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蒋宗尧-遵循客观规律提高课堂效率
1遵循客观规律构建长效课堂蒋宗尧2一位小学数学老师在给低年级学生讲进位加法应用题,老师在黑板上板书题目:树上有13只鸟,又飞来9只鸟。问题?列式?结果?……一位数学老师上课,一节课内生气、发火、骂学生十几次。学生可能学好吗?教学成绩绝对倒数第一。3一位音乐老师教歌曲。设计活动花样繁多:一会儿坐小火车,摹仿小火车声;一会儿拉着学生在教室里“东奔西跑”;一会儿让学生学骑马;一会儿又让学生手舞足蹈、敲敲打打。一堂课下来,学生们表面看去很开心,但最后会唱这首歌的学生寥寥无几。4一位语文老师教新课,课文分五段,第一段由老师示范,引导学生朗读分析,生字、重点词语、段落大意等。接下来老师宣布4人小组讨论学习其余各段,满教室各种声音嘈杂无序,每人都在张嘴,但谁也听不清谁在讲什么。教师在一旁任其“自主学习”,最后选小组汇报。小组代表汇报完,老师刚要总结两句,下课铃响了。5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教法一:教师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或矩形或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然后由教师讲述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接着学生运用公式,巩固练习。教法二:教师课前让学生做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分锐角、直角、钝角),课堂上要求学生通过动手试一试,求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画出草图、写出推导过程,教师稍作总结,进入运用公式、巩固练习。6教法三:只给你一个三角形,怎样求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至少写出两种方法)?先独立思考、动手试一试,并画出草图、写出推导过程;然后在小组交流讨论;最后各组在班级展示交流(不得重复),师生共同分析各种解法优劣。教法四:在以上基础上,进一步提问:以上求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用的是什么数学方法你知道吗?体现了一种什么数学思想你知道吗?78一、课堂现状分析:无效课堂:水平低、能力差,误人子弟的课堂;低效课堂:教学活动流于形式,表面化的课堂;有效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较好的课堂;短效课堂:只注重某个教学任务完成的课堂;高效课堂:效率高、效益大、效果好的课堂;长效课堂:重在思想方法的指导和能力培养的课堂,使学生终身难忘、终身受益的课堂。9杜绝无效课堂,远离低效课堂,实现有效课堂,减少短效课堂,追求高效课堂,探索长效课堂。10低效课堂主要表现:1.目标不落实,重点不突出,容量密度不恰当;2.教师满堂灌、一言堂、包办代替,学生依赖;3.“只重灌输不重启发”、“只重知识不重能力”;4.情境创设脱离学生实际,脱离学科内容;5.自主、合作、探究,浮于表面、流于形式;6.教学模式生搬硬套、鹦鹉学舌、邯郸学步;7.重复、机械训练,题海战术,无层次要求;8.教育功能缺失严重,只重教书,忽视育人;9.课件滥用,放电影式,机灌代替人灌。11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校长对学生说:“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生时何必久睡,死后自然长眠”学生对老师说:人之初,性本善,不做作业是好汉;老师打你怎么办?拿把菜刀和他干;干不过,怎么办?下楼去请奥特曼;请不到,怎么办?拿把M4接着干;打不过,怎么办?背上书包快滚蛋!12课堂教学的期待:是否有不靠加班加点、不靠题海战术,既不靠加重学习负担,又能提高教学质量的路子?是否有老师虽然教得少、讲得少、问得少,但是学生却愿意学、学得好、学得快乐,各种能力又强的教学方式、方法?是否有真正的高效课堂?长效课堂?遵循客观规律,提高课堂效率!教学是科学(按程序);教学是技术(可操作);教学是艺术(锤炼基本功)。13二、课堂教学客观规律:(一)学习规律学习规律就是学习过程内部矛盾运动中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是指导学习过程的最基本的原理,是学习过程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是制定学习原则和方法的依据。1.学习的不可替代规律;2.学习的循序发展规律;3.学习的学思结合律;4.学习的非智律(80%)。14(二)教学规律教学规律是客观存在于教学过程中的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本质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稳定性、必然性。1.育人律。在教学过程中,客观存在着对学生政治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和影响。