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医食疗医药之父希波克拉底:药物治疗,不如食物治疗,食物是人类治病的最好药品。“药食同源”是中华原创医学之中对人类最有价值的贡献之一。五谷杂粮,有益于人类而无害于身体,因而性“中”。这是中华原创医学选择食品最主要的标准。这个标准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以实验动物“检验”的客观基础上。在这个标准里,食品和药品并没有截然分开的界线。食品中略略离开“中”时就会偏凉(例如绿豆)或偏温(例如豆豉)。如果偏离“中”较远时,就是“寒”与“热”。如果更远离“中”的就是“药”了,这就是凉药或者热药的来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是中医的治疗原则,得了热病应该用凉药,如果热得不那么厉害,就不一定要药了,用性偏凉食品(例如前述的绿豆)调节就可以了;反之亦然。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食疗”了。如果是极寒或者极热者,就叫做“毒”了。比如同是豆类的“巴豆”,普通人只要误食一粒就会一泻如水,因为它性极热,常用以治疗极寒的病人。所以《黄帝内经》说治病是“聚毒药以攻之”,而不是说“聚药以攻之”。因此,无论食品、药物甚至毒药都是同源的,因为目的是相同的:就是将偏离的正常状态恢复到常态。西方医学则不然。凡药就不能是食品,食品则不准说疗效,至于“毒”就更加另类了。需要再次强调的是,中医是“以人为本”的标准,而不是以实验动物为“本”的标准。如果以通常西医动物模型去检测“巴豆”的毒性,结果相反,实验鼠吃下“巴豆”不仅不泻肚,而且会越来越发福,所以“以鼠为本”的所谓“客观”的标准,并非万全。中医食疗与大众保健主要内容一、认识中医食疗二、四季食疗与进补三、中医常见病症的食疗认识中医食疗认识中医食疗中医食疗的概念中医食疗的指导思想食物的性能食物的治疗作用饮食治疗原则饮食宜、忌中医食疗的概念何谓中医食疗中医食疗实际应称为中医药膳食疗。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底蕴,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为指导,以传统科学的研究成果(包括中医药学及其他相关学科)为核心,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养生保健和防病治病的思想何为药膳与食疗药膳:以药配膳,以食为形。药,中药即天然的动植物药(其中有不少能药食兼用)。食疗:以食为疗。利用食物的特性,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古人很早就发现不少食物兼备营养保健和防疗疾病两大功能,既可以解决人类生存问题,还能提高其生存质量。食物之性比较平和,作用缓慢,没有毒副作用。药物偏性较大,作用比较峻烈。药膳与药物的区别药膳多用以养身防病,见效慢,重在养与防;药物是祛病救疾的,见效快,重在治病,在应用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药膳在保健、养生、康复中有很重要的地位,但药膳不能代替药物疗法。各有所长,各有不足,应视具体人与病情而选定合适之法,不可乱用。中医食疗学发展简史中医食疗学发展简史中医食疗有数千年历史,《黄帝内经》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说明各种食物合理搭配能扶助人体正气。现代营养学提出的要求是:平衡膳食、合理营养。“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强调饮食要有节制,不可贪食过饱。(现代提倡:七分饱)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现代通常说的五谷是指:稻谷、麦子、大豆、玉米、薯类,同时也习惯地将米和面粉以外的粮食称作杂粮,而五谷杂粮也泛指粮食作物。五果:栗、桃、杏、李、枣。《灵枢经五味》:“五果: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五畜:牛、犬、羊、猪、鸡。《灵枢经·五味第五十六》:“五畜: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五菜:指葵、韭、藿、薤、葱。《灵枢经·五味》:“五菜: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葱辛。”