿流。⑶地理环境的影响①促使高、低纬度间的热量输送和交换,调整全球的分布。②对气候的影响:流:增温、增湿;流:降温、减湿。③对渔业生产:寒、暖流交汇给鱼类带来丰富的饵料,这些海区往往成为世界著名。如纽芬兰渔场、日本北海道渔场。④对海洋污染:把近海的污染物带到其他海域,一方面加快了净化速度,另一方面可能使污染范围扩大。⑤对航海:流节省时间、燃料;流费时间、燃料。14.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南半球:时针方向⑴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时针方向北半球:时针方向⑵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南半球:时针方向西风带西风漂流沿东岸折向高纬度极地环流⑶北印度洋:冬逆夏顺东北信风东南信风北赤道暖流南赤道暖流地转偏向力沿大洋西岸向高纬度(暖流)西风带西风漂流沿大洋东岸向低纬度(寒流)北赤道暖流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赤道逆流西风漂流世界洋流模式图15.陆地水体类型分类备注空间分布地表水:河水、湖沼水、冰川水等地下水:潜水、承压水(图4.21要会判断)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体,分布于两极与高山地区,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体,但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开发难度较大;动态水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其中以河流水最为重要水循环周期静态水:冰川水、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等动态水:地表水、浅层地下水利用程度易利用: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其它16.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以河流为例)补给类型汛期时间影响因素在我国的分布雨水雨季(我国为夏秋)雨量东部季风区冰川融水夏季气温(冬季断流)西北地区河、湖、地下水间有水源互补关系(决定于水位是否更高);自然界水资源不断运动更新和相互循环转化湖泊水和水库可调节河流径流季节和年际变化(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鄱阳湖和洞庭湖)其中是陆地水最主要的补给(课本P103的两幅图要会判别各是哪种补给)。17.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水汽输送植物蒸腾降水蒸发BA地表径流蒸发C降水下渗地下径流A海陆间大循环:由海水蒸发、水汽输送、陆地上的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最后由江河汇集返回大海,完成海陆间大循环。B陆地循环(内陆循环):陆地水蒸发或植物蒸腾、水汽凝结又形成陆地降水。C海上内循环:海水蒸发,水汽凝结又形成降水水资源更新最主要依靠海陆间大循环,陆地循环(内陆循环)对水资源更新也有一定的作用。18.生物分布与环境⑴环境影响生物分布:是影响陆地生物分布,尤其植物分布的最重要的因素。①光照——绿色植物生活的必要条件。喜光植物分布于向阳的地方,或林中的上层喜阴植物分布于背阳、荫蔽的地方,或密林的底层。②热量和水分条件赤道向两极植被带的变化——热量和温度例:沿海向内陆过度为森林、草原、荒漠——水分山麓到山顶植被带的垂直分布——热量和水分⑵植物对生长环境的适应性现象及其指示作用莲湖沼等水湿环境叶硕大、柔嫩根系欠发达骆驼刺干旱沙漠环境叶变成细刺根系发达树冠(旗形)指示;植物对的指示作用:华北地区“枣发芽,种棉花”;干旱地区借助来寻找水源;有些植物(如矮牵牛)对的指示作用。19.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第6页共7页⑴其中的根本原因是绿色植物能进行作用。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光能6CO2+6H2OC6H12O6+6O2叶绿素⑵生物循环: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而光合作用的产物又是动物的食物来源;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⑶作用:①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使自然界和不断迁移运动,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地理环境中界和界联系起来。改造了大气圈:大气中的来源于光合作用;大气中的氮部分来自作用。改变了陆地水的化学成分;也改善了陆地的水分状况。参与了沉积岩的形成;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进了的形成。②绿色植物在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的作用——即环境效益1)净化空气:吸收CO2,放出O22)保障农牧业高产稳产: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可以调节、涵养、保持、防风固沙等,从而改善生态条件,保护农田、牧场。3)城市绿地的作用:、、及美化环境等作用。【训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⑴在图中直线上画箭头完成居民区与绿地间的空气对流运动。⑵由于对流运动,使清洁的空气由流向,使居民区的空气湿度,气温日较差,从而改善了局部的小气候。⑶空气对流运动的原因是。⑷如果在居民区与工业区之间建绿地,绿地具有、、等作用;如果在居民区与公路之间建绿地,绿地还具有、等作用。20.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⑴处于圈、圈、圈、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是陆地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环境植物微生物动物无机物有机物⑵土壤是地表循环和转化非常活跃的场所,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环节;⑶土壤具有能够生长植物的特性,从而使地表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21.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其重要性⑴土壤肥力:土壤能同时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需的、、和的能力。⑵土壤的物质组成:、、和。(图
本文标题:高中地理会考总复习单元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670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