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的商业(备课资料)
历史Ⅱ经济成长历程课程标准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⑴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⑵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⑶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⑷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第一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第三讲中国古代的商业一、古代商业的发展与市的变迁商业是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换从而实现商品流通的经济活动。市是货物交换的地方,开始时物物交换,货币产生后就成为买卖的场所,即市场。1.原始社会后期,人类社会出现了以物易物的交换活动(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2.到了夏代,社会上游离出一部分专门从事物品交换的人。3.商朝: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人教)。产生职业商人和人造货币(岳麓)。4.西周: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商业由官府垄断(岳麓、大象)。[西周时期的手工业者和商贾由官府统一,必须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也有人解释为:工商食官,即工商食于官,就是手工业者、商人靠着官来吃饭。工商食官制至战国时期彻底终结,但其演化出的官营手工业一直存在。《国语·晋语》:“公食供,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5.春秋战国时期:⑴市的发展:战国时期,有的城市已经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人民)⑵商业的发展: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私营商业的兴起(许多庶人冲破官府的束缚,成为有强大经济实力的自由商人),商人地位提高,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如弦高、子贡、陶朱公范蠡、吕不韦等)。金属铸币大量出现(岳麓、大象)。(岳麓)早期商业的发展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和鼓励;但商业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发生矛盾,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思想兴起。6.秦汉:初步发展⑴原因:①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②统一局面的形成。③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④西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⑤汉文帝一度将抑商政策改为宽商政策。⑵市的发展:①在县治以上的城市,特定位置一般都有集中贸易的市,与居民所住的“里”“坊”是严格分开(城市首先是政治中心)。②汉代在边境关隘还设有关市,亦称胡市,从事对边疆少数民族的贸易;驻军之处有时也立军市。③在小县、县以下的邑和农村中,没有垣墙楼屋的定期集市比战国时期增多。⑶商业的发展:①西汉富商大贾周流天下(“行曰商处曰贾”)。②对外贸易发展(商业突破了中国本土)。③出现了许多商业中心,如洛阳、成都、邯郸、临淄和宛(南阳)“五都”。(春秋战国时期的商品主要是各地的土特产,两汉时期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增多。从《史记·货殖列传》“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可以看出,全国性的市场尚未形成。)[西汉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今新疆和葱岭以西),目的是军事外交,结盟大月氏、乌孙对付匈奴。结果:虽未达成使命,但开通西域道路,促成中西文化交流,史称“凿空”,打通了与西方国家的交通与商务关系。路线:长安→敦煌→西域→大秦(罗马帝国)。]⑷对商业的管理:①秦朝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管理市的法律规定,商品必须明码标价;从事手工业和为官府出售产品的人,收受金钱时必须当面把钱投入陶制容钱器中,违者受罚。②汉官府设市令(长安)和市长对市进行管理;市周围有垣墙,市门按时开闭。③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制度,统一生产和销售。(汉初,盐铁由私人经营,国家设官征税。一些大商人由此垄断这些影响国计民生的行业,不但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汉武帝时期,为了解决国家财政困难,决定将这些行业收归国家经营。汉王朝在全国设立了数十处盐官和铁官,增强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④王莽执政时曾在长安和五都设“五均”官,控制市场物价(人民)。⑸秦汉以来,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人教)。原因: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赋税沉重;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魏晋南北朝社会动荡。7.南北朝:发展相对缓慢⑴原因:社会动荡不安。(由于种族文化的歧异及人为的新仇旧怨,造成族群间的残酷杀戮与破坏,中原地区战乱不断。)⑵表现:货币在流通中的作用减小,以物易物成为主要的交换手段。⑶市的发展:形成民间集市——草市,并设“草市尉”进行管理(草市大都位于水陆交通要道或津渡及驿站所在地)。(注:草市出现的时间,不同版本的教材表述不一,学界也有不同的看法,有汉代说、魏晋说、东晋说、唐代说。有论者称,“草市尉”至迟在东晋业已存在。)西晋少数民族内迁形势图8.隋唐时期:商业进一步发展⑴商业发展的原因: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②大运河的开凿,交通发达。③对外政策开放。④国家统一。(隋朝大运河开通后,成为贯通南北的大动脉。它将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联系起来,便利了南北交通,对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促进了沿线一些新兴商业城市的发展;它使南北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密切而愈趋稳固,从而加强了全国的统一。当然,大运河的开凿在当时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⑵市的发展:①都市商业大量出现。唐代长安城内有东、西二市,市内规划整齐,同类商店集中在一起,称为“行”。②夜市广泛出现,突破了市场集散的时间限制(人民)。⑶商业的发展:①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②对外贸易发展。唐朝政府允许外商在境内自由贸易,胡商遍布各大都会;广州成为对外贸易港口,设市舶司管理外贸;前期陆上丝绸之路畅通无阻,安史之乱后转移到东南海道。③水陆商运发达,客舍、邸店、车坊等服务于商运的辅助性经营场所生意兴隆(人民)。