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背景材料(一)《诗经》的编定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创作产生的地域范围广作家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阶层的人士夏—商———周—秦—汉—隋—唐……西周——————东周春秋——战国初期——末期西周初年——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6世纪)《诗经》地图返回齐山东卫郑陈桧1、献诗2、采诗3、删诗(二)《诗经》“六义”风:即指当时诸侯国所辖各地域的乐曲,有15国风,160篇。雅:“王畿”之乐,分为大雅、小雅,105篇。颂: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40篇。赋:铺陈直叙比:以彼物比此物。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三)《诗经》的句式和章法句式:以四言为主,二二节拍章法:重章叠句二、文本内涵解析(一)关于主题中心意象——伊人朱熹《诗集传》:“伊人,犹彼人也。”一是“刺襄公”说。《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也就是说,用伊人来隐喻周王朝礼制。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顺从周礼,那治国有希望。”二是“求贤”或“招隐”说。“伊人”即“贤才”或“隐士”。“贤人隐居水滨,慕而思见之。”姚际恒《诗经通论》“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方玉润《诗经原始》三是“爱情”说。如有人说:“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诗人陷入烦恼。说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隐喻。”有翻译家就将这首诗翻译成“alovesong”,伊人是“thelover”。总结:多义,怀人诗“我们很难确定它究竟是招隐还是怀春,只觉得它百读不厌。”———闻一多(二)文本细读时间的延伸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同时也暗示、象征了诗人的孤寂彷徨、幽思百结的心绪,从而将情与景很好地结合起来了。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一天从早到晚的变化,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空间的转移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所谓伊人,在水之涘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努力追寻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可望不可即“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这是述写逆流追寻时的困境:艰难险阻无穷,征途漫漫无尽,终不可达也。“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是描画顺流追寻时的幻象:行程处处顺畅,伊人时时宛在,然而终不可近也。这里的“宛”字可谓是点晴之笔,它摹写了诗人在徘徊寻觅中产生的迷离的眼神和恍惚的幻觉,活现了诗人对伊人的痴迷的心态和执著的追求。(三)艺术特色分析1、悦耳悠扬的音乐美语言形式上,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具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从听觉上强化了音乐旋律感;2、意境朦胧的画面美伊人——朦胧、虚幻、求之而不得蒹葭——萧疏清冷、彷徨凄切河水——苍茫浩渺、飘忽不定伊人之所在——虚无缥缈,可望不可即3、赋兴运用的韵味美每章开头赋中见兴,以景托情,增加了诗的韵味。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在水一方琼瑶作词邓丽君演唱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的中央。我愿逆流而上,与她轻言细语。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无已。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足迹。却见仿佛依稀,她在水中伫立。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本文标题:《蒹葭》PPT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968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