中医食疗学发展简史古代医家对食疗的论述与现代营养学观念类似元代医家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说,“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shū,豆的总称)以寒之;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冬气寒,宜食黍(黄米)以热性治其寒”。强调饮食要符合四时气候变化的自然规律;现代营养学指出:人体营养素的供给量要根据气候、地区、劳动强度及生理特点等因素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使人体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与外界环境达到平衡,以维持身体健康。其观点一致。近年来食疗学取得的不少成果逐渐被现代科学所证实,被医务工作者以及大众所接受。燕麦防治高脂血症、糖尿病;芹菜防治高血压;花生红衣防治贫血;马齿苋、苦瓜抗菌消炎;中医食疗的指导思想中医食疗的指导思想整体观念:天人相应整体观人体自身整体观平衡阴阳食药同源整体观念天人相应天人相应人处于天地之间,生活于自然环境之中,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和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影响饮食当顺应四时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否则易患疾病。春季阳气升发,万物生机勃勃,可食用一些辛散之品,如葱、姜、蒜、香菜、豆豉等,以振奋身体的阳气;夏天天气炎热,宜食苦寒清热之品,如苦瓜、绿茶、绿豆等;三伏天暑湿较重,宜食健脾化湿之物,如冬瓜、薏苡仁、白菜等;秋季气候干燥,宜食甘润之品,如百合、枇杷、蜂蜜等;冬季气候寒冷,又逢身体修养生机之时,宜予温补之品,如羊肉、狗肉等。整体观念人体自身整体观中医认为人体的各个部分都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这种相互联系的关系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作用实现的。它体现在脏腑与脏腑、脏腑与形体各组织的生理、病理各个方面。在食疗过程中可以根据五官、形体、色脉等外在的变化,了解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以及正邪的消长,从而确定治疗原则。如老年人常见腰酸腿软、眼花耳聋等症,考虑到目与肝有关,肾与骨、耳有关,可知上述症状为肝肾不足所致,治疗原则宜补益肝肾,经常食用枸杞子、桑椹、羊肉、黑芝麻、黑桃仁等,从而达到聪耳明目,坚骨延年的效果。中医食疗指导思想平衡阴阳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认为阴阳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相互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就人体而言,也存在着阴阳两个方面。身体患有疾病,究其原因,均为阴阳失调所致,如阴阳之偏盛偏衰。饮食治疗就是以调整阴阳平衡为基本指导思想。“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以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正常生理状态,从而保证身体健康。中医食疗指导思想食药同源食物与药物皆属于天然之物,均具有形、气、味、质等特性,二者在性能上有相通之处。食物也具有类似药物的“四气”“五味”(寒、凉、温、热;辛、苦、甘、酸、咸)、升降沉浮、归经、功效等属性。宋代《养老奉亲》书所说:“水陆之物为饮食者,不管千百品,其四气五味,冷热补泻之性,亦皆禀于阴阳五行,与药物无殊……人若知其食物,调而用之,则倍胜于药也……善治药者不如善治食”。食物与药物同理,是食物具有保健和治疗作用的理论基础。食药同源食药同源从古代众多的本草、方剂典籍中可发现药食同用的例子,如当归生姜羊肉汤(产后血虚腹痛等适用);椒面羹(川花椒10克炒,研末,白面120克,盐、豆豉适量,煮食。补脾胃,止腹痛)食物的性能食物的性能主要有性、味、归经等几方面内容食物的“性”是指食物具有寒、凉、温、热四种性质,中医称为“四性”或“四气”。其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温与热、寒与凉是其共性,但温次之于热,凉次之于寒,即在共同性质中又有程度上的差异。还有一类食物,寒热性质不太明显,作用比较和缓,则归于平性食物,食物中以平性者居多。食物的性能常用食物“四性”归类举例1、寒性食物:马齿苋、苦瓜、莲藕、食盐、海带、紫菜、鸭梨、西瓜、冬瓜等。2、凉性食物:茄子、白萝卜、丝瓜、苋菜,芹菜、大麦、绿豆、茶叶等。3、热性食物:芥末、肉桂、辣椒、花椒、生姜等。4、温性食物:韭菜、葱白、香菜、糯米、胡桃仁、雀肉、羊肉、羊乳等。