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2017年上海语文高考模拟试卷命题:肖宪根(上海市奉贤区曙光中学)一阅读80分㈠阅读下文,完成1—6题。(18分)读图时代,文学插图哪儿去了?⑴文学是抽象的语言艺术,但有趣的是,一旦说起某部作品,往往是一帧图像先在脑海中跳脱出来。《西厢记》里的崔莺莺,是绣像细笔勾勒的衣带当风、顾盼生姿的模样,而《铁流》中的革命军,则是版画里刀刀刻出的粗粝形象。插图,为文字在读者的想象中落下具象的脚印。⑵在程乃珊所著的散文集《上海FASHION》中,有一节以调侃的文字写到某些女士的“作”,“主要表现为刁蛮无理、不珍惜不满足现状,或得寸进尺、得陇望蜀,而老要无端挑起事端。”□这样的插图配在文中,就好像红烧肉中加的桂皮、八角,虽然不唱主角,但全靠它们来吊出文字里头的鲜香味道。⑶尽管如此.,在许多人眼中,插图的作用不外乎阐释文义、装帧书籍,只是为文字做陪衬的“配角”。甚至有观点认为,文字应该拒绝图像,因为任何图像的出现都会限制文学的想象空间。对此,早在五四时期,鲁迅先生就表达了不同意。当时,他看到大部分青年画家“能作大幅油画,却不能作'末技'之插画”,忧心写道:“古人左图右史,现在只剩下一句话,看不见真相了。”用当今流行的说法,就是“无图无真相”。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以自费出版的方式,向青年推介比亚兹莱、蕗谷虹儿等国外插画家的作品,且托人在苏联大费周章地寻觅小说插图。在他搜集并出版的一套《死魂灵》插图集中,鲁迅指出,过去的小说不论如何写实,时代风尚毕竟有了变迁,例如男子的风衣、女子的高髻、时髦的马拉篷车……“凡这些,倘使没有图画,是很难想象清楚的。”事实上,《傲慢与偏见》、《复活》等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在选角、服饰、发式等方面都借鉴了原作的插图,有时甚至达到酷似的程度。放在历史的纵轴上看,插图不仅对文学没有损抑,反而是其传播链上不可或缺的一环。⑷事实上,插图在中国的发展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至秦朝简帛上的原始手绘。《书林清话》中说:“古人以图书并称,凡书皆有图。”虽有夸张,但的确可以说明插图应用的普遍。()到了明清,图文并茂的戏曲小说成为最流行的“大众文化”,木版插图也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⑸而进入20世纪,西方插图的引入和印刷技术的发展,越发加速了中国插图艺术的蜕变和成熟。从鲁迅倡导的新木刻运动,到丰子恺、程十发、贺友直等一批大师的迭现,插图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活跃的“黄金时代”,其中上海更是群星璀璨的美术重镇。⑹然而,近20年来,当社交媒体上铺天盖地的图像信息宣告“读图时代”的来临,非常奇怪的是,作为大众文化的文学插图却渐渐消失了,列入“过去式”的小众文艺。目前能找到的插图新作,一部分是知名作家与画家之间小范围的“私人订制”,而剩下的大多是草草应付的“流水作业”。⑺在作家赵丽宏看来,插图业要真正复兴,必须打破作家、画家“私人定制”的怪圈,给更多年轻插画作者机会。他自己曾有一本书,编辑请来插画的是浙江美院一位在读的研究生,画得非常好。“我们需要有更多人来倡导,培养年轻的插画家,给他们更多施展发挥的空间。”由赵丽宏担任主编的《上海文学》,十多年来一直坚持期期有插图,希望为文学插图保留一块常青、常新的“园地”。(选自2014年11月14日《文汇报》,有删改)1.第⑶段加点词“此”在文中指的是。(2分)2.第⑷段括号内应填的关联词是:(选择)⑴尤其⑵然而理由是:。(3分)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⑵段方框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①画上还题字数行:“作囡手里三张牌:一哭二闹三上吊。”②旁边的书页上,画的是一位穿旗袍的女子,攥了手绢斜靠在椅背上掩面而泣,各色皮鞋踢了满地,却依然保持着两腿交错的优雅坐姿;③实在是令人拊掌称妙。④静候在侧的男士一手提一只高跟鞋,笑得一脸无奈。⑤寥寥数笔,一个“作”字的意趣全出,A.②④③①⑤B.②④⑤①③C.②①④③⑤D.⑤②④①③4.下列有关“文学插图”的表述准确的一项是()(3分)A.文学插图是能够激发读者想象的抽象艺术。B.印刷技术的发展是促进插图成熟的客观条件。C.文学插图的繁荣发展促使一批大师的迭现。D.