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新闻调查》节目分析研究娄荣1018016012《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一档深度新闻评论类节目,时长45分钟,每周一期,在百姓和高端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在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时候,《新闻调查》注重研究新问题,探索新表达,以记者调查采访的形式,探寻事实真相,追求理性,平衡和深入,为促进和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发挥着作用。节目概况节目名称:新闻调查NewsProbe节目类型:新闻调查类制作单位: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频道: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CCTV-新闻)播出方式:录播播出时间:(首播)周六21:30-22:15(重播)周日0:15-1:00、2:15-3:00、5:10-5:55、14:10—14:55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媒体的发展呈现出三大趋势:走向娱乐、走向财经和走向调查。而“走向调查”的标志则是以1996年5月1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的创办为标志的。在分析研究《60分钟》节目的过程中,确立了把《新闻调查》做成调查类节目的共识,并提出用调查的方式来做这种深度新闻节目的设想,对理想中的节目形态做出了初步界定。比如采用纪录式的双机拍摄方式,使用专任出镜记者,节目既是拍摄采访对象,也是拍摄记者的活动,这在当时的中国电视界是开创性的。•“接近真相,从现场开始”。在中央电视台所有的新闻栏目里,只有《新闻调查》如此明确地提出以记者的调查行为和采访来完成节目,这可以说是《新闻调查》倡导的方向,也可以说是《新闻调查》明显的外化标志。•第一,质疑的精神。《新闻调查》的记者必须要有怀疑一切的介入态度和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工作作风。•第二,平衡的意识。《新闻调查》的记者,应该让事件中的冲突双方和不同的利益集团有平等的发言机会。•第三,平等的视角。在《新闻调查》记者面前,只有被调查者这一相同的身份,没有尊卑贵贱之别。•第四,平静的心态。《新闻调查》的记者要多一份理性,少一份冲动,这会有助于对事物作出更准确的判断。•对于《新闻调查》的记者来说,所有进行调查的人物和事件都有问题;所以他们有这样一句话:质疑是我们的生存方式。王志,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历任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记者和主持人、《新闻调查》(1996-2002)记者和主持人、《面对面》制片人、主持人和记者。他被《新闻调查》制片人称为“中国调查节目中当之无愧的第一品牌”。荧屏上的王志,给人的印象是冷静沉着、饱经沧桑又睿智机敏,甚至他质疑的目光、探询的身姿,当然还有他良好的文化修养,都是《新闻调查》这样大型的新闻评论类节目所需要的,他独特的个性很好地体现了《新闻调查》追求深度、厚度的品质特征。一个半个小时提出88个问题董倩,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进入中央电视台主持的第一个节目是《焦点访谈》,先后主持过《东方时空》和《新闻调查》《新闻会客厅》等节目。她是央视优秀的主持人之一。董倩,2000年1月至2003年4月任《新闻调查》出镜记者。从外表看,董倩一脸温柔,但做节目时却柔中有刚。谦逊到位,提问准确。最难能可贵的是她永远在新闻面前退后一步,把完整的新闻让给观众看。外型理智老练、以知性女性形象获得观众缘的董倩,很容易让人想起类型相同的敬一丹,所不同的是,董倩的学生气始终是自己一以贯之的风格。“仿佛总有一股力量在把我往学生时代拉,要我远离电视圈的一些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习惯,要保持朴实、低调。”