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PPT课件9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被尊称为“亚圣”。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提出民贵君轻的政治主张。读准下列加点词的字音。畎()亩傅说()胶鬲()孙叔敖()百里奚()行拂()曾()益拂()士.......quǎnyuègéáoxīfúzēngbì.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起,被任用田间被举用,被起用狱官市场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卖鱼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以……”这,这样的。使……劳累。使……饥饿。使……苦恼。使……穷困缺乏使……受到阻挠用这些来……使……惊动,使……坚忍。同“增”,增加。所以上天将要把重任降临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的身体穷困缺乏,使他做事受到阻挠干扰,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没有的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bì常常过失。这里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这样以后同“横”,阻塞,不顺畅奋起,指有所作为。被人了解在里面,指国内。同“弼”,辅佐。指国外。使……生存发展。使……萎靡死亡。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忧虑)表现在脸色上,吐发在言语中,才能够被别人了解。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相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常常会被消灭。这样之后,就知道忧愁祸患足以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足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困于心衡于虑。拂通“弼”辅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衡通“横”梗塞,不顺•苦:使……痛苦劳:使……劳累•饿:使……饥饿空乏:使……资财贫乏•动:使……惊动忍:使……坚韧识记:词类活用:(2)名词作动词过:犯错误小组讨论,回答问题六个人共同的特点1、出身都卑微种田、筑墙的、贩卖鱼盐的、犯人、隐居者、奴隶2、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成就了不平凡事业。排比、举例推理个别举例归纳一般历程结论逆境造就人才忧患造就人才安乐国家灭亡对比论证个人国家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心论点这样以后,人们就知道忧愁祸患能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能使人萎靡死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论证方法:•(举例论证)第1段:列举古代六位圣君贤臣出身卑微的事例•(对比论证)第3段:从一个人的发展、一个国家的兴亡这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总结(中心)•本文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终于担当大任的贤人事例,说明忧患可以激励人们有所作为。接着从一个人的发展、一个国家的兴亡这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的磨炼。请根据查找的相关资料,补充一些例子,说说你的看法。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曹雪芹举家食粥而写出了不朽的《红楼梦》。
本文标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PPT课件9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5017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