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课时太上老君就是道家的创始人:老子。老子(约公元前580—500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被称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主张“无为”,其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其著作《老子》,也称《道德经》,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之一。老子简介【老聃(dān)】老子的另一个称呼。【倾】相向,相对应。【音声】音:指乐器奏出的音乐;声:指人发出的声音。一说音,指单一的声音;声指协调的音节。【随】随顺,跟从。【毫末】指细小的萌芽。范读识记(一)有和无互相生成,难和易互相完成,长和短互相形成,高和下互相包含,音和声互相调和,前和后互相随顺,这是永远如此的。(二)灾祸啊,幸福就依傍在它的身旁;幸福啊,灾祸就潜伏在它的里面。(三)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由一筐筐泥土垒筑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走出来的。释义说明事物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说明祸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说明“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道理。品读思考1:“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本句中的“生”、“成”、“形”、“倾”、“和”、“随”六个动词的位置能随意调换吗?为什么?思考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三个句子能否颠倒次序?为什么?不能调换。因为它们分别与“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先后”搭配,调换后会搭配不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本句中“生”、“成”、“形”、“倾”、“和”、“随”六个动词的位置能随意调换吗?为什么?品读思考1:“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本句中的“生”、“成”、“形”、“倾”、“和”、“随”六个动词的位置能随意调换吗?为什么?思考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三个句子能否颠倒次序?为什么?“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三个句子能否颠倒次序?为什么?次序不能颠倒。原文是由物到人的顺序,符合认识规律。拓展感悟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这一则选文说明了什么道理?译文:了解别人是智慧,了解自己是圣明。战胜别人是有力量,战胜自己才是强大。说明的道理:人生当自知、自胜、自强。第二课时拓展感悟1、“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说明了什么道理?2、“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说明了什么道理?正直到了一定程度看起来好像容易屈服的样子,聪明到了一定的程度看起来好像很笨拙的样子,口才好到了一定程度看起来好像语言迟钝的样子。金玉满堂,没有谁能够永远保有。富贵而骄,是自取灾祸啊!所追求的功勋事业实现了,就要按新陈代谢的规律退休养老。这是自然的本质规律。说明的道理:回归自然、透过现象看本质。说明的道理:适可而止和为而不恃。合作探究任务一:课文所选第二则内容认为:祸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难道祸一定会转化为福,福一定会转化为祸吗?请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说说你的理解。任务二:从“祸福相依”这一成语还可以想到其它寓意相似的成语吗?塞翁失马任务三:自然中的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事例有哪些?天地日月昼夜寒暑任务四:事业发展就是要从基础做起。无论多大的功业都需要选准出发点、找到方法、然后一步一步,持之以恒地去做。你能想到类似“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故事吗?任务五:写一写你将来想做什么?为达成这个心愿你是如何准备的?将来还需要怎么做?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2、预习《礼记》四则
本文标题:《老子》三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5124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