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写作:应用文-书信》word教案
应用文写作·书信1.“应用文写作·书信”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一般书信的写作,弄清一般书信的格式、信封的正确写法。除此之外,在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中,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书信这一传统交流方式与现代交流方式(如电话、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相比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和文化内涵,让学生爱上写信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书信表情达意;第二课时学习专用书信的写作,弄清专用书信和一般书信的异同,掌握常见专用书信的写法并能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熟练运用。2.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导入环节可做精心的设计。如:①故事导入用“鸿雁传书”(或飞鸽传书、青鸟传书)的故事导入书信的写作,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鸿雁是书信的代称,有时亦代称邮递员。为何以“鸿雁”代称书信和邮递员?溯其源,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北海去放羊。10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苏武的情况密告汉使,并设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皇帝打猎射得一雁,雁足上绑有书信,叙说苏武在某个沼泽地带牧羊。单于听后,只好让苏武归汉。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另一种更为人所知所喜欢的是民间流传的故事:唐朝薛平贵远征塞外,妻子王宝钏苦守寒窑十数年,矢志不移。一日,王宝钏正挑野菜,忽闻空中鸿雁连声呼唤,遂请求代为传书于平贵夫郎,然一时难寻笔墨,情急之下,撕下罗裙,咬破指尖,写下血泪书信,倾诉对爱情忠贞和盼望夫妻团圆的心情。前者是对国家的忠诚,后者是对感情的坚贞,这两个故事的流传,让“鸿雁”成为古代通信的使者,也让这两个故事本身成为一段千古佳话。②问题导入现代人的交流方式有哪些?最方便的交流方式?最快捷的交流方式?最简洁的交流方式?最令人回味无穷的交流方式?——书信。③竞赛导入学生抢答:书信的别称(雅称)有哪些?关于书信的古典诗歌有哪些?看谁说得又快又好。书信的别称(雅称):鸿雁、玉札、玉函、华翰、华简、华札、手札、尺牍、尺素等。关于书信的古典诗歌:“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青鸟不传云外信,白云空锁岭头碑”、“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客从远方来,赠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等。④歌曲导入播放李春波的歌曲《一封家书》,让学生听后用书信的格式把它记录下来。然后根据学生在书信格式上的问题,教师补充讲解。“亲爱的爸爸妈妈:(称呼:第一行顶格写)你们好吗?现在工作很忙吧?身体好吗?我现在挺好的,爸爸妈妈不要太牵挂,虽然我很少写信,其实我很想家。爸爸妈妈多保重身体,不要让儿子放心不下,今年春节我一定回家。好了,先写到这吧。(正文:每段提行、空两格写)此致敬礼!(问候语)李春波(署名)一九九三年十月十八号(日期)⑤经典书信导入教师展示名人经典书信,引入书信写作。3.一般书信的写作(第一课时)①书信的格式和信封的写法比较简单,教师可通过以下环节进行教学:提供范例、明确要求——辨析纠错、巩固知识——自主写作、形成能力②书信写作的难点在于内容的写作。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写作时要根据与收信人的关系准确称呼、恰当问候;内容条理要清楚,要符合事情本身的顺序,符合收信者的阅读心理;用词要热情、自然、贴切、有礼貌;字迹要清楚,不能潦草,以免造成误会和麻烦。③教师可适当补充关于书信的典故、有关书信的诗词、书信的雅称等材料,引导学生体会书信这一传统交流方式的别样情怀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在普遍使用电话、电子邮件、手机短信之外,也能主动运用书信表情达意。4.专用书信写作。