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考历史复习-北美大陆的新体制
第9课北美大陆的新体制《民主思想与实践》第5课美国独立战争考纲:《独立宣言》;美国共和制的确立一、北美独立战争(1776-1783)•自然法通常是指宇宙秩序本身中作为一切指定法制基础的关于正义的基本和终极的原则的集合。•罗马法学家把古希腊的自然法哲学注入法律,且被后人冠以“不言而喻的真理”--人是生面平等的,每个人都有追求生命、自由、财产和幸福的自然权利--法律的一切规定都必须以此为最高原则。•自然法不是实在的或具体的法律,而是一种带有理想和规范色彩的正义论与价值观,其基本的原则是自然、理性、自由、平等和正义。阅读P26《独立宣言》(摘录),分析归纳《独》体现了哪些启蒙思想?这些主张是怎样转化为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政治实践的?•思想: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社会契约论、主权在民、人民革命权利的理论。•实践:指导了北美殖民地人民的反英斗争,并取得了国家独立;制定1787年宪法。•(09安徽)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托马斯·潘恩在《常识》中告诫民众:“君主政体意味着我们自身的堕落和失势,同样地,被人当作权利来争夺的世袭,则是对我们子孙的侮辱和欺骗。”这一观点的理论依据是•A.人文主义B.民族主义•C.天赋人权说D.三权分立学说思考:《独立宣言》中天赋人权与洛克的天赋人权有什么异同?同:都根据自然法的原则提出人人生而自由、平等异:洛克:概括成自由权、生命权和财产权,他的主张适应了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反对专制统治,实行法治的民主要求。《独立宣言》概括成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适应了北美人民摆脱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要求《合众国宪法》哪些内容违背了《独立宣言》原则?(选修本28页)•违反了《独立宣言》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自由的原则。•体现在美国《合众国宪法》强调三权分立的原则,但是它没有真正解决人权问题,在印第安人、黑人问题上种族歧视明显,妇女地位低下。•修正:(1)1790年〈权利法案〉,规定了人民的基本人权不受侵犯;•(2)内战结束后,第13、14条宪法修正案,废除奴隶制。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发表--宣告独立意义:①宣告美国诞生,为北美人民的武装斗争提供了理论依据;为美国民主制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②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布了“主权在民”的原则;(第一个人权宣言)③推动了欧洲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对亚洲、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二、从邦联到联邦•必修一40页:邦联、联邦•联邦制是指国家结构形式的类型。•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国家为处理整体和部分、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相互关系而采取的形式。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联邦制)•(共和制属于政权的组织形式,即政体。)•(09天津)1787年宪法是独立后的美国从邦联发展成为联邦制共和政体,其重要作用是•①结束了松散状态,维护了国家统一•②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权益的要求•③确立了美国的责任内阁制•④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A.①④B.①②•C.②③D.③④•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指出,“联邦政府被授予媾和、宣战、缔结商约、征集军队和筹建舰队的专权。……加入联邦的各州虽然有权修改或改订自己的立法,但不准制定追究既往的法律,不得在本州内组织贵族集团。”对这段话理解最为准确的是•A.联邦政府权力不受制约•B.中央政府与地方分权而治•C.中央政府权威得到保障•D.各州政府有较大的自主权美国1787年宪法•1、制定的背景:•美国建国初期实行邦联制,中央权力过小,地方权力过大,政权(国家)面临严峻形势。•制定的首要目的:•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但又要防止专制(防止任何形式的个人独裁和政府滥用权力)。•2、理论来源:•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法律来源:〈独立宣言〉、〈邦联条例〉和各州州宪等文献。麦迪逊说:“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根据这段话,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提示:人都是自私的,所以需政府来管理,以保障每个人的权利和自由;政府由人组成,所以政府也需外来的和内在的监督,防止个人或某个集团专制。美国1787年宪法•1、制定的背景:•2、理论来源和法律来源:•3、原则:•联邦制原则、三权分立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人民主权原则)总统内阁(行政)国会(立法)联邦法院(司法)三权分立、制约与平衡关系示意图三权分立是指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分别由议会、内阁(或总统)和法院掌握,各自独立行使职权又互相制衡的制度。•共和意思是“人民的公共事务”。国家元首并非世袭的皇权,若元首的产生方式是以民主选举方式选出,则是民主政体。•共和的根本原则是天下为公,国家权力是公有物,国家的治理是所有公民的共同事业。•共和主义指以共和体制来治国的一个意识形态,是指认定政治权威最终来自人民同意的原则,拒绝接受君主和王朝统治原则。