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三最后一百多天怎么逆袭?
首先,第一个特征,其实非常简单,那就是,在这个时间段以内,基本上大家的语文分数,都会某种意义上呈现出一种稳定,至少对于绝大多数的同学来说,在这个阶段,他们的成绩,往往就已经某种程度上“定型”了。也就是那句话,一模二模的成绩,能够某种意义上提供高考填报志愿的参考,大部分同学的成绩,和一模二模考的成绩非常接近。但是如果你搜索知乎,搜索公众号,又有非常多的屡见不鲜的新闻或者文章,说自己在“最后100天”当中,自己语文成绩突飞猛进的。这个本身又给了很多人不一样的期待,似乎,在这个距离高考的最后阶段,我们是有可能,让自己的成绩,取得一个突飞猛进的改变的。那么最后一百天,到底是奇迹丛生,黑马崛起呢还是一沉不变,已成定局呢?其实,最后的100天,就单单以语文而言,是有希望提高成绩的,但是相对来说,能够彻底逆袭的人并不是太多。那些网上的故事,确实是能够给你希望的,但是你却要知道,其中十有八九是过分营销或者幸存者偏差的产物,而你想要逆袭本身,不是那么的容易。摆放一个最简单的事实就是——其实和你一个班级,或者一个年龄段的别的同学也在努力,那么为什么你的努力就能够逆袭而别的同学就会止步不前呢?我们要知道,逆袭的本质,不是相对的,你在一次考试中得到几分,而是某种意义上来说的绝对名次,所以逆袭的过程,就是你一步步向同辈进行超越的过程。我希望用这篇文章,和大家聊聊,逆袭的本质是什么?相信这篇文章,会对于大家的语文学习,带来一些帮助,思考和启迪。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说一下,这个100天的概念,在语文学习中所具有的特殊性。这里先说结论,最后100天,真正上让自己语文成绩获得进步的,是那些能够在高考中寻找到区别于其他同学的关于高考行为的意义系统,而只有这样的同学,才能保证自己在语文分数和水平上,和一般同学拉开区别。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句话背后投射的,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第一,我们来分析一下,意义系统的作用是什么?意义系统本身来说,就是我们对于某一个行为具体能够产生什么样子结果的一种预估,而支撑我们做一件事情的动力的根源,就在于,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对于意义的期待。我给大家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来和高考本身来做一个比对,来帮助大家了解意义系统到底是什么:比如有一个同学,他非常的肥胖——当然,我们都知道,胖本身来说,并不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因为肥胖本身来说,意味着不健康,意味着社交价值的贬损,意味着可能你会错过很多真爱等等不用赘述的问题。但是如果我问一个同学,你为什么胖?这个时候同学会说的,都是“从自身出发所引申出去的原因”。比如说,我太懒,所以我胖;比如说,我控制不住自己的嘴巴,所以我胖。这种答案在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对于“减肥”这件事情,都已经构建了一个非常完整,非常稳妥的意义系统——怎么样才能减肥呢?简单来说就是“管住嘴,迈开腿”就行。我们都知道,“少吃一点”是对于减肥有意义的,我们都知道“多运动”是对减肥有意义的。而这个时候,如果一个人胖,他更多的回答,基本都是在于“我虽然知道减肥的好处,但是我对于及时行乐的快感追求,远远战胜了理性,所以才会带来这样的问题。”那么把这个问题,我们对比一下语文的学习,那么很多时候我们自然能够看出其中所具有的区别——对于语文这科目本身来说,其实最大的问题就是在于,同学们对于“意义系统的认知”,是有缺失的。也就是大部分同学,都不知道,对于高考语文来说,到底做什么事情,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这个时候就会发现,当我们问一个同学,“你为什么语文学不好”的时候,我们得到的答案,都是“对外”的——比如:学不来,没天赋等等,我们很少看到同学会说“因为我懒得学,所以才不做”。这些答案,就是意义系统的缺失,也是我们语文学习当下学校教学中最大的尴尬:教考分离——学校教的往往考试中不会考,而考试中考的,又似乎感觉自己没有办法复习。