(第二课时)①专用书信写作的重点是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常见专用书信的格式和内容要求,教师可各选精当的范例让学生比较异同并模仿写作。还可以提供错误案例让学生辨析纠错从而巩固知识要点。②本课教学应精讲多练,教师可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和各种文体教学的需要,把训练题目与学生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如:结合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艺术节、体育节、学雷锋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创设情境,要求学生根据应用文的特定文体格式写建议书、倡议书、表扬信等;结合专业特点向用人单位写“求职信”或“应聘信”;结合社会热点事件(如5·12汶川大地震)写慰问信、感谢信等。③学生写作训练时,教师应具体指导,并提供相应的范例供学生参考。④学生完成习作后,教师应及时点评或引导学生互评。相关资料一、书信的相关知识(一)书信分为一般书信和专用书信。(二)一般书信一般由称谓、问候语、正文、结尾、署名、日期所构成。写作时条理要清楚,要符合事情本身的顺序,符合收信者的阅读心理,这样才能表述得清楚明白,以免造成对方的误会或疑问,达到写信的目的。写作时用词要热情、自然、贴切、有礼貌。字迹要清楚,不能潦草,以免造成误会和麻烦。信封写作要规范,避免投递困难。(三)专用书信是用于某种特定场合,针对某种特定事务或特殊需要的具体专门用途的书信。专用书信有感谢信、慰问信、表扬信、申请书、倡议书等等。1.感谢信2.慰问信3.表扬信4.申请书5.倡议书二、关于书信的典故飞鸽传书2500年前,我们祖先就开始驯养信鸽。在西夏与北宋的战争中,西夏军队利用信鸽做军事通讯。南宋初,大将曲端的军队中也使用信鸽传达消息召集军队。古代称信鸽为“飞奴”。传说汉高祖刘邦被楚霸王项羽所围时,就是以信鸽传书,引来援兵脱险的。张骞、班超出使西域,也用鸽子来与皇家传送信息。清乾隆年间,我国广东佛山地区每年5、6月份举行放鸽会,每年都有几千只参加,赛距约400华里。当时在上海、北京等地,也有类似的赛鸽会。国外利用信鸽传递消息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公元前530年,当时利用信鸽传送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成绩。鸿雁传书鸿雁是书信的代称,有时亦代称邮递员。何以“鸿雁”代称书信和邮递员?溯其源,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北海去放羊。10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苏武的情况密告汉使,并设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皇帝打猎射得一雁,雁足上绑有书信,叙说苏武在某个沼泽地带牧羊。单于听后,只有让苏武回汉。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另一种更为人所知所喜欢的是民间流传的故事:唐朝薛平贵远征在外,王宝钏苦守寒窑十数年矢志不移。一日,王宝钏正挑野菜,忽闻空中鸿雁连声呼唤,遂请求代为传书于平贵夫郎,然一时难寻笔墨,情急之下,撕下罗裙,咬破指尖,写下血泪书信,倾诉对爱情忠贞和盼望夫妻团圆的心情。前者是对国的忠心,后者是对感情的忠贞,这两个故事的流传,让“鸿雁”成为古代通信的使者,也让这两个故事本身成为一段千古佳话。青鸟传书1998年10月9日,国家邮政局发行《第22届万国邮政联盟大会·1999北京(二)》纪念邮资片1套4枚,其中第三枚“情缘东方”,主图和邮资图内容一致,均为一只色彩斑斓的飞鸟,背景为驿站和长城,表现了我国古代青鸟传书的传说。“青鸟传书”究竟来自什么典故?追溯源头,我们还需到先秦古籍《山海经》中去寻找答案。据《山海经》记载,青鸟共有三只,“三青鸟赤首黑目,一名大黧,一名少黧,一名青鸟。居三危之山,为西王母取食。”这三只赤首黑目,名字分别叫大黧、少黧、青鸟的神鸟,是西王母的随从与使者,具三足,居住在三危山上,乃力大健飞之猛禽,它们不但为住在紧靠昆仑山的玉山上的西王母觅取食物,还能飞越千山万水为西王母传递信息。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五》云:“翩翩三青鸟,毛色奇可怜。朝为王母使,暮归三危山。我欲因此鸟,具向王母言:在世无所须,唯酒与长年。”传说西王母驾临之前,总有青鸟先来传书报信。据说,西王母前往汉宫时,青鸟前去传书,青鸟一直飞到了承华殿前。汉武帝看到这只美丽可爱的鸟儿,甚为惊奇,便问大臣东方朔这鸟叫什么名字?是从哪里飞来的?东方朔告诉他说这只鸟叫青鸟,是西王母的使者,现在是专门为报信而来的,西王母很快就要来了。果然过了一会儿,西王母就由大黧、少黧两只美丽的鸟儿左右扶持着,来到了殿前,汉武帝与群臣赶忙迎接西王母,热情款待。