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急剧动荡的现代世界PPT课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三单元急剧动荡的现代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纪念碑“束棒”在拉丁语中,读做“法西斯”。①法西斯“法西斯”一词源出于意大利语,其意为“束棒”,象征权力的标志。一.法西斯1.意、德、日意法西斯的建立法西斯是资本主义社会陷入危机时,为克服危机而产生的一种反动社会思潮和运动。法西斯主义强调对内用独裁代替民主,对外实行侵略和扩张。意大利法西斯首先在1922年夺得政权。德国纳粹法西斯利用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于1933年1日上台执政。日本军部法西斯则不断扩大对华侵略战争中建立起法西斯专政。②墨索里尼墨索里尼③日本法西斯化日本的法西斯化是在近代天皇的框架下,由军部逐步实现的,1936年日本军部确立了对内阁的支配地位,1937年随着日本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国家体制明显地向法西斯专政转化,1940年日本的法西斯体制全面确立。图为东条英机在东京战犯军事法庭④希特勒与纳粹党图为希特勒《我的奋斗》一书中的插图照片德国法西斯政党—纳粹党具有特别强烈的种族主义色彩和侵略性。希特勒是纳粹党的党魁,他竭力宣传德意志民族的优越性,利用德国民众要求改变《凡尔赛和约》对德国束缚的心理,鼓动推翻民主政府,建立崇尚扩张的法西斯专政。1933年1月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从此开始在德国实施法西斯恐怖统治。在国内,希特勒实行纳粹党一党独裁,取消公民的基本权利,推行文化专制主义,迫害被纳粹称为“劣等种族”的犹太人。1933年2月,“国会纵火案”《我的奋斗》希特勒希特勒入狱期间,由自己口述、他人笔录,完成了《我的奋斗》一书,这是一本极力宣扬种族主义理论和建立大帝国梦想的著述,希特勒上台后,这本书的发行量达到600多万册,或者出售,或者发送,盒面上雕刻的“ss”标记闪闪发光,这是希特勒的私人卫队—党卫队的徽标。在对外政策方面,希特勒毁弃《凡尔赛和约》,积极扩军备战,同时又在1936—1937年与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和日本法西斯政权缔结《反共产国际协定》,形成了“柏林—罗马—东京”法西斯轴心。2.法西斯轴心形成轴心国形成的前提是法西斯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共同要求。1936年10月,德、意在柏林签订《德意议定书》;1936年11月,德、日在柏林签订《德日反共产国际议定书》;意大利加入,形成了柏林—罗马—东京轴心。1933年2月,“国会纵火案”1933年希特勒上台利用国会纵火事件,镇压共产党并解散其他政党,废除三权分立的民主制度,实行纳粹党一党专政。1934年,希特勒担任国家“元首”,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成为名副其实的大独裁者。在对内加强法西斯专政的同时,希特勒撕毁《凡尔赛和约》,宣布德国扩军50万和重建德国空军,1936年派兵占领莱茵非军事区,1938年吞并奥地利,紧接着又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二.《慕尼黑协定》1.绥靖政策1938年,纳粹德国为了称霸世界,吞并了奥地利慕尼黑会议(1)时间:1938年(2)参加者: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3)内容: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经过慕尼黑会议及其协定,捷克斯洛的利益被英法出卖了。捷克斯洛伐克被出卖,实际上是英法为了自私目的,“阴谋”策划的结果。它是绥靖政策的集中体现,标志着绥靖政策达到顶峰。此后,凡是这种为了自私目的,出卖它国的行为,都被称为“慕尼黑阴谋”。绥靖政策的含义20世纪30年代,英法美等国竭力保住既得利益,非常害怕战争。面对法西斯侵略,它们处处退让,企图牺牲弱小国家利益,满足法西斯国家侵略欲望,求得自身一时太平,并尽可能把法西斯祸水引向苏联。这种姑息养奸的做法,统称为“绥靖政策”。张伯伦在伦敦机场吹捧慕尼黑协定慕尼黑协定签订后,张伯伦如痴如醉地沉浸在“和平”的幻觉之中。他从慕尼黑回到伦敦,一下飞机便宣称:“从今以后,整整一代人的和平有了保障。”这幅图画表现的正是张伯伦在伦敦机场吹嘘慕尼黑协定的情景。2.德国吞并苏台德区和捷克斯洛伐克德国吞并了奥地利后,就开始着手实行侵占捷克斯洛伐克的计划。捷克斯洛伐克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它地处欧洲大陆的中心,德国若占领捷克斯洛伐克,既可作向东进攻苏联的桥头堡,又可解除向西进攻法国的后顾之忧,同时可支配其发达的工业和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因此希特勒想方设法吞并它。