5、平性食物:梗米、小米、圆白菜、黄豆、扁豆、莲子、牛肉、牛乳等。从生活和临床应用食物的经验来看,寒性食物多有滋阴、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作用;温热性食物多有温经、散寒、助阳、活血、通络等作用;平性食物大都具有补益滋养的功效。食物的性能“味”食物的“味”中医在长期的食疗实践中发现,不同滋味的食物,其作用往往不同;而滋味相同的食物却常有共同之处。食物的“味”是指食物的具体味道。食物主要有五味,即“辛、苦、甘、酸、咸”。食物的性能“味”食物“五味”的特点1、辛味食物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如生姜、葱白有发散风寒、适用于外感表证;陈皮、香橼、佛手行气解郁,适用于肝郁气滞等证。2、苦味食物能清热、泄火、燥湿、泻下。如苦瓜清热解毒,用于火热实证;杏仁润肺降气、化痰止咳,适用于外感咳嗽、气喘等。3、酸味食物有收敛、固涩等作用。如乌梅、石榴等,前者可安蛔止痛,用于蛔虫病;后者可涩肠、止血、止咳,可治疗泻痢、脱肛、下血、咳喘等。4、咸味食物能软坚散结、泻下通便。如海藻、海带等,适用于甲状腺肿大(中医称为瘿瘤)等5、甘味食物:有补益、缓急、和中作用,多用于治疗虚证、疼痛等,如蜂蜜、大枣、山药等。食物的性能归经食物的“归经”归经就是指食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如鸭梨、芹菜同属寒性食物,虽然都有清热的作用,但其作用范围侧重点不同,前者偏于清肺热,后者偏于清肝热,各有所长。食物治疗作用食物的治疗作用食物的治疗作用主要有三方面,即“补”“泻”“调”。补益正气祛除邪气调和脏腑食物治疗作用补益正气人体各种组织、器官和整体的机能低下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原因,中医学把这种病理状态称为“正气虚”其所引起的病证称为“虚证”。虚证的临床表现由于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等的不同,因而各具其证候特点。凡是能够补充人体物质,增强机能,提高抗病能力,改善或消除虚弱证候的食物,都具有补益脏腑、扶助正气的作用。食物治疗作用补益正气补气类:粳米、糯米、小米、黄豆、豆腐、牛肉、鸡肉、兔肉、鹌鹑、鸡蛋、鹌鹑蛋、土豆、胡萝卜、大枣等,用于气虚证。补血类:猪肉、羊肉、猪肝、羊肝、牛肝、甲鱼、海参、菠菜、胡萝卜、黑木耳、桑椹等。用于血虚证。滋阴类:鸡蛋黄、鸭蛋黄、甲鱼、乌贼、猪皮、鸭肉、桑椹、枸杞子、黑木耳、银耳等,用于阴虚证。补阳类:羊肉、狗肉、鹿肉、兔肉、羊肾、猪肾、鸽蛋、鳝鱼、虾、韭菜、枸杞子、刀豆、黑桃仁等,用于阳虚证。食物治疗作用祛除邪气外界致病因素侵袭人体,或内脏机能活动失调、亢进,皆可使人发生疾病。如果病邪较盛,其所引起的病证则称为“实证”。实证的范围很广,如邪闭经络或内结脏腑,或气滞、血瘀、痰湿、积滞等。用于实证的食物大都具有除病邪的作用,邪去则脏安,身体康复。祛除邪气实证则泻(泻实类食物共20种类)辛温解表类:生姜、大葱、蒜等,用于风寒感冒。辛凉解表类:杨桃、茶叶、豆豉等,用于风热感冒。清热泻火类:苦瓜、苦菜、蕨菜(致癌?)、芦根、西瓜等,用于实热证。清热燥湿类:茄子、荞麦、马齿苋等,用于湿热病证。清热解毒类:绿豆、赤小豆、马齿苋、苦瓜、蓟菜、豆腐、豌豆等,用于热毒证。清热解暑类:西瓜、绿豆、绿茶,用于暑热证。清热利咽类:荸荠、罗汉果、青果、无花果等,用于内热咽喉肿痛。清热凉血类:茄子、藕节、丝瓜、黑木耳等,用于血热证。通便类:香蕉、菠菜、竹笋、蜂蜜、黑桃仁、黑芝麻等,用于便秘证。祛风湿类:薏仁、木瓜、樱桃、鳝鱼等,用于风湿证。祛除邪气泻实类食物芳香化湿类:扁豆、蚕豆等,用于湿温、暑湿、脾虚湿盛证。利水类:玉米、玉米须、黑豆、绿豆、赤小豆、冬瓜、冬瓜皮、白菜、鲤鱼等,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淋病、痰饮等。温里类:干姜、肉桂、花椒、茴香、胡椒、辣椒、羊肉等,用于寒证。行气类:香橼、佛手、刀豆、玫瑰花等,用于气滞证。活血类:山楂、茄子、酒、醋等,用于血瘀证。止血类:藕节、黑木耳等,用于出血等证。化痰类:海藻、昆布、海带、紫菜、萝卜、橘络、杏仁等,用于痰证。止咳平喘类:杏仁、梨、枇杷、百合等,用于咳喘证。安神类:莲子、小麦、百合、龙眼肉、酸枣仁、猪心等,用于神经衰弱、失眠。收涩类:乌梅、莲子等,用于泄泻、尿频等滑脱不禁。食物治疗作用调和脏腑中医认为脏和腑虽然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
本文标题:医学培训 中医食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5107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