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科学把握教材提高备考效率
科学把握教材提高备考效率石家庄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李岚2008年12月高考考什么、怎样考决定教师教什么、怎样教学生学什么、怎样学要求目标ⅠⅡⅢ获取和解读信息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高考文科综合考核目标及要求要求目标ⅠⅡⅢ调动和运用知识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有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体现学科渗透,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分析问题。要求目标ⅠⅡⅢ描述和阐释事物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辩证地、历史地考察事物,对事物进行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述与阐释,意义完整。要求目标ⅠⅡⅢ论证和探讨问题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在论证中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体现创新性思维。文科综合考核目标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审题能力答题能力钻研吃透教材科学理解考点突出主干知识建构学科体系依据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按《考纲》要求和教材内在逻辑整合考点,对基础知识进行优化重组。价值规律1、涵义;2、基本内容;3、表现形式;4、作用;5、价值规律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6、市场交易原则与价值规律;7、企业产业的发展要自觉利用价值规律;8、国家宏观调控要自觉遵循价值规律;9、世界市场的生产交换要遵循价值规律。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基本内容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作用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促进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结果由于价格与供求相互制约,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表现刺激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作用价值规律的作用1、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3、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可使社会资源得到优化合理配置,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在全社会优化资源配置在企业内部优化资源配置在行业产业内部优化资源配置基本原则体现意愿自愿买卖重要原则地位平等平等竞争等价交换交易灵魂公平交易明码标价童叟无欺基本精神恪守信用市场交易原则自愿平等公平诚信要求价值规律市场经济要求内容宏观调控1、必要性;2、涵义;3、目标;4、手段;5、意义;6、当前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任务、措施及成就等。稳健的财政政策从紧的货币政策发挥财政货币政策结构调整的功能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本轮宏观调控三大特点出手快出拳重解近忧谋长远保民生促增长表明中央在宏观经济调控方面的前瞻性、及时性和灵活性,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显著增强。建构哲学微观知识体系的方法1、涉及哪些基本概念,如何准确理解这些概念;2、原理内容是什么,能准确科学地加以表述;3、方法论要求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坚持这一科学的方法;4、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哲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辩证的唯物论部分(12个考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2)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反作用;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3)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了解国情,立足国情。(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唯物论部分原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客观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一、基本概念物质意识物质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意识依赖于物质,由物质决定尊重、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变革社会要尊重社会客观性和规律主观必须符合客观可以脱离意识而独立存在具有可知性意识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不能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所有的意识都根源于客观存在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表现)意识能正确反映事物的现象、本质和规律(首先表现)意识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突出表现)制约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内容定义表现要求重视意识作用和精神力量,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要求二、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物质意识决定能动作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物质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意识能动作用是第二位的辩证唯物主义既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又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方法论物质意识决定能动作用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重视意识的作用三、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根本出发点要求起码要求前提根本立足点1、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坚持从整体的、全面的、发展变化的实际出发,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1、了解国情,立足国情,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党和国家正确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和政策,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3、各地区、各行业、各单位、个人在工作、学习中取得进步和成功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四、理论联系实际4、发展先进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法治德治并举,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弘扬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反对封建迷信、邪教及一切腐朽思想,体现了意识的反作用。认识的根本任务原理一、基本概念认识;现象与本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真理和科学理论。区别联系现象本质规律含义认识途径特点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个别的多变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事物的根本特征和内部联系一般的稳定的靠理性思维去把握二者统一于一个事物中,都是客观的;现象是本质规律的表现,本质规律总要表现为现象;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关系区别联系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对象作用特点直接性形象性对实践有指导作用间接性抽象性正确理性认识指导作用更大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现象本质程度低级阶段高级阶段都是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二者是在实践基础上统一起来的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真理、科学理论的关系(概念的外延角度)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真理科学理论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认识根本任务原理方法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自觉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对象认识的程度认识的作用在实践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两个必要条件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不断深化发展认识反对思想僵化、浅尝辄止理论联系实际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发展,既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又不断丰富完善科学理论,做到与时俱进,是党执政成功的一条宝贵经验。党和国家见微知著,透过经济生活中的苗头现象,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表现是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实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逐步消除导致经济大起大落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以充分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在学习和实践中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认识能力,自觉透过现象去分析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学习《经济常识》《政治常识》知识时,运用所学理论知识透过经济、政治现象把握其本质和规律。(高考考核目标)1、我国的国家制度(17个知识点)(1)我国的国体(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一国两制”的含义、内容和意义(3)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4)我国的公民与国家公民应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1、我国的国体2、我国的国家职能3、我国的政体4、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5、我国的国家机构6、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设置依据载体我国公民与国家关系我国国家职能我国国家机构我国国家结构形式我国政权组织形式我国的国家制度我国的国体法律上表现决定体现组织形式体现形式内容围绕知识主线建构宏观知识体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炼主干知识,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还能帮助学生发现知识间的隐性联系,提高从整体上驾驭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经济常识第一课商品和商品经济第二课社义初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三课企业和经营者第四课产业和劳动者第五课财政税收和纳税人第六课银行和储蓄者第七课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第八课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主线: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经济理论生产交换和消费对外经济分配经济基础理论基础制度保障市场主体宏调手段重要市场0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制度保障国家宏调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常识主干知识在高考题中分布情况主干知识2006年85题2007年63题2008年83题经济制度6题8题10题市场作用6题5题12题宏观调控16题12题14题增强企业产业活力19题18题18题总计47题43题54题比例55.3%66.3%65.1%0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制度保障国家宏调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各项经济制度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和体制第二课:基本经济制度;个人消费品分配制度;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现代产权制度。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摘自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和体制第二课:基本经济制度;个人消费品分配制度;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现代产权制度。第三课:现代企业制度及股份制;企业的兼并破产制度。第四课:劳动合同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劳动就业体制。第五课:税收制度;财政管理体制。第六课:金融调控机制。财税政策货币政策扩张性经济衰退紧缩性经济过热增加财政支出增发国债减少税收扩大信贷规模降低存贷利率减少财政支出控制国债规模增加税收控制信贷规模提高存贷利率刺激需求复苏经济抑制需求控制通胀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和体制第二课:基本经济制度,个人消费品分配制度;现代产权制度。第三课:现代企业制度及股份制;企业的兼并破产制度。第四课:劳动合同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劳动就业体制。第五课:税收制度;财政管理体制。第六课:金融调控机制。国家在加强宏观调控中建立的各项经济法律法规制度。意义:维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约束市场主体的行为,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市场活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0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制度保障国家宏调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各项经济制度大力发展资本和其他要素市场;大力推进市场对内对外开放;国家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健全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自觉遵循经济生活中的各项原则商品交换原则:个人消费品分配原则:订立劳动合同的原则;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则;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关系的原则:公民储蓄与商业保险的原则:市场交易原则:发展对外贸易原则: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0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制度保障国家宏调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各项经济制度大力发展资本和其他要素市场;大力推进市场对内对外开放;国家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增强活力,规范行为深化国企改革企业和产业的核心问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发挥市场作用,遵循价值规律,依靠科技,改善管理,调整和优化结构。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国家制定完善国企改革的政策、调整优化产业及其结构的政策,
本文标题:科学把握教材提高备考效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72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