•项目君主立宪制总统制国家元首元首产生方式元首有无任期元首有无实权政府首脑政府如何产生国王总统世袭选民选举终身制四年一任无,象征性有,掌握行政大权首相总统多数党上台组阁总统任命美国总统英国首相权限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政府首脑产生办法全国选民间接选举产生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与国会或议会的关系总统无权解散议会,国会可依法弹劾总统,二者平行,但相互制约。首相可以解散议会,议会也能罢免首相,二者相互牵制。任期四年一届,连任不超过两届。只要能保住议会多数党地位,即可连任。美国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比较政体国家主要特征议会制君主立宪制英国①议会有立法权,组织和监督政府②君主无实权,其职责多是礼仪性的③政府掌握行政权,有议会选举产生,对议会负责。总统制共和制美国①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有行政权和最高军权。②议会有立法权。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相互独立。双方官员不能兼任对方职务。③政府由总统组织。解析与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你在何种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所困扰。而另一方面,我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都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获得内阁的支持。”从这段话中,你能分析一下英美政体有哪些区别吗?•解析与探究:•美国是总统制,宪法规定行政权属于总统,政府要听命于总统,同时美国政治的分权制衡原则使得总统的权力受到国会的制约,•英国是责任内阁制,内阁掌握实际的行政权力。首相是内阁中最高的行政首长,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所以英国首相必须与内阁成员密切配合。•一旦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所以,一般来说,议会对内阁的牵制作用非常有限。三、维护联邦统一的斗争1、联邦制的建立2、美国内战⑴原因:州权主义恶性膨胀的结果最终激化了两种不同经济制度的矛盾。⑵经过:(林肯提出“为联邦统一而战”的口号。)南北战争维护了国家统一与稳定,成为美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⑶意义:美国内战是中央与地方分裂势力的一场战斗。州权主义:南北战争前美国政治生活中的一种政治思潮与现象。它与联邦主义相对,以州权至上反对联邦至上。州权主义者认为,任何一州都有权宣布联邦国会的某项法律、法案无效,甚至可以脱离合众国,并对其开战。美国内战爆发就是州权主义发展到顶峰的表现。四、美国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1)形成:19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两党制形成;19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党与共和党对峙格局最终形成。•(2)作用:控制国会,左右总统选举与地方选举。两党体制主宰了联邦政府和州政府。•(3)特点:两党对垒,交替执政。•(4)本质:都是资产阶级政党,具体政策有别,根本立场一致。两党制在意识形态上有无区别呢?提示:没有区别,都代表垄断资产阶级利益,在具体政策实施上存在不同。共和党主张小政府、大社会,反对扩大政府在经济、社会事物方面的预想开支,主张扩大国防预算开支。民主党赞成政府采取更积极行动来推动社会福利事业和控制企业活动。•(12海南)在美国,自1856年以来,历届总统不是共和党人便是民主党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历次总统大选中,两大政党的总统候选人所获选民票的总和,平均高达全部选民票的95%。这种情况说明两大政党•A.控制了美国政治生活•B.主宰了联邦政府•C.赢得了美国公民的一致支持•D.保持了政策的一致性两党制对美国政治的影响•从本质上看,两党制下的两党都是资产阶级的统治工具。同时两党各以大财团为政治背景,不可避免地出现贪污贿赂及金钱政治。•但是,他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表现为:•第一,可收互相监督之效,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当权的政党滥用权力。•第二,人民群众有可能利用两党的斗争,实现自己的某些要求;•第三,两党制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通过两党轮流执政,相互竞争,资产阶级能够不断发现和选择自己最满意的优秀政治人才,并通过和平的方式让其上台执政,为自己服务。从而使资产阶级的统治得以巩固。2004年美国总统选举驴和象,分别代表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美国总统选举又称为驴象大战。美国的政治体制•①代议共和制:以“主权在民”为宗旨、以代议制为基础,所有公职向人民开放,总统和国会议员由民选产生。•②总统制:根据三权分立原则,联邦政府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别属于国会、总统和各级联邦法院,各部门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③联邦制:联邦与州政府权力分割,互不侵权,联邦的地位高于各州。美国大选知识:•选举人法•美国大选不是直选(即直接选举),而是间接选举。•全国50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基本按照人口比例分配选举人票(目前是538张),谁在哪个州赢得简单多数选票就赢得该州全部选举人票。最后,获得半数选举人票(目前是270张)就当选总统。
本文标题:高考历史复习-北美大陆的新体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750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