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建筑文化第-讲中国古建筑发展概况
第1讲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学习目标】了解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发展概况;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经济、生产技术等对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掌握从原始社会至明清各历史时期在结构体系、材料、技术和建筑艺术等方面的发展成就。【学习要求】能力目标知识要点相关知识能够简要分析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在各个历史阶段在结构体系、材料、建筑与艺术上的发展成就原始社会建筑的发展原始人类的居住方式、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河姆渡遗址、祭坛及神庙建筑遗址奴隶社会建筑的发展夏、商、西周及春秋时期在城市、宫殿、高台建筑、木构建筑及装饰的发展等封建社会前期建筑的发展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城市、宫殿、陵墓和木构建筑、砖石技术、佛教建筑的发展等封建社会中期建筑的发展隋唐、宋辽金时期城市、宫殿、陵墓,木构体系及建筑艺术、砖石技术、佛教建筑的发展等封建社会后期建筑的发展元明清时期建筑的发展成就【引言】中国古代建筑以独特的木构架结构体系、卓越的组群布局等屹立于世界建筑历史长河中,是什么原因使中国古人选择了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又是如何发展成为成熟的建筑体系?让我们一起来找寻古建筑发展的足迹。1.1原始社会建筑发展概况1.2奴隶社会建筑发展概况1.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1.5封建社会后期建筑本讲内容1.1原始社会建筑发展概况1.1.1旧石器时代的建筑状况1.1.2新石器时代的建筑状况普遍采用天然洞穴作居住之所,如《易·系辞》曰“上古穴居而野处”。据《韩非子》:“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据《孟子滕文公》:“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以此推测,巢居形式亦已存在,可能是地势低洼潮湿而多虫蛇的地区采用的一种居住方式。1.1.1旧石器时代的建筑状况1.1.2新石器时代的建筑状况在黄河流域,由于黄土层土质均匀,含有石灰质,壁立不易倒塌。穴居成为广泛采用的一种居住形式,并逐步从竖穴发展到半穴居,最后被地面建筑代替。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最具代表性的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仰韶文化和父系氏族社会的龙山文化。在长江流域,“构木为巢”的巢居形式已发展成干阑式建筑。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建筑遗址原始社会建筑较具代表性的主要有两种:长江流域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阑式建筑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的木骨泥墙房屋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是西安半坡村遗址。现发掘部分呈南北略长东西较窄的不规则圆形。分为三个区域,南面是居住区,有一座大房子为公共活动的场所,其他几十座中小型房子面向大房子,形成半月形布局。外围绕一道大壕沟,沟外北部为墓葬区,东边设窑场。西安半坡村原始村落示意图仰韶时期房屋主要有方形或圆形两种,早期的房屋以圆形单间为多,后期以方形多间为多。墙体和屋顶采用木骨架上扎结枝条后再涂泥的做法,在室内用木柱做支撑,柱一至三四根不等,说明木架结构尚未规律化。西安半坡村原始社会圆形房屋西安半坡村原始社会方形房屋龙山文化龙山文化的住房遗址已有家庭私有的痕迹,出现了双室相联的套间式半穴居,平面呈“吕”字型,外室设有窖穴。在建筑技术方面,广泛地在室内地面上涂抹光洁坚硬的白灰面层,使室内收到防潮、清洁和明亮的效果。河姆渡遗址河姆渡遗址距今约六七千年,已发掘部分长约23米、进深约8米,木构件遗物有柱、梁、枋、板等,许多构件上带有榫卯,有的有多处榫卯。这是我国已知的最早的采用榫卯技术构筑的木结构房屋实例。浙江余姚河姆渡干阑式建筑遗址【特别提示】这一实例说明当时长江下游一带木结构建筑的技术水平高于黄河流域。祭坛和神庙两种祭祀建筑浙江余杭县祭坛遗址为土筑的长方坛。