1.军事上,他是欧洲的腹地,具有战略意义。2.政治上,它与法国和苏联结盟,明显对德国不利。3.苏台德区的民族矛盾成为希特勒侵略的借口。德国为什要侵占捷克斯洛伐克?请同学们思考《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有何消极影响?1.暴露了英、法的软弱,助长了希特勒的侵略气焰。2.希特勒占领捷克后,增强了军事和经济力量,在战略上处于更有利的地位,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慕尼黑阴谋使德国占领了苏台德地区,西方国家绥靖政策在战前达到顶峰1939年3月德国吞并捷克。并开始威胁波兰和罗马尼亚等东欧国家。希特勒于是在1939年4月下令制订进攻波兰的军事计划。《白色方案》“白色方案”计划以优势兵力,用突袭手段,占领波兰西部和南部工业区,随后挺进腹地,力求半月内结束战争。(德)53个师,160万人(德)2800辆(德)6000门(德)2000架(波兰)39个步兵师11个骑兵旅(波兰)870辆(波兰)4300门(波兰)407架三、大战爆发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军队突然入侵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德国入侵波兰“闪击战”德国进攻波兰使用闪电战术,运用机械化部队,集中优势兵力,分五路高速度地实施钳型突击,迅速地分割包围波军,不到一个月就攻陷华沙。德军如此迅速地取得军事上的成功,以至人们将其战术称为“闪电战”。观察图片,思考:希特勒为什么要到华沙去捡阅军队?从插图中你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一是德军装备精良,运用机械化部队武装,整肃有序,服从指挥四是希特勒的侵略愿望远远没有得到满足,战争将进一步深入和扩大。二是德军运用闪电战术,速战速决,取得胜利三是波兰灭亡是英,法绥靖政策的恶果;希特勒宣布入侵波兰综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多种因素,请同学们说说二战爆发的原因。1.二战的爆发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矛盾发展的结果。《凡尔赛和约》对德国惩罚性的规定,使战后德国民族主义、复仇主义情绪蔓延,成为法西斯势力兴起的土壤;意大利和日本不满既得利益,伺机重新瓜分世界;美、日之间的矛盾不断发展;同时并存的还有两种不同制度之间的矛盾。2.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对二战起了催化剂的作用。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形成了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3.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垄断资本对于利润的追求导致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随着各国实力对比的变化,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日益激烈。成为俘虏的波兰守军4.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局部战争逐步演变而成的。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日益激烈。5.二战前英、法等国推行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加速了二战的爆发6.对法西斯主义扩张和侵略的残暴认识不足,导致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未能及时联合起来,制止战争。西线——“奇怪战争”1940年5月打败荷兰1940年5月打败比利时1940年5月打败卢森堡1940年4月攻占挪威1940年4月攻占丹麦德军攻占北欧和西欧的国家敦刻尔克大撤退2.敦刻尔克大撤退德军动用36个师在西线发起进攻,迅速打败荷、比、卢。同时包围了英法联军主力,英、法军队奋勇突围,通过敦刻尔克港口向英国撤出了34万人保存了有生力量。敦刻尔克大撤退二战初期英、法军队从法国向英国的一次大撤退。1940年5月,德国占领荷兰和比利时,侵入法国,击败英、法军队。英国远征军和部分法、比、荷军溃退至法国北部敦刻尔克地区,面临被歼灭的危险。5月26日至6月4日陆续向英国撤退,由860余艘舰船运载33万余人通过多佛尔海峡抵达英国。法国投降此时德军迅速挺进巴黎,这时意大利向英、法宣战,从法意边界向法国进攻。1940年6月22日法国投降。法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德军占领法国法国败降的原因1.法国败降是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直接后果。2.面对法西斯主义的侵略气焰,姑息、纵容只会助长其侵略,最终将导致自己的失败。