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介绍
•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为了贯彻执行全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开辟敌后战场的战略。1937年9月,八路军取得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平型关大捷•名称:平型关大捷•地点:中国晋东北•时间:1937年9月25日•参战方:八路军115师,日本第5师团21旅团一部•主要指挥官:林彪,板恒征四郎•参战方兵力:第18集团军115师3个团,日军大约一个联队•伤亡情况:第18集团军115师约500人,日军死1000余人•结果:歼灭日军1000余人平型关大捷战前形势•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大举攻入中国内地,进展神速。正面战场的国军虽然全力抵御,但不敌装备精良、作风彪悍的日军,屡屡后撤,士气受到严重打击。日军士气高涨,扬言“三月解决中国事变”。战斗经过1937年8月28日,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表示抗战决心,把行营设于雁门关下的岭口村一所窑洞,并同行营人员及八路军周恩来会商,制定了《第二战区平型关战役计划》。其“作战方针”为:“本军以利用山地歼灭敌人之目的,以主力配置于天镇、阳高、广灵、灵丘、平型关各地区,以一部控制大同、浑源、应县附近,以策应各方面之战斗,相机转移攻势。评价•中国国民党认为:林彪在平型关一役仅战一日,未依中央指挥切断日军运输线,并未确实达成支援、配合国军一线作战的辅助角色,使敌人援军随后又加入战场。中国共产党认为并没有得到国军的有效配合,根据战场形势判断,不得不撤离。并因此导致敌人援军随后加入战场。百团大战作战背景•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武装在华北的发展日渐壮大,日本军队在1939年夏季,集中了分散部分军队,以铁路、公路等交通线为依托,对华北发动大规模扫荡,实行“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据点为锁”的“囚笼政策”,借此控制并逐渐缩小抗日力量。但1939、1940夏季两次扫荡,将集中于华北地区30余万军队的分布点不断增加,力量分散。这对华北地区的八路军集中优势力量展开大规模进攻提供了有利条件。百团大战•这次战役经历了两个主动进攻阶段和一个反“扫荡”阶段。•第一阶段(1940年8月20日至9月10日)。八路军在正太、同蒲、平汉、津浦等主要交通线发动总攻击,重点破坏了正太铁路。经过20天的战斗,预定计划全部完成。•第二阶段(1940年9月22日至10月上旬)。任务是继续扩大战果,摧毁交通线两侧和深入各抗日根据地的敌伪据点。•第三阶段(1940年10月6日至翌年1月24日),主要任务是反击日伪军的报复扫荡。在这段时间里,八路军先后粉碎了日伪军对太行、太岳、平西、北岳、晋西北等抗日根据地的大规模扫荡。百团大战“”建立奇功历史意义•发起时间稍早•战役规模大,参战兵力过多有利有弊•沉重打击了日寇和伪军,达达振奋和坚定了我军抗战信心。•对于克服投降危机和加强抗战团结起了很大作用。批评和非议肯定:“后方的同胞们为此感奋到流泪”(1940年9月19日《新华日报》社论援引重庆某晚报语),也获得了国际反法西斯战线的好评。批评:由于日军的疯狂报复,百团大战的确加剧了华北根据地和八路军的困难,这种困难的程度,今人很难想象。百团大战是抗战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它打出了敌后抗日军民的声威,振奋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在战略上有力地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历史不可能永远被扭曲,今天的中国人又像百团大战期间的中国人那样,对百团大战及其领导者、指挥者、参战者和支持者充满敬意。百团大战所产生的良好政治影响,无可替代,弥久愈珍。
本文标题: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介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5144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