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育人为先。(教会学生做人,有责任感)2.简约律。教学必须以间接知识为主,使间接知识和直接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简捷地获得较完全的知识。(简简单单教语文、数学、…)153.发展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活动,促进每一位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以及情感、态度、意志、个性心理品质等方面都得到发展。(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4.二主律。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去认识和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辩证统一、相互依存的。(五个凡是:看、讲、想、议、做)16(三)学生学习能力的客观发展进程规律:1.完全依靠教师阶段(100%不懂,先教后学)在这一阶段,学生所要学习的每一点知识都要靠教师来教,在学习中每前进一步都要靠教师来引导带领。这一阶段主要是在小学低年级。但“完全依靠教师”也不是绝对的。在一些优秀教师的启发下,有许多一年级的学生也能“举一反三”,找到一些学习的门路。17与这个阶段相适合的教学方式的基本形式是:教一点,学一点、练一点,并且每一个教、学、练的过程都常常反复多次,直到学生基本学会为止,即通常所说的讲授法。如小学开始学习识字、算术都是采用这种方式。“学就是练,练就是学,学练一体,当场见效”。182.基本依靠教师阶段(懂30%,边教边学)在这个阶段里,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一些学习能力,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学生自己可以获得一些新知识。但是,他们自己还不能通过阅读教材从整体上去掌握所要学习的内容,还要通过教师的讲解或进一步地启发引导才能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19这一阶段大体上从小学中年级开始,延续到小学高年级。如果教师善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个阶段就可能短一些,否则,也可能要拖长些,一直拖到中学。与这个阶段相适合的教学方式的基本形式就是通常所说的启发式教学,即通过阅读、问答、演示、练习、讨论、讲解等相结合,逐步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求知。20但这种教学方式决不是普遍适合于教学过程的各个发展阶段的,而只是适用于学生基本依靠教师的学习阶段。不能把这种类型的启发式教学无条件地当作一种好的教学方法,以为它无论在小学、中学,无论哪个教学发展阶段都适用。21如果说,“启发式”的特点和优点就在于教师逐步启发引导学生思维上,而它的局限性和缺陷也正是在于学生思维的每一步都要靠教师来启发和引导。当学生自己还不会一步一步深入思维,还不知道该往哪里去想和怎样想的时候,这是一种好方法。但是当学生自己已经能够阅读教材,展开思维的时候,教师仍然这样一步一步地启发引导,那就不仅没有必要,而且还会限制学生的思维,阻碍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发展,甚至会失去学习的兴趣,这时就必须换用另一种方式。223.相对独立阶段(懂50%,先学后教)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和标志是学生已经基本上能够自己阅读教材,能大体明白所要学习的内容,但是并不一定能够理解得确切、全面、透彻,也不一定能够抓得住要领,并且常常会感到学习上有许多困难,同时,他们还没有掌握一套自学的方法和养成自学的习惯。因此,他们也就还不能独立地进行学习,只能一课一课或一章一节地在教师的帮助下相对独立地进行学习。23这一阶段一般来说,从进入初中就可能开始。因为,在正常情况下,初中学生就具有了自己阅读所学课本的能力。但是,如果教师教学方法好,有些小学高年级学生在有的课程上就可以开始具有相对独立学习的能力。与这个阶段相适合的教学方式是:首先让学生预习,然后根据学生预习中提出的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先学后教”)24采用这种教学方式要抓住几个重要的环节:一是布置预习时一定要对学生提出具体明确要求,最好要有预习提纲或预习思考题;二是一定要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检查,以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材掌握的程度;三是一定要针对学生预习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否则会失去预习的意义;四是在有针对性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继续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凡是他们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就要让他们自己去解决,教师不包办代替。