让对方觉得你配坐在她面前柴静,生于1976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2001年起担任中央电视台主持人。2003年加盟《新闻调查》,2009年担任新闻频道《24小时》主播,新闻频道《面对面》主持人,2011年起担任《看见》主持人。柴静始终站在离新闻最近的地方,她以她的犀利和敏锐、坚定与坚持,最终历练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王志安,1998年进入央视,先后从事记者、编辑和策划等工作,2009年8月任央视专职评论员,2011年9月任《新闻调查》调查记者。王志安认为应敬畏市场,但不认为政府完全不能干预,主张监督政府权力,但反对用谣言抹黑。王志安一贯追求理性、冷静地观察态度。硬新闻下的柔情2003年当《新闻调查》旗帜鲜明地打出调查性报道的口号,但是当时国内关于调查性报道的理论研究还不是特别深入,大多是在舆论监督的语境下进行的理论探讨。因此,在进行调查性报道实践的同时,《新闻调查》对于调查性报道的理论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梳理和研究,形成了自己的操作理念。《新闻调查》认为,一个选题能否算得上调查性报道,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只要符合这三个要素,就是调查性报道。第一,调查的内容是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第二,这种行为被掩盖。第三,调查是记者独立展开的。理论探索电视调查性报道是调查性报道中的一类,从实现的过程来看,它有四个特点:①独立的电视媒体调查。是电视媒体自身进行的调查,并非报道他人的调查行为和调查结果。借助司法或者是纪委的力量所做的大案要案属于调查节目,不是调查性报道,因为它不是独立调查。②个性化的调查记者。对于电视调查性报道来说,出镜记者的表现尤为重要,既是调查行为的主体,同时也是一个节目的结构元素,他是调查行为的实施者、调查过程的表现者,是节目的外化标志和品牌形象。③深入的独家发现。强调的是调查记者必须有新的独家发现,这种发现对揭示事实真相具有推动的作用,能够深化节目的主题。④完整的调查过程。就是记者作为调查行为的主体,他的行为贯穿节目的始终。记者在调查当中,提出问题,求证问题,得出结论或者判断。得出结论完整地揭示真相是调查性报道的最高境界节目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96年—2000年)——多元探索时期。《新闻调查》提出“从现实到理想”的“三步走战略”:主题性调查—事件性调查—内幕调查,在以主题性报道为主的同时,也对多种类型的节目进行了探索。从1996年到1997年,是主题性调查占据主流的阶段。所谓主题性调查,就是先宏观立论然后找素材印证。经过前面两年的探索和人员的磨练,1998年年初,《新闻调查》在节目定位和节目质量上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总结和调整,逐渐确立了进军新闻主战场的节目定位。这一阶段,《新闻调查》也进行了多种类型节目的探索,有舆情性调查、历史揭秘调查,还有记录式调查等。节目发展阶段第二阶段(2000年到2002年)——发展时期,提出“探询实事真相”。《新闻调查》虽然不断拓展新的空间和领域,制作了一系列反响强烈的节目,但同时也给人们留下了包罗万象的印象。为了让《新闻调查》与同类新闻评论节目区分开,它就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节目诉求。于是《新闻调查》开始思考放弃一些东西,提出了“探寻事实真相”的创作理念。这个定位清晰后,主题性、话题性的选题逐渐淡出,突出的是对事件背后黑幕的调查,比如南丹矿难调查,山西煤矿的矿难调查,海登神话的背后、东突恐怖势力揭秘等等,《新闻调查》的品质越来越纯粹。一大批叫好又叫座的节目得以问世,迎来了历史上的第二高峰。但是,“探寻事实真相”的道路,并不好走,从节目播出的现实情况来看,只能达到百分之五十的播出率。节目发展阶段第三阶段(2003年——至今)——成熟时期,提出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解决了节目的核心竞争力问题。2003年《新闻调查》的大环境发生变化,以及新闻频道后出现了很多新的新闻评论节目,共同争夺受众市场。后来新上任的第四任制片人张洁明确提出调查性报道将作为节目发展的终极追求目标,把调查性报道作为《新闻调查》在电视市场上进行竞争的惟一优势。