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必修之文化-西学东渐
21课西学东渐22课新文化运动23课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24课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25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2、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西学东渐”简析】•西学:泛指当时西方的科技、文化、思想;•东渐:指向东方逐渐传入、渗透。•西学东渐:指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一般特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在这段时期中,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它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过重大影响。•两个阶段:①鸦片战争之前的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②鸦片战争期间直到五四运动前后。时间明末清初鸦片战争后背景不同双方地位不同传播媒体不同传播内容不同作用不同西方资本主义初期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平等近代中国是被动传教士是惟一媒介传播渠道和媒介多样化教义、科技内容更广泛,层次更丰富对中国影响甚微客观上促进中国的近代化明清时期及鸦片战争后的两次“西学东渐”比较世界中国19C40----60S19C70----90S20世纪初世界中国19C40----60S英法美等国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9C70----90S20世纪初世界中国19C40----60S英法美等国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9C70----90S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加深;义和团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变法运动。世界中国19C40----60S英法美等国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9C70----90S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巴黎和会。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加深;义和团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变法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在鸦片战争之后,力主学习西方的社会政治派别及其代表人物:1.近代放眼世界的先行者(抵抗派)代表:林、魏2.洋务派(对抗顽固派)—洋务运动(19C60--90S)代表:曾、李、张3.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王、郑4.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变法运动(19末)代表:康、梁、谭、严5.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1911)代表:孙中山6、激进民主主义者(激进派)--新文化运动(1915-1923)代表:陈、李、鲁、胡一、开眼看世界(19世纪40、50年代)3.对新思想的评价(特点和影响)1.开眼看世界的背景:2.开眼看世界的倡导者――林则徐、魏源【原因总结】3.先进的中国人积极探寻抵御外侮、强国富民之路。1.外国资本主义迅速崛起,加紧对中国侵略;2.腐朽的清王朝被迫向世界开放,加强了同世界的联系;“开眼看世界”的背景比较项目人物林则徐魏源活动代表书籍主要观点影响主持禁烟,设译馆、翻译或编译外国书报编写书籍《各国律例》《四洲志》《海国图志》了解、研究世界情况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公开号召“开眼看世界”,使介绍与研究世界知识在知识界蔚然成风,林则徐、魏源情况表•清廷兵部左侍郎王茂荫进呈咸丰皇帝一书:“其书版在京,如蒙皇上许有可采,请饬重为刊印,使亲王大臣家置一编,并令宗室八旗以是教,以是学,以知夷难御而非竟无法可御。”此书很快进入清朝最高决策层的视野,所提出的主张在洋务运动中付诸实践。该书最有可能是•A.《四洲志》B.《海国图志》C.《天演论》D.《资政新编》•(11全国)徐继畲在《瀛环志略》中对华盛顿有如下评述:“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这表明作者•A.鼓吹共和制,反对君主制B.对君主制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C.已成为洋务运动的先驱D.主张仿效美国发展资本主义3、对新思想的评价(特点和影响)(1)新思想的最主要功绩在于开阔了人们的眼界。(2)使人们开始关注世界形势,探索救国之路。(3)形成了社会思潮;成为中国近代思想的主流积极局限性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虽然提出学习西方,但又不敢触及封建制度,其活动的特点是维持封建统治,因而不可能使中国真正强盛起来。(1)介绍的知识以军事为主,也有介绍政治和经济,但不深入。(2)思想一方面带有鲜明时代变化的印记,另一方面,又保留着浓厚的封建纲常色彩。特点1、称林则徐是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主要是因为他A、认识到清政府的统治危机B、主张学习西方,研究西方文化C、认识到列强侵略中国的必然性D、认识到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要性2、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开眼看世界”的实质是A、了解西方B、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C、“自强”“求富”,发展资本主义D、启迪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二、中体西用(19世纪60—90年代)1、背景、含义、目的(1)背景:(2)含义、实质2、“体”“用”之争:“中体西用”的背景:(1)清朝政局内忧外患(外国经济侵略加剧,国内有太平天国运动)(2)19世纪60――90年代,西学在较为广泛的层面传进来(西学东渐),对中国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文化产生了猛烈冲击。“中体西用”的含义及实质(2)“西学”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西学为用”即是用西方先进的技术来维护中国固有的制度.(1)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中学为体”,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立国的根本;实质:在不触动清王朝君主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巩固清王朝统治目的体:主体、本质;用:由主体派生,为主体服务的表现形式。请思考:①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主张各是怎样的?有没有共同之处?②如何正确认识这场争论?③争论结果如何?思考:洋务派与顽固派主张的异同。①同:根本上都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②异:洋务派主张通过学习西方实用科技,实现国家富强;顽固派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持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反对任何变革。