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愚公移山》PPT课件
21﹡愚公移山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说出寓言的意义。2.结合过去学过的寓言理解其特点,把握寓言的寓意。3.联系今天的生活,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受到教育,古为今用,丰富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重要典籍。今本《列子》八卷,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全书共载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题材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文章寓意明显,反映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重点词语北山愚公者,年且①九十,面山而居。惩②山北之塞③,出入之迂④也,聚室⑤而谋⑥曰:“吾与汝毕⑦力平险,指⑧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⑨相许⑩。①且:将要,快要。②惩:苦于。③塞:阻塞。④迂:曲折,绕远。⑤室:家人。⑥谋:谋划,商量。⑦毕:竭尽,用尽。⑧指:直。⑨杂然:纷纷的样子。⑩许:赞同。译文:北山下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九十岁了,住在大山的对面。由于北边的大山挡路,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他感到很苦恼,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一切力量把这两座大山挖平,(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译文: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难挖平,能把太行、王屋山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往哪搁?”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①曾:竟,却。②如……何:把……怎么样。③焉:哪里。④箕畚:用箕畚装土石。⑤遗男:孤儿。⑥始龀:换牙。⑦反:通“返”,返回。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①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②?且焉③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④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⑤,始龀⑥,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⑦焉。重点词语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②,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③,固不可彻④,曾不若孀妻弱子。①惠:通“慧”,聪明。②毛:草。③固:固执,顽固。④彻:通,这里指思想的变化。译文:河曲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在世上这最后几年,剩下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也动不了,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寡妇孤儿都比不上。重点词语译文: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说。虽①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②也。而山不加增③,何苦④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①虽:即使。②穷匮:穷尽。③加增:增加高度。④苦:愁,担心。重点词语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①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②二山,一厝③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④焉。译文: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此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①已:停止。②负:背负。③厝:放置。④陇断:高大的山。重点词语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示例:(1)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2)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4)大小、多少是相对的。⒈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⒉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⒊从课文看得出来,“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用意何在?4.本文写太行、王屋的高大,愚公的年迈,移山人力的缺乏,运土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有何作用?5.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1.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2.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事无成。智叟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智叟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实是“愚”。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毕生平险、挖山不止,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愚公目光长远,且认为子孙无穷而山不加增,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智者实愚,愚者实智。显而易见,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形象。3.从课文看得出来,“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用意何在?4.本文写太行、王屋的高大,愚公的年迈,移山人力的缺乏,运土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有何作用?衬托愚公移山的决心、信心、恒心。5.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不同。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愚公是该搬家还是该移山?示例:愚公移山的目的是造福千千万万人的子孙后代,他明知山高路远,人老将少,工具简陋,困难重重,仍去移山,看是愚不可及,但他懂得人的力量是“无穷匮”的,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谓站得高,看得远,实则不愚。而搬家或绕道似乎是明智之举,实则是就事论事,从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自然不可改变,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可智叟在愚公的驳斥下哑口无言,可知他是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的人。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那溃堤面前人往高处走便是了,大可不必“严防死守”.如果遇事怕难退却,何来“三峡工程”?“高峡出平湖”也永远只能是诗人笔下的蓝图,更不要说如今的“南水北调”了。其实,今天我们可以不移山也不搬家---打隧道。而我们今天学习的是这种精神接力。苦干加巧干才是成功嘛!愚公移山愚公————眼光长远————不愚对智叟————鼠目寸光————不智比妻子————献疑遗男————跳往助之烘托神————惧帝————感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本文标题:《愚公移山》PPT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5057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