于是乎,最后的100天,我为什么说语文是具有逆袭可能的?因为首先针对我刚才所说的第一个消极影响:周围同学也在努力这个观念,我们来对于语文来说做出第一重价值判定——大部分同学对于语文的价值系统,是什么?语文学习本身并不是像减肥那样,用简单的“管住嘴迈开腿”就能够得到共识,所以对于语文来说,我么刚才说过,大部分同学,是遇到“意义系统的缺失”,而不是“意义系统的虚无”。什么叫做“缺失”?缺失是一种“存在,但是不完全”的状态,也就是同学们不会觉得,学语文是彻底没有意义的,至少同学对于一样东西,对于语文学习的价值,是有正确意义感的,这个东西本身,我们会称之为叫做——记忆。没错,至少同学们,都会对于:记忆这个概念,产生认同。所以说,在这种意义系统的支撑之下,同学们平时来说,不会彻底的不学语文,而是会做的事情,是一个不断与“遗忘”进行不断的抗争。比如,同学们主要在语文上面的投入的时间,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背诵实词词义,虚词词义,默写篇目,词法句法,答题公式,作文素材,时政新闻以及有些有心的同学,会做错题集,而有些自我麻醉的同学,会去看小说,看散文等等……这个也是为什么,一模,二模,高考分数趋近于稳定的核心原因——这些努力本身,只不过都是服务于知识的“存量”,但是却不是关于知识的“增量”。用我们之前所说的概念来说,同学做的事情,就是让自己已经知道的知识,进行反复的强化,而强化的本质作用,就是让自己不要“遗忘”自己过去学习过程中所记忆到的内容。存量本身,并不能带来认知的进步,更何况同学们在处理存量的问题的时候,也不是对于存量本身的“量”做优化,而是在存量本身的“稳定性”上下足功夫,那么成绩的更加稳定但是不能带来成绩的逆袭的原因,自然就不言而喻了——你只要一模的时候默写没有默错,那你二模的时候自然默写也不会有问题。回到上文,我刚才说的东西,在这个问题上就不攻自破,同学们成绩不能真正意义上获得语文成绩逆袭的根源,是在于他们对于语文科目学习的意义系统的缺失,而他们如果只知道记忆本身对于成绩提升是有帮助的,而对于记忆之外的别的方法对于语文学科的分数影响没有任何感知的话,他们的成绩提升效率就会变得非常的低下。那么我们接下来,再说说,逆袭者口中所谓的逆袭经验,到底是如何出现的?首先,正如我之前在我文章里说过的,语文考试本身来说,是具有非常强大的偶然性的。什么叫做偶然性?从偶然性的根源上来说,其实也非常好去理解其中所具有的关键——任何考试,都有运气的成分,对于一部分考试逆袭者来说,他的成功,是因为运气。比如说为什么每年参加我们押题班的同学,成绩都获得了提升?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在于,在押题班的同学,他们最大的优势就是我们在考前讲的作文题旨,在高考中出现。当然,押题本身来说,就有一定的随机性,我能做的,就是凭借我的经验,来让这种“随机性”不至于那么的“随便”。但是押题本身来说所具有的问题是什么呢?其实也很简单——没有一个老师能够保证自己每一次的押题都能够完全与高考一致,而特别是我们的语文科目,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都取得了作文押题的成功,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够保证,在新的一年中,我们的押题,能够100%的再一次压中高考的题旨呢?所以就从这个问题上来看,其实很多时候,语文本身来说,就会具有这样的问题。所以,尽管很多时候,押题班的同学不乏出现一些“听了一次课,结果语文考了120,有史以来最高”的情况出现,但是我们却不能永远的将高考的分数,寄托在这一次对于偶然性的挑战之上。那么,还有没有别的方法能够在最后阶段逆袭呢?其实办法也是有的,办法就是——将自己对于语文科目的认知,做到提升。这个,也才是最重要的——你能够知道,语文本身来说的认知提升,同学如果能够做到对于语文学科的知识的扩展,让自己对于语文学科的认知做到“增量”——你能够做的,如果不是单纯的“提高自己对于语文学科的记忆的稳定性”,而是“让自己会做更多的语文题目”,那么对于这一部分的同学来说,你就可以用更多的“掌握”来减少“偶然”对于学习的影响。那么我们再来看一下,那些号称语文“从90逆袭到115”,或者语文“逆袭130”的同学,他们身上的特质是什么?第一种,我们某种意义上来说,只能说他们在一模考之前,“连语文基本的知识都没有掌握”的同学。