25当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发展到较高水平时,他们就会感到这种从布置预习、检查预习、集中问题到解决问题,每一步都由教师来安排这样实在太烦琐太受限制了。他们不需要教师再这样一课一课、一步一步地安排他们的学习了。教师对他们要求指导和帮助,过去曾经是非常需要并受到欢迎的,现在已经变成多余的东西,变成对他们的束缚和干扰。他们觉得与其这样上课,还不如自己读书。他们想要自己学习了,这时又应该换用另一种教学方式。264.基本独立阶段(懂70%,先学后导)这一阶段,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已经能独立地阅读指定的教材和参考资料,进行应进行的实验或调查等活动,并且自己基本上能掌握所要学习的内容。但是,也还会遇到一些疑难的问题和发生一些缺点错误,需要教师的指点、提醒和纠正。与之相适合的教学方式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与探究,简称自学式与探究式。这一阶段,一般是进入高中开始。但方法得当,也可提前至初中。275.完全独立阶段(100%,边学边研)学生完全独立地进行系统学习的阶段,简称为完全独立阶段(边学边研)。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是:研究性学习。28(四)余文森教授—课堂教学三条铁律:规律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学生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时候(处于相对独立的阶段),就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然后根据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规律二:先教后学——以教导学。当学生不具备独立阅读教材和思考问题的时候(处于依靠教师的阶段),教师要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教学生学会阅读和学会思考上面。规律三:温故而知新——学会了才有兴趣。一切教学都要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29(五)记忆规律(艾宾浩斯实验曲线):30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即“先快后慢”的规律。遗忘速度最快的区段是20分钟、1小时、24小时,分别遗忘42%、56%、66%;2—31天遗忘率稳定在72%—79%之间。显而易见,复习的最佳时间是记材料后的1—24小时,在这个区段内稍加复习即可恢复记忆。过了这个区段复习起来就“事倍功半”。31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久进行一次复习,乙组不予复习,一天后甲组保持98%,乙组保持56%;一周后甲组保持83%,乙组保持33%。艾宾浩斯还在关于记忆的实验中发现:记住12个无意义音节,平均需要重复16.5次;记住36个无意义音节,需重复54次;而记忆六首诗中的480个音节,平均只需要重复8次!3233记忆规律解读:(一)遗忘速度先快后慢;(二)骨架支柱的内容不容易遗忘,细微枝节容易遗忘;(三)有意义能理解的内容不容易遗忘,无意义不理解的内容容易遗忘;(四)对有兴趣、爱好和需要的内容不易遗忘;(五)一次记忆同类的内容过多、过久时容易发生遗忘;(六)中间材料容易遗忘,开头与结尾的内容容易记忆;(七)用脑过度,脑机能下降时,记忆效率低。34(六)教师评语对学习成绩影响实验美国心理学家佩奇(E.B.Page)曾进行过实验。他把每个班学生的成绩分成三组,对三组学生的作业给予不同的评定:第一组只评甲、乙、丙、丁之类的等级无评语;第二组除标明等级外,按照答案特点,给以适当的矫正或写出相应的评语(顺应评语);第三组是先由研究者制订出千篇一律的评语,如:“甲等”,都评以“优异,保持下去”;“乙等”,“良好,继续进行”;“丙等”,“成绩一般,务必努力”;“丁等”,则评以“试试看,提高点吧!”这类评语称为特殊评语。35实验结果表明,三种不同的处理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有明显差异:36(七)奖励与惩罚对学习结果的影响实验心理学家曾把100名四、五年级的学生分成四个等组,进行加法练习,每天15分钟,共进行5天。第一组为受表扬组,每次练习后给予表扬和鼓励;第二组为受训斥组
本文标题:蒋宗尧-遵循客观规律提高课堂效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79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