内蒙古大青山和辽宁喀左县东山嘴的三座祭坛为石块堆成的方坛和圆坛。辽宁建平县一座建于山丘顶部的有多重空间组合的神庙,室内已用彩画和线脚来装饰墙面。体现了原始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建筑水平,他们开始创造一种超常的建筑形式以表示对神的崇敬之心,从而出现了沿轴线展开的多重空间建筑组合和建筑装饰艺术。东山嘴祭坛遗址(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1.2奴隶社会建筑发展概况1.2.1夏(前21世纪--前16世纪)1.2.2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1.2.3西周(前1046—前771年)1.2.4春秋(前771—前476年)1.2.1夏(前21世纪--前16世纪)河南登封告成镇嵩山南麓王城岗发现了4000年前的遗址,可能是夏初的遗址,筑城方法较原始,用卵石作夯具筑成的。山西夏县城池遗址的地理位置与传说中的夏都安邑相吻合。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被认为是夏代都城—斟鄩的遗址,共发现了大型宫殿和中小型建筑数十座。其中一号宫殿规模最大,夯土台残高约80厘米,东西约108米,南北约100米。夯土台上有一座面阔8间的殿堂,周围有回廊环绕,南面有门的遗址,殿堂柱列整齐、各间面阔统一,表明当时木构架技术已有了较大提高。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平面【特别提示】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是迄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1.2.2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社会背景青铜器使用频繁,后期达到相当纯熟的程度。手工业专业化分工已很明显,甲骨文产生,开始文字记载的历史。商代夯土技术已趋向成熟,木构架技术也有鲜明的发展与进步。郑州商城遗址被认为是仲丁时隞都,城墙周长7公里,城中偏北高地上有不少夯土台基,可能是宫殿、宗庙遗迹,城外散布着制陶、冶铜等作坊,还有奴隶居住的半穴居窝棚。河南郑州商城平面河南偃师尸沟乡商城遗址由宫城、内城、外城组成。宫城位于内城的南北轴线上,外城是后来扩建的。已发掘的宫殿遗址上下叠压3层,均为庭院式建筑,其中主殿长达90米,是迄今所知最宏大的商初单体建筑遗址。河南偃师尸沟乡商城遗址平面湖北黄陂县盘龙城遗址湖北黄陂县盘龙城商代宫殿遗址湖北黄陂县盘龙城,面积约290米×260米,城内东北隅有大面积的夯土台基,上列平行布置3座建筑,可能是商朝某一诸侯国的宫殿遗址。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宫殿遗址平面安阳殷墟遗址范围24k㎡,中部紧靠洹水,曲折处为宫殿区。宫殿区遗址大体分北、中、南三区。北区有遗址15处,大体作东西向布置,推测是居住区。中区有21处遗址,轴线上有门址三道,门址下有牲人,轴线最后有一座中心建筑,推测是商王朝廷、宗庙部分。南区遗址17处,作轴线对称布置,牲人埋于西侧房基下,牲畜埋于东侧,整齐不紊,是商王祭祀场所。河南安阳殷墟遗址1.2.3西周(前1046—前771年)1、城市规划思想形成《考工记》中记载了周朝都城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表明在城市布局上已形成了理论和制度,规划严谨,对我国城市建设传统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周王城图2、西周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遗址有陕西歧山凤雏村早周遗址和湖北蕲春干阑式木架建筑。陕西歧山凤雏村建筑遗址平面图陕西歧山凤雏村建筑遗址复原图3、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技术上的突出成就,使建筑从“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进入较高阶段;三合土抹面使墙面平整光洁。湖北蕲春西周木架建筑遗址散布在约5000㎡的范围内。建筑密度很高,遗址留有大量木板、木柱、方木及木楼梯残迹,推测是干阑式建筑。湖北蕲春干阑建筑遗址陕西歧山凤雏村建筑遗址中出土的西周瓦(据《陕西古建筑》)1.2.4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1、夯土筑城。春秋时各诸侯国之间战争频繁,“夯土筑城”成为当时重要的防御手段,并逐步形成了一套筑城的标准方法。2、高台建筑兴起。3、瓦的普遍使用和砖的出现。在各地春秋遗址中都发现了大量的板瓦、筒瓦以及半瓦当、全瓦当。在凤翔秦雍城遗址中还出土了青灰色砖和有花纹的空心砖,说明至迟在春秋已开始使用砖。