这些同学的特质是什么呢?我们可以很轻易的看到在他们身上所具有的那些特征——比如在一模考的时候,没有背实词,没有背默写,没有积累素材,没有背答题公式,只能凭借自己自己对于语文的“直觉天赋”做到一个90分的分数,但是在高考的时候,他背出了前面那些在高考中“稳定得分”的知识点,那这些同学,最后的语文成绩,一跃而生,达到了105,110甚至更高,那么他们的逆袭本身,不足为奇。毕竟只是把自己“拿不到的分数拿到了”罢了。那么第二种同学,属于“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怎么考得好”的系列的同学,他们的特质就是很强烈的偶然性——平时积累应用的题目只能得到个60%的正确率,一模做错了,但是高考选择题选对了。现代文的选择题做10道能对7道,高考正好选对。默写正好考到自己背过的篇目,作文正好写到了自己考试之前看到的文章,或者看了某些老师押题的教程(比如我的课程),自然他的成绩也随之不断的飞跃,最终得到了一个令自己满意的分数,那么这类同学,就是我们所谓的第二类的同学——他们的分数高,其实就是运气使然。也有一部分的人,会在运气的成分之下,沾沾自喜,甚至误以为是自己的能力,这个时候就会给自己学弟学妹们推荐各种学习“经验”——比如实词要好好背,要积累什么素材,平时看什么书之类的。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不仅仅是语文,数学英语的科目也是如此,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大量学习方法,我们要去思考其中价值的时候,不能仅仅从“证实”这一个简单的维度去衡量某一个学习方法,我们还要去思考,这个概念本身,所具有的“证伪”价值。很多因为偶然性因素得到高分的同学,他们讲的学习方法,是“经不住证伪”的,也就是说,他们站在成功者的立场上,将偶然性完全的忽略,进而去从偶然性中寻找出来的稳定性——这个时候,能够让你变得更加睿智的,是去思考,这种方法讲解之下,所具有的“证伪”的可能性,而这个可能性本身,会让你对于学习方法,产生更加深刻的反思。比如说有些东西,是一目了然的证伪:“我考试用了一支三菱的笔,这支笔给我带来了好运”。这种分享,我们都知道是反智的,因为有大量的同学,在考试的时候,也有用三菱的笔,但是却没有考好。但是当这类型的反智,套上了“学习方法”的伪装,那就瞬间不一样了——低层次的认知在这里——“我考试之前,非常努力,每天凌晨两点睡”,学弟学妹肯定听得非常津津有味,但是这个方法不能经得住推敲——有很多同学也很努力,但是最后他们的语文,却没有考好。所以对于这个概念,很多具有独立思考的同学,会嗤之以鼻——投入努力,并没有说到提分的本质,而对于“努力”的意义感感知,我觉得大部分同学都有一个比较稳定的期待。再比如“我练字练得更好看了,所以我成绩提升了”,这个概念本身也是被证伪了——有大量字写得不错的同学,最后语文成绩也不理想,而那些字歪歪扭扭的同学,也不乏出现高分的可能性。当然,练好字是有用的,但是你要对于“字好看”本身来说,要有一种这个方法到底有多少作用的“期待”。那么如果我们再升高一些,拥有认知门槛但是又具有部分反智属性的学习方法建议,很多时候同学们就看不出方法所具有的有限性了——比如说:想要提高作文成绩,很重要的一点是写一个好的标题,以及精心设计一个具有排比句特质的作文开头,让老师眼睛一亮。或者说:想要提高成绩,最重要的,就是滚瓜烂熟的背出高中语文的300实词解释。看看上面两句话,当你在学习的时候听到这样的言说,是不是忽然就整个人精神一振,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将这两个建议用最为显眼的字体写出来,并且标上红框——你会无条件的接受这两个建议,并且在高中学习阶段为之努力。但是我们再仔细看想一下,你就会发现其中的问题——作文的开头真的很重要么?首先我说的结论就是,作文本身来说,写开头,不要“拖后腿”就行了,你用排比,如果有积累能写出来还行,如果你没有积累的话,你写出了那种生搬硬套的作文开头范式,那么还不如不要写。我已经见到很多作文,开头三段,很霸气的排比,但是仔细一看,似乎和材料并没有太大的关联。而同
本文标题:高三最后一百多天怎么逆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5154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