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浅谈五四文学革命兴起的社会背景
浅谈五四文学革命兴起的社会背景2013级汉语言文学师范三班102012013187陈洋摘要: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制度发生了剧变,由梁启超提倡的“新民”说大行其道。新的“人”的观念是对中国社会现代化与人的观念的现代化的呼唤。“新民”说剥落了封建君主、宗法家族的囚束,属于国家,属于社会,称为“国民”。因此近代新文学创作与文学观尤其注重文学的社会性、政治功利性。因而在这个时期,迎来了立足于社会改良的文学创作和文学革命热潮。关键词:五四文学热潮革命创作思想观念五四文学倡扬个人的旗帜,于是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胡适的“易卜生个性主义”,周作人的“人的文学”等。五四对“人”的个性主义的发现,被学者称为“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五四时期大量涌现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报刊杂志,以《新青年》为例,当时社会人民带来了思想上的冲击,带来了西方思想文化,改变了当时大部分青年群众的思想观念,于是一波一波的文学革命,文化运动在当时风雨飘摇的中国掀起了浪潮。西方思想在晚清尤其甲午战争之后大量传入中国并影响年轻一族,而在民国初年这种影响随着《新青年》等刊物的发展以及白话文运动的推展,自由、反抗传统权威等思想,影响了学生以及一般市民。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人权、自由等大旗,从思想、政治、文化领域激发和影响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青年的爱国救国热情,从根本上为五四运动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和智力来源。本篇小论文主要以历史背景探讨。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点切入。一、政治背景政治背景方面:五四文学革命是指从1917年初至1919年五四运动后一段时期里发生的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变革。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政治上政党林立,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最多时竟达300多个,堪称“政党林立时代”。各政党相互竞争的局面,成了表面上作为民国国会的象征,正当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时代”的时期,全国处于一片大好的形式下。袁世凯的叛变革命,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在各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各军阀连年混战,争权夺利,给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与此同时,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掀起新文化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已经迅速壮大到二百多万人,他们必然要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人民指出了解放斗争的正确方向;新文化运动的不断发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1914年8月23日,日本对德国宣战,经70多天激战,于11月7日全部占领德国租借地胶州湾。1915年1月,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北洋政府在5月9日,接纳了其中大多数的要求,这原本日方要求保密的协定,为新闻界所得知,并发布,激起了民族主义的情绪,使中国知识分子及民众对于日本以及“卖国”的政府强烈的不满,被认为这是国耻,同时也引发了不少反日的活动,这种情绪在五四运动中进一步发展而发挥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1月,英、法、美、日、意等帝国主义国家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和平会议”。中国政府代表要求归还大战期间被日本抢去的德国在山东侵占的各种权利遭到无理拒绝。“巴黎和会”在对德和约上规定把原来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利转给日本,这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怒,“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了。当时中国的北洋政府未能捍卫国家利益,在列强面前显得软弱,使国人异常不满,从而上街游行表达不满。当时最著名的口号之一是“外抗强权,内除国贼”。对抗日本侵权,惩除媚日官员。1919年的5月4日,一场发生于中国北京、以青年学生为主的学生运动,以及包括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广泛参与的一次示威游行、请愿、罢课、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形式的爱国运动。这就是历史上记载的五四革命。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在这次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起了主力军的作用;青年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由于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是当时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二、经济背景经济背景方面:战前中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社会,战后,西方帝国主义商人在不等条约的保护伞下,在五口通商城市及其附近地区倾销洋布洋纱,收购生丝茶叶,使那里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放弃积织布,转为生产丝茶,致使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减少了对我国的压迫,大量的资本输出都在战场。也就在此时,我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萌芽,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短暂的春天,尤其以纺织业和面粉业最为突出。无产阶级,中产阶级,资产阶级等社会各阶层的力量都得到了一定幅度的提升。这为当时的中国近代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经济基础。在五四运动中,城市中的工商阶层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也更为重要,他们成为声援爱国学生的主要力量。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一系列的工人罢工来支援青年学生的游行请愿罢课等,不得不将事情程度加以上升。三、文化背景文化背景方面: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一批深受西方近代思潮影响的、有志于社会改革的知识分子,起而奔走呼号,发起和倡导了新文化运动。这一时期涌现了大批有志青年和文学大家,如鲁迅,胡适,李大钊等。西方思想在晚清尤其甲午战争之后大量传入中国并影响年轻一族,而在民国初年这种影响随着《新青年》等刊物的发展以及白话文运动的推展,自由、反抗传统权威等思想,影响了学生以及一般市民。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人权、自由等大旗,从思想、政治、文化领域激发和影响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青年的爱国救国热情,从根本上为五四运动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和智力来源。社团组织在民国的发展,包括少年中国学会、工学会、新民学会、新潮社、平民教育讲演团、工读互助团等等,为五四运动在全国的开展奠定了组织基础。中国的教育制度在清末的新政中,学习西方及日本学制而改革。到了民初,高等教育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北京大学,在校长蔡元培的领导下,引进了开放的学风,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方针,李大钊、陈独秀、章士钊、胡适、辜鸿铭(英国文学)、刘师培、鲁迅(周树人,教中国小说史)、钱玄同(教音韵学)、吴梅(教戏曲史)、刘半农(教新文学)等被聘请于北大任教,同时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开放进步的思想和精神,这种思想和精神成为五四运动的重要动力。新文化运动的兴趣和发展,促进了中国知识分子、工人阶级的思想解放,虽然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是并没有对封建文化进行彻底的清算。封建势力的沉渣泛起,在思想文化领域里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先进的知识分子意识到“皇帝虽退位,而几千年来遗留在中国人脑中的皇帝尚未退位”,有必要批判封建旧文化,它对于以孔教为代表的封建、旧礼德、旧道德,展开了强烈的批判,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先进知识分子提出孔子是“历代帝王专制护符”揭露袁世凯将孔教栽入宪法,是“专制复法之宪声”。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传播了先进文化知识,先进的思想,我国近现代的大批革命家,思想家作为作者、编辑,其中有鲁迅、胡廷、陈独秀。他们提介民主与科学,所谓民主,就是提供法国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反对君主专制和军阀独裁,对对旧礼教和旧道德。所谓提倡科学,就是提倡自然科学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反对封建迷信,蒙味主义,反对旧八股,旧教条,他们大力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并涌现出大批及有现代气息的解放思想作品。如:胡适《文学的改良争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等等。结语五四运动的爆发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各种社会背景推动的必然结果。中国工人阶级在爱国主义的泌陶下以独特的方法登上了政治舞台,转变了思想,成为革命的中流支柱和反帝国反封建的主力军。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指导下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给中国革命指引了方向,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使中国革命斗争不断地走向胜利,创造了一个奇迹,建立了一个新中国。参考资料:1.《中国现当代文学》2.《中国近代大事年表》3.《论五四运动爆发的必然性》——周尔迪《华章》2011(10)
本文标题:浅谈五四文学革命兴起的社会背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906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