“读图时代”的到来让文学插图缺乏精品。5.联系全文,概括“文学插图”的作用。(3分)6.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4分)(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19分)在西峰的夕照中熊召政⑴现在,我置身在华山西峰之巅。⑵没到过华山的人,虽然听说过它的奇险为中国名山之最,但与身临其境的感受还是大不一样。这里的崖,壁立千仞,刀砍斧削,下临无底。临崖一望,不免摧肝裂胆。登华山的路,许多地方便是在这样的悬崖上凿出来的,窄仅盈尺,稍一不慎,就会跌入深不可测的死神陷井。还有一些地方,更不知路为何物,只是在陡峭的岩壁上凿出一些搁脚的石凹,全凭两手抓着悠悠晃晃的铁链攀援而上。天生华山,以练壮士,此言不虚。⑶下午三时,我们乘缆车到达北峰,过苍龙岭,金锁关而抵西峰时,已经五点多了。遂宿西峰之侧的电力宾馆。用过晚餐,便沿着森森古松间的石级,登上西峰之顶。⑷斯时是七点二十分,太阳尚未落入群山,只是被一片悬浮在空中的暮云遮住。云层下的霞光,炽红、金黄,这些彩色的光柱,看上去都很犀利,它们剖开云层,投射到暮霭飘浮的群山上。那些暮霭,竟也无力抵抗这些霞光的穿透。于是,本来已被黑色敷严的岩石,忽然变成了宝蓝色,闪闪熠熠,像是神秘王国的宫殿。而身后飒飒作响的古松,它们的密密簇簇的针叶,也都闪烁着细碎的银色的光芒。右首之北峰,像是一尊披着黄蓑衣的静观世变的老翁,霞光与暮霭,在他的蓑衣上爬上爬下。他浑然不觉这美丽的色彩的游戏,而沉入我们凡人不知晓的另一种知觉的空间。左首之峰,这至今还放着陈抟的练丹炉的地方,像是一只半明不明的灯笼,晃晃悠悠,提在一个薄饮了几杯的什么样的仙人手中。被身后的古松遮掩着的东峰,裸得十分庄严的岩石,看上去如同卧在云窠里的一只铜鼎。依稀的树木,是自鼎中袅出的烟缕。⑸沉浸在这样一种奇特而又肃穆的晚景之中。我的心境惊悸而充实,恐怖而祥和。伽利略认为数学理性是真正理解宇宙秩序和道德秩序的钥匙。而从小就惧怕数学的我,从来都不善于理性的思考。热爱自然出自我的本性。我不懂得自然的秩序,更不知道它的隐秘的结构。但这并不妨碍我对它的钟爱。当一个人爱上一位美丽的少女时,他有必要去弄清楚她的脏器、脉络和血管是否都生得匀称吗?⑹天空、大地、草木、山川,造物主以最完美方式塑造了它们。雪中、雨中、风中、雾中,它们气象万千,以各种姿色娱人。“空翠湿人衣”给你一脉浅浅的乡愁,“春江花月夜”又何尝没有给你满怀的温馨。西方的哲人们,总是希望人类成为宇宙的中心,其实自然从来都没有赋于人类这个权利。没有自然的启迪,人类的灵性便丧失殆尽。就像此刻,如果我没有站在西峰之巅,没有在华山上独步苍茫,我的这些感受,便不会这么突兀地引发出来。⑺日出日落,这一天一次的影与光的变化,曾引来历代多少诗人的赞叹和唏嘘。“日出江花红胜火”,这样的秾词,织出..江南阳春三月的锦绣;“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的悱恻之情,将多少白发人,送到孤独的尽头。⑻是的,夕阳的绚丽是短暂的,但究竟又有什么是长久的呢?荣华、富贵、美丽、健康,这一切人们都希望得到,但短暂的拥有往往得付出长久的烦恼。春花之美,立夏而不再;红叶撩人,立冬而凋零。大凡美的东西都是短暂的。我们如果叹其短暂而惆怅,倒不如深入到短暂之中,获得一次饱满而新鲜的美的感受。⑼正是抱有这样的态度,我才来到西峰。⑽十分钟过去了,云层中的霞光已淡化了许多。除了脚下的华山诸峰还能得到余晖的照拂,周遭的一切,已经变得模糊。我曾在沙漠的骆驼上欣尝过“大漠孤烟直”的渺茫;而“长河落日圆”的壮丽,则被我永远铭记在黄河的羊皮筏上。那时,我还是一名十三岁的少年。⑾三十年后,在华山上看到的这一次落日,比之那一次,是灿烂不足而磅薄有余,这是中年的落日。少年的憧憬以及为此而衍生的欢乐与忧伤,早已化作经验而永远地静卧在我的记忆中。中年有着云水襟怀....,但生命已不再灿烂如花,至少我是这样。所以,当落日被云层遮住,我不能看到那桔红的一圆时,心中并不懊恼。就像古人只能隔着帘子,通过声与影来欣赏丽质的佳人,我心中的那一圆,也并不因夜幕的降临而丧失。⑿黑夜是另一种美丽的天象。(选自《文明的远歌》,有删改)7.第⑸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我的心境惊悸而充实,恐怖而祥和”?(2分)8.自选一个角度赏析第⑷段的景物描写。(4分)9.赏析第⑺段中加点词“织出”的精妙之处。(2分)10.第⑻段画线句运用了整句,请对此加以分析。(3分)11.对第⑾段中加点词“云水襟怀”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忘却忧伤才能找到真正的乐趣。