在以后的神话中,青鸟又逐渐演变成了美丽无比的百鸟之王——凤凰。美丽的青鸟,美好的传说,引得文人墨客争相赋诗吟颂。李璟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白有诗“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三鸟别王母,衔书来见过”,李商隐有诗“青鸟西飞意未回,君王长在集灵台”、“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韦应物有诗“欲来不来夜未央,殿前青鸟先回翔”,崔国辅有诗“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曹唐有诗“歌听紫鸾犹缥缈,语来青鸟许从容”,胡曾有诗“武皇无路及昆丘,青鸟西沉陇树秋”,曾士毅有诗“幡影不随青鸟下,洞门空闭紫霞微”,郭崇嗣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白云空锁岭头碑”,姚孟昱有诗“穆王驭骏旧时游,青鸟书传信久幽”,杨巍有诗“青鸟已无白鸟来,汉皇空筑集灵台”,张帮教有诗“黄竹歌堪听,青鸾信可通”,练国士有诗“蟠桃难定朝天曰,青鸟依然入汉时”,万象春有诗“一双青鸟归何处?千载桃花空自疑”,梅询有诗“青鸾消息沉桑海,目新金鳌第一峰”。以上这些诗作,借用的均是“青鸟传书”的典故,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青鸟已不像《山海经》中所描述的那样是猛禽了,而是变成了三只善通人意、温和良善、体态轻盈、小巧玲珑的可爱“信使”了。确实,在古时候,人们要想与远行的亲人通信,真是万难,普通百姓几乎没有专门的通信设备。“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这些诗句,诉说着古人音信难通的惆怅与无奈,因此也只有将真情寄托给青鸟,让青鸟帮自己传递吉祥、幸福、快乐的佳音,以此来抒发自己的思乡和思亲之情了。三、书信的别称在中国古代书信有别,书指函札,信指使者。泛称书札为书信是后来的事。换句话说,现代所说的书信古代通称为“书”。《左传》记载:“叔向使诒子产书。”著名的书信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在现代汉语中“书”仍保留了“书信”的意思,如“家书”等。现将古代书信的别称介绍如下:简在没有发明造纸术之前,我国曾用削成狭长的竹片作为书写材料,人们把这种竹片称为简。用于写信的竹片便称为竹简。牍古代书写用的薄而小的木片称为牍,汉代对简和牍串起来写字时,诏书律令宽不超过3尺,一般书信宽不过1尺,故将书信称为尺牍。柬在古代,柬与简通用,是信件、名片、贴子之类的统称,如请柬、贺柬、书柬等。素古代称白绢为素。用白绢(或绸)写成的书信称为尺素,后来“素”成为书信的代称。笺笺原是精美的小竹片,供人们题诗或作画用。一般信纸也叫笺,后引申为书信的代称。函函原指信的封套。古代寄信用木匣子邮递,这种匣子叫函。后来就称信件为函,如函件、来函、公函等。札札在古代指书信,公私文书。据《文选》“古诗十九首”之十七有这样的诗句:“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札原意为古代书写用的小木简。现仍通用“信札”一词。书信的上述别称都和我国古代写信用的材料有关。除了上述别称外,古代书信还有一些别称。鸿雁古代传说鸿雁能传书,这个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所以,后来用鸿雁代称书信。鲤鱼也代指书信,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以鲤鱼代称书信有几种说法,一种称为“双鱼”,如宋人《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另一种称为“双鲤”,刘禹锡《洛中送崔司业》诗:“相思望淮水,双鲤不应稀。”韩愈《寄卢仝》诗中也有“更遣长须致双鲤”的诗句。李商隐《寄令狐郎中》诗中有:“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有的直接说成“鱼书”,唐代诗人韦杲《忆玉箫》诗:“长江不见鱼书至,为遣相思梦如秦。”因为常用鲤鱼代替书信,所以古人往往把书信结成鲤鱼形状,汉乐府诗中有“尺素如残雪,结成双鲤鱼,要知心中事,看取幔中书”。书筒也代指书信。书筒原指盛书信的邮筒,古代书信写好后常找一个竹筒或木筒装好再捎寄。李白诗中便有“桃竹书筒绮秀文”之句。后来书筒也成了书信的代称。如宋赵蕃诗中有这样一句:“但恐衡阳无过雁,书筒不至费人思。”八行书也是信札的代称。旧时信
本文标题: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写作:应用文-书信》word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5174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