4、建筑装饰与色彩更为发展,而且有了严格的等级划分。《论语》描述的“山节藻梲”(斗上画山,梁上短柱画藻文),《左传》记载鲁庄公丹楹(红柱)刻桷(刻橼),就是例证。《春秋觳梁传注疏》中记载“礼楹,天子丹,诸侯黝垩,大夫苍,士黄”。东周瓦当及瓦钉1.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1.3.1战国(公元前476年~前221年)1.3.2秦(公元前221~前206年)1.3.3两汉1.3.4三国、晋、南北朝1.3.1战国(前475年——前221年)1.城市繁荣,出现了一个城市建设高潮。著名的有齐的临淄、赵的邯郸、魏的大梁、燕的下都等2、大规模宫室和高台建筑的兴建。即在高大的夯土台上再分层建造木构架房屋。这种土木结合的方法,外观宏伟,位置高敞,适合宫殿的要求。3、建筑技术有了更大发展。铁制工具斧、锯、锥、凿等的应用,促使木架建筑施工质量和结构技术大为提高。咸阳市东郊发掘的一座高台建筑遗址是战国时秦咸阳宫殿之一。遗址是一座60米×45米的长方形夯土台,台上建筑物有殿堂、过厅、居室、浴室、回廊、仓库和地窖等组成,高低错落,形成一组复杂壮观的建筑群。遗址中还发现了具有陶漏斗和管道的排水系统。秦咸阳一号宫殿遗址【特别提示】以夯土台为中心,周围用空间较小的木架建筑环抱,上下层迭两三层,形成一组建筑群,大概是在木架结构不发达条件下建造大体量建筑的一种解决办法。1.3.2秦(前221——前207)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建立了一系列巩固封建政权措施,建筑活动空前活跃。1、秦都咸阳的建设在布局上具有独创性,它摒弃了传统的城郭制度,2、宫殿建设吸取了各国不同的建筑风格和技术经验,修建了众多宫殿,尤以阿房宫最具代表性。3、秦始皇陵规模宏大,在我国历史上是空前的。4、秦长城建设。长城源于战国时北方诸侯国的军事防御。秦统一后,扩建原有长城,联成3000多公里的防御线。秦始皇陵秦始皇陵兵马俑1.3.3两汉(前206年——公元220年)两汉处在封建社会的上升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建筑显著进步。1、木构架建筑渐趋成熟。抬梁式、穿斗式两种主要的木结构形式已经形成。多层木架建筑已较普遍,但大空间建筑技术问题还未解决。斗拱已经普遍使用,形式不统一,但结构作用表现突出;屋顶形式多样。已有庑殿、歇山、悬山和攒尖4种屋顶形式。东汉画像石中的建筑四川成都出土东汉明器广州出土陶屋2、制砖技术和拱券结构发展空心砖大量应用于西汉砖墓中,还出现了楔形砖和有榫的砖,当时的砖砌筒拱顶有纵联砌法与并联砌法两种。到东汉,纵联拱成为主流,并出现了砖砌穹窿顶墓室。汉代墓室3、石建筑在东汉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岩墓、石砌梁板墓、石拱券墓、多山地区崖墓的发展以及墓阙、墓祠、墓表、石兽、石碑等。1.3.4三国、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一个政治不稳定、战争破坏严重、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的历史阶段。在建筑上主要是继承和运用汉代的成就。1、城市建设方面,主要成就是曹魏邺城的建造。曹魏邺城平面推测图2、佛教建筑勃兴。佛教在两晋南北朝得到推崇和发展,建造了大量的佛寺、佛塔和石窟。佛寺--早期的佛寺以塔为中心,即塔置寺中央,塔后为殿。随着“舍宅为寺”增多,逐渐形成以殿堂为主的寺庙。佛塔--佛教徒膜拜的对象。传到中国后缩小成塔刹,与多层木构楼阁相结合,形成了楼阁式木塔。同时还有密檐砖塔。洛阳永宁寺塔想象复原图(杨鸿勋复原)河南登封嵩岳寺塔石窟--在山崖上开凿出来的窟洞型佛寺。著名的石窟有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太原天龙山石窟北齐第16窟平立剖图石窟以功能布局分为三种类型:塔院型、佛殿型、僧院型。3、石刻技艺发展。石窟雕刻艺术、南京南朝陵墓的石墓表、石辟邪、石麒麟、河北定兴北齐石柱等表明石刻技艺比汉代有了进一步提高。4、园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了重大发展。士大夫谈玄避世,寄情山水,促进了自然式山水园林的兴盛。南朝陵墓的辟邪另外,在家具方面,西北方少数民族移入中原,带来垂足而坐的高坐具——方凳、圆凳、椅子等。在建筑艺术上,由两汉时期质朴风格变得更为成熟、圆淳。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1.4.1隋朝建筑(581年—618年)1.4.2唐朝时期的建筑(618年—907年)1.
本文标题:建筑文化第-讲中国古建筑发展概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5151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