如何正确认识这场争论?(洋务派与顽固派之争)(2)但毕竟冲击了传统“夷夏之辨”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1)体用之争,大体上局限于要不要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的层面思考:洋务派与抵抗派的异同。1.同:都是封建地主阶级内部的政治派别;都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都有抵抗外来侵略的目的;根本目的都是要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2.异:抵抗派学习西方主要是要抵御外来侵略,洋务派则主要是镇压国内人民起义;抵抗派的思想在当时起了开风气的作用,实践很少,洋务派则掀起了一场持续30年的洋务运动。②主张发展工商业,与外国人进行商战。早期维新思想的主张①主张变革政治制度,设立议会制度;局限性: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没有付诸实践。•(13天津)“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上述言论应当是•A.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B.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C.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评D.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三、维新思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1.维新思潮(1)早期维新派思想(19世纪80年代起)(2)维新思潮形成原因:(3)代表人物及主张:2.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3.维新变法1.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2.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3.西学知识的广泛传播和维新思想的发展。4.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社会历史背景是什么?维新思潮形成的原因?维新代表人物主要活动及主张代表论著影响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维新派代表人物及活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办学堂研究维新理论,借中学外衣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宣传民主思想和君主立宪抨击纲常礼教,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倡导男女平等翻译西方书籍,人民享有自由权利、“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变法通议》《仁学》《天演论》代表人物主要活动及主张代表论著影响为维新变法思想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的理论依据维新派的宣传家批判纲常礼教最为激烈系统介绍西方近代文化的第一人•(09广东)梁启超说:“我国蚩蚩四亿之众,数千年受制于民贼政体之下,如盲鱼生长黑壑,不知天地间有□□二字。”省略的两字最可能是()•A.君主B.民权•C.西学D.科学•(09天津)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开国之思想界”。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11上海)严复译著的《天演论》被誉为“中国西学第一”。以今日之见•A.该书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并不科学,但警醒国人的作用巨大•B.该书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中国思想界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C.该书的理论是中国近代革命派的重要思想武器•D.该书是中国近代第一本介绍西学的著作康有为为什么要请出2000多年前的孔子,以孔子之口说出维新变法的要求呢?1、策略的考虑:借孔子权威来论证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减少阻力。2、思想根源:康有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自幼受过严格的封建教育,奉孔子为圣贤。因此康有为不敢也不可能与封建思想彻底绝裂。3、阶级局限性: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09浙江)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的是•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B.李贽笔下的孔子•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10江苏)近代史上,顽固派“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的指责主要针对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A.魏源B.李鸿章•C.康有为D.孙中山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内容论战的问题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两派论战的主要内容顽固派维新派祖宗之法不可变,宁可亡国不可变法变者天下之公理反对兴民权,设议院,反对君主立宪实行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政体坚持科举取士,反对西学变法之本,在育人;人才之兴,在开学;学校之立,在变科举促进维新思想传播,形成思想解放,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内容:P85性质:这是资本主义维新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一次论战。影响:•(09广东)近代某思想家说:“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大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这位思想家主张•A.民主共和B.改良维新•C.暴力革命D.君主专制•(11安徽)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08海南题)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从“中体西用”的角度论述了科举制度改革的必要性。这表明他()•A.在戊戌变法初期思想趋于保守•B.认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C.在教育改革方面与洋务派观点一致•D.所说的“体”和“用”与洋务派不同•(08广东)某思想家在1925年提到世人对他的评价:“自戊戌以来,旧则攻吾太新;新则攻吾太旧……”该思想家是()•A.康有为B.梁启超C.严复D.胡适•(12海南)某学者曾提及:一群志趣相投者“生育于此种‘学问饥荒’之环境中,冥思顶枯索,欲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由于固有之旧思想根深蒂固,所汲取的西学极为有限,其学说难免支离破碎,文中所说“新学派”的代表人物是•A.林则徐、魏源B.康有
本文标题:高考历史复习专题-必修之文化-西学东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920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