如果说2000年提出“探寻事实真相”解决了节目的观众期待,那么提出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则最终彻底解决了一个电视节目的核心竞争力问题。此后《阿文的噩梦》、《“非典”突袭人民医院》等产生极大社会影响力的节目相继诞生,《新闻调查》终于得以把调查性报道作为节目终极追求目标和核心竞争力。调查性报道的全面推行,使得《新闻调查》节目的收视率明显上升,在中央台一套精品时段的排名中名列前三名,在2003年全台所有节目的综合排名中,名列第七,其中专家评价一项第一,并被评为中央电视台优秀节目一等奖。另外,据央视公众资讯统计,自2003年第三季度起,《新闻调查》的观众会员量名列榜首。2004年,在中央电视台所有节目的综合排名中,满意度居第六位。《新闻调查》多期节目都斩获诸多奖项。存在的问题•在这个信息扩散如此迅速的时代,网络博客、手机短信等这些新的媒介方式的出现,使得“时效性”不仅仅只是消息类新闻的基本属性。《新闻调查》作为周播的深度调查栏目,不仅要对当下的重大的新闻事件做出及时的反应,还要迅速广泛地收集资料,以能在第一时对于广泛关注地新闻事件不但要跟进报道,而且对于被社会和大多数民众所忽视的社会问题和新闻事件也能敏感、及时地发掘出来。这在另一层意义上,可以认为是要具有独家性。在这方面《新闻调查》的选题不应该被动地受到其他媒体的左右,而应该主动出击,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发掘出新的新闻价值。1时效性不够。2话语权失衡当下社会主要存在三种话语:主流话语、精英话语和大众话语。任何一个媒体都不可能只选择某一种话语而屏弃其他的话语权,尤其是作为一个国家级大台的新闻栏目,更不应该在这三种话语空间中出现失衡状态。但是,在现在的电视栏目里往往出现两个话语权相互勾结、同谋以排挤另一个话语权。《新闻调查》一开始就以严肃性、深度性被视为一种精英文化,它提出“看真相,看内幕,一期一个真相”的口号,更是明显地将精英话语提高到了一定的高度。但是,现在《新闻调查》的精英话语渐渐消失,取而代之更多的是主流话语和大众话语,而播出时段的延后,给这个栏目的收视率造成更大的压力。特别是现在网络的迅速发展,当人们在主流媒体上寻找不到代言的境遇下,必然会转向其他的途径。一旦一个主流媒体无法在话语平等上得到更广泛的公众的信任,其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将大打折扣。因此《新闻调查》在选题策划过程中,要尽量在这三种话语中找到平衡。3栏目形式需要创新•《新闻调查》开创了新的节目形式,在未来的发展中,也应该努力尝试和借鉴新的形式和工具。一个成熟的栏目,往往容易被长期沿袭的固定模式所束缚。虽然模式的形成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现实考验得以形成,但毕竟只是适合当时状态下的人们的收视喜好。观众不可能对一种节目永远保持最初的兴趣,一旦观众产生了厌倦,再成熟、再可靠的模式也应该放弃。•《新闻调查》每一期节目独立成章,在选题内容和选题角度上更多体现编导的个人意愿和价值去向,却忽视了信息的接受者——观众的心理需求。可以说《新闻调查》的封闭性大于它的开放性,如果能建立互动平台,接受观众的广泛意见选择题材和角度,在内容的可取性上将会更为可靠,在运作模式上也会更为稳定。•同时也可采取连续报道的方式,改变以往节目结束,调查结束,新闻事件也结束了的状况。对于观众感兴趣的,有继续报道价值的事件应该尽可能的继续追踪调查。也不要将一个事件完全拘泥于45分钟的时间框价内,可以根据事件的复杂性可以分作多期进行报道。4主持人地位的重新界定及人才储备•所调查的新闻真相往往是有损公众利益的,又往往是被掩盖的,在各种阻力中,记者不仅要收集完整的事件信息,分辨出有价值的新闻线索、选择重要的事件人物,敏锐地察觉出事件的关键点,在采访交流中还要有冷静的思辩能力、强烈的质疑精神、巧妙的提问技巧、健康平和的心态、游刃有余的现场控制能力。•主持人在以自己的个性魅力赢得节目的成功的同时,也使得节目的成败维系在了这一个人身上,一旦失去了这个主持人,整个节目就会进入休克状态,开始走下坡路。因此,无论是“戏保人”还是“人保戏”都是电视节目的一种亚健康状态,是最好不要出现的情形。谢谢观赏
本文标题:新闻调查节目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725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