德国战机法国败降之后,纳粹德国开始对英国实施空战,试图在摧毁英国皇家空军之后,跨过英吉利海峡进攻英国。但是在英国皇家空军的英勇抗击下,英国终于在1941年取得了不列颠空战的胜利。一片废墟的德国城市街头英国取得不列颠空战胜利的原因。1.英国军民同仇敌忾,英勇奋战,保卫国家。2.英国空军在本土作战,熟悉环境,以逸待劳,便于补给。3.英国飞机被击落时飞行员跳伞可获救。4.英国已经发明了雷达探测,便于侦探敌机行踪。希特勒在对英空战失败后,决定放弃对英国登陆作战计划,开始着手计划在东线对苏联实施闪电战,希特勒把进攻苏联的计划称为“巴巴罗萨计划”。该计划设想以突然密集使用大量飞机、坦克的闪电般打击方式迅速打跨苏军,以达到摧毁苏联的政治目的。“巴巴罗萨计划”用闪电战在六个星期到两个内击溃苏联。(德)190个师,550万人(德)3700辆(德)47200门(德)4980架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列宁格勒黑海苏联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尼亚芬兰3、德国进攻苏联(1941年6月22日)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列宁格勒黑海苏一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尼亚芬兰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列宁格勒黑海苏一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尼亚芬兰4.莫斯科保卫战在莫斯科红场上举行的十月革命节阅兵式莫斯科保卫战胜利的意义。1.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是苏联人民团结一心,顽强抵抗的结果。2.面对法西斯主义的扩张和侵略只有坚决抵抗、给予严厉打击才能有效遏制其扩张势头和侵略气焰。3.胜利宣告了德国闪电战术的失败,法西斯德国的侵略势头遭到打出。4.东西两线的作战的局面使德国处于不利地位。《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原因:希特勒加紧侵略欧洲时,鉴于苏联的强大,不敢冒东、西两线作战之险,欲寻求和苏联妥协,提议签订苏德友好条约。为了自已国家的安全,苏联方面重新调整了外交政策,开始缓和同德国的关系,同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样,德国在发动大战前争取了苏联的中立,避免了两线作战之忧,赢得了备战的时间,但是,客观上也推动了希特勒发动更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有人认为希特勒实施巴巴罗萨计划是一个错误,因为如果他不主动进攻苏联,就可以持久地在欧洲大陆称霸,而正是发动侵略苏联的战争才使得纳粹德国走向失败。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各抒已见不正确,表面看,是巴巴罗萨计刬使德军失利,处于东、西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然而,侵略是法西斯的本性,德军必将会进攻苏联。法西斯残暴的本性导致它不可能在欧洲大陆持久称霸,随着人们对法西斯本质的认识越来越清晰,世界人民必将联合起来,战胜法西斯,使法西斯德国走向失败。史海拾贝从比利时布鲁塞尔出发驱车两个半小时,即可到达法国东部城市蒂水维尔。在这一地区,隐蔽在洛林高原丛林中的钢筋混凝土防御工事星罗棋布,这些就是位于德法边界的马其诺防线。马其诺防线自1929年起开始建造,1940年希特勒突袭波兰时已基本建成。法国建造马其诺防线是为了抵御德国的入侵。马其诺防线的主体部分长走数百千米,大部分工事是地下工程,由钢筋混凝土构筑而成。马其诺防线建成之初称为超现代的防御工程,每个工事均是一个互相连通,互为支援的堡垒群,其规模之大,装备之精良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马其诺防线的最大工事阿康贝工事由19个堡垒组成,占地160公顷,纵深达10千米,战时有1000余名军人在此服教。虽然耗费了巨资,但固若金汤的马其诺防线最终却没能阻挡住西进巴黎的德军。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法军认为只要坚守住马其诺防线就可以抵当住德国对法国的进攻。但是,1940年5月,德军绕过马其诺防线从比利时插入法国腹地,法军大部在仅仅六个星期内即被消灭。有评论说,法国未亡于马其诺防线,但确亡于马其诺心态。法国人错误地认为坚固的工事可以抵御德军于国门之外,但结果是事与愿违。在这方面,法国的教训是很深刻的。马其诺防线
本文标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急剧动荡的现代世界PPT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896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