B.辩证认识人生的灿烂与黑暗。C.让欢乐与忧伤静卧人生记忆中。D.坦然面对人生的欢乐与忧伤。12.分析作者描写西峰夕照的意图。(5分)(三)默写。(6分)【任选6空作答,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13.(1)遥岑远目,献愁供恨,。(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2)驿寄梅花,,砌成此恨无重数。(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4),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5)?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6)大道之行也,。(《论语·里仁》)(7)一语天然万古新,。(元好问《论诗三十首》)(8)鸟归沙有迹,。(贾岛《登江亭远望》)(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6题。(8分)江城子苏轼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①。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②。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注】①娉婷:指美丽的弹筝女。②湘灵,古代传说中的湘水之神。14.从字数上看,本词属于()(1分)A.小令B.中调C.长调D.套数15.对本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水风清,晚霞明”以景的美丽衬托弹筝人的哀怨。B.“一朵芙蕖”既写花又写人,收到了双关的效果。C.“慕娉婷”一句过渡自然,转入对弹筝人的描写。D.“如有意”写白鹭来烘托弹筝人的美丽,极富情趣。16.“人不见,数峰青”两句不仅结构上独具匠心,而且内容上意味深长,请予以赏析。(4分)(五)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7分)杨廷璋传⑴杨廷璋字温玉,真定人。家世素.微贱,有姊寡居京师,周祖微时,欲聘之,姊以告廷璋。廷璋往见周祖,归谓姊日:“此人姿貌异常,不可拒。”姊乃从之。⑵周祖从汉祖镇太原,廷璋屡省.其姊,周祖爱其纯谨。姊卒,留廷璋给事左右。及出讨三叛,入平国难,廷璋数献奇计。即位,追册廷璋姊为淑妃,擢廷璋为右飞龙使,廷璋固辞不拜。世宗自澶渊还京,言廷璋有干材,迁客省使。泾帅史懿称疾不朝,周祖命廷璋往代之。将行,谓之曰:“懿不就命,即图之。”廷璋至,屏.左右,以诏书示懿,谕以祸福,懿即日载路。俄闻周主崩,廷璋呕血不食者数日。⑶世宗立,拜左骁卫大将军,充宣徽北院使。会隰州刺史孙议卒,廷璋遣监军李谦溥领州事。谦溥至,并人来攻其城,议者以为宜速救之。廷璋日:“隰州城壁坚完,并人卒至,未能为攻城具,当出奇以破之。”乃募敢死士百余人,许以重赏,由间道遣人约谦溥为内应。既至,即衔枚夜击,城中鼓噪以出,并人大溃。奏至,世宗诏褒之。⑷宋初,加检校太尉。吏民诣阙,请立碑颂功德。太祖命卢多逊撰文赐之。李筠叛,潜遣亲信使赍蜡书求援邻境,廷璋获之,械送京师,因上攻取之策,即下诏委.以经略。及车驾亲征,诏廷璋率所部入阴地,分贼势。贼平,归镇。(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十四》)【注释】①衔枚,古代行军时口中衔着枚,以防出声。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1)家世素.微贱()(2)廷璋屡省.其姊()(3)屏.左右()(4)委.以经略()18.把文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1)擢廷璋为右飞龙使,廷璋固辞不拜(2)潜遣亲信使赍蜡书求援邻境,廷璋获之,械送京师19.对下列两句中“以”字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①姊以告廷璋②以诏书示懿A.①②中的“以”都是介词B.①中的“以”是连词,②中的“以”是介词C.①②中的“以”都是连词D.①中的“以”是
本文标题:上海高考语文模拟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770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