(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最早的银行雏形,是由供客商堆货﹑寓居的邸店衍生出来的。飞钱又称“便换”,出现于唐代中期,是中国历史上早期的汇兑业务,它本身不介入流通,不行使货币的职能,因此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纸币。柜坊和飞钱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它们的出现又促进了商业的便利与发展。)⑷对商业的管理:与汉代一样,市的设立与废止都决定于朝廷,所有的市都是朝廷设官管理的官市,市与坊仍然分开,交易时间受限制(《唐六典》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铮三百声,而众以散。”)。政府在广州设市舶司(官职为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注:从“应然”状态看,唐朝政府对“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并未取消;但从“实然”情况看,从唐代中后期起,坊市分立制度有所松动,交易时空有所突破。商业开始越出两市渗入坊间,如长安城的中宣坊、延寿坊都相继设店肆。晚唐更出现了夜市,打破了宵禁的规定;五代时,临街设铺已无法禁止。到了北宋,坊市分区的封闭格局被彻底打破,民居与商业区融合为一体。)9.两宋商业空前繁荣⑴原因:①国家走向统一,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②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商业环境相对宽松。③两宋时水陆交通便利,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畅通,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④一定程度上的租税货币化(如王安石变法“以钱代役”)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⑵市的发展:①商业突破了汉唐时期“市”“坊”严格分开和日中为市的限制,“市”不再有时间、地点的限制。店铺可随处开设,分散在街巷形成街市;时间早晚都可经营,早市、夜市昼夜相接。②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草市已经具备较完善的饮食服务设施。③(百科)宋在与辽夏金相邻的边境地区设置榷场,进行双边贸易。⑶商业的发展:①北宋时,四川益州(今成都)的富商开始发行“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②商税收入成为政府重要的财源。③汴京城内,随处都是商铺、邸店、酒楼、食店,还有许多勾栏瓦肆等娱乐场所(大象)。④商家更加注重包装、广告和品牌效应(岳麓)。开始使用“商标”以加强对质量的保证。⑤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人民)。⑥与文化有关的商品增加(如勾栏瓦肆,风俗年画)。⑷对商业的管理: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控制。⑸北宋前后城市功能的变化:北宋之前,绝大多数城市是因为属于政治中心而发展起来,政治、军事意义更大,经济意义居从属地位。北宋之后城市的经济意义逐渐增大,明清时期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商业市镇(其中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是四大商业名镇)。[两宋时期,江南开始出现“纯商业”的城镇。《全球通史》:“中国(宋朝)首次出现了主要是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镇在宋代以前仅是军事据点,北宋时逐渐向农村经济中心地演变。](注:有人从广义的角度考察宋代文化与前代的不同:从生产关系的变化看,宋代是从庄园农奴制向地主租佃制的重大转折时期;从经济观念的演变看,宋代是商品经济观念发生转折的时期;从学术思想的变化看,宋代是从传注之学向义理之学的转变时期;从政治体制演变看,宋代是从“皇权—吏员”体制向“皇权—士大夫”体制转型的时期。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10.元代商业继续繁荣⑴原因:①国家统一。②疏通漕运(重新疏浚了大运河)。③开辟海运(从长江口的刘家港,抵达天津)。④遍设驿站,丝路繁荣。⑵表现: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国际商业都会;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11.明清时期:城镇商业繁荣⑴商业发展的原因:明朝一条鞭法和清朝地丁银制度,赋税征银,使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农产品商品化得到发展(岳麓)。从国外引进大量经济作物(补)。(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等在明朝时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⑵对商业的管理:明清时期,政府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而且关卡林立,限制民营商业的经营范围,从而阻碍了工商业发展。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交往。⑶城镇商业繁荣的表现:①农副产品(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大量进入市场,农产品商品化得到了发展。②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和晋商)和会馆(供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场所)。(大象:徽商和晋商重视商业信誉和商业道德,经营之道反映了中国传统商业经营的最高水平)。③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形成全国市场)。④劳动力成为商品,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⑤清朝时出现票号(由晋商独占经营,类似于今天的银行)。[注:徽商,旧徽州府籍的商人或商人集团的总称。徽商萌生于东晋,成长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朝后期,徽商逐渐衰亡。晋商一般指指明清年间的山西商人,晋商以票号最为出名。晋商可以追溯到隋唐之际(李渊父子就是凭借太原军队和武氏财力夺取政权的),衰落于清末民初。“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传统观念,束缚了商帮的进一步发展。晋商与徽商的区别:①经营思想,晋商重钱不重官,“学而优则贾”(山西常氏家训);徽商重官不重钱,追逐财富只是手段,求功名做官才是归宿。②经营方式,晋商精打细算,以经营票号、高利贷为主;徽商崇尚文化与政治,亦儒亦商,与政治极力结缘。③经营地域,晋商主要通过“走西口”,以骆驼为主要运载工具,向晋北、内蒙古甚至白俄发展;徽商则主要在两淮、江浙或长江中下游,有时顺运河或海路北上京津。④人员组成:晋商以乡人为主,其用人“避亲用乡”;徽商一般聚族经商,大修宗祠,以通过宗族的尊卑长幼加强对族众的控制。⑤尊崇对象,晋商以关公之义在经商处建会馆以结帮;徽商尊朱僖制定的“家典”“族规”,把理学作为家族内行事和经商活动的准则。(关羽,山西解州人;朱熹,原籍徽州婺源,现属江西。)⑥文化理念,晋商“学而优则商”,让家族中一二流子弟经商,三四流子弟参加科考;徽商好儒,喜欢文化,由儒而商,由商而官,官商互济。⑦婚姻家庭,晋商长期只身在外,一去数年,赚钱方归,晋商里有很多家明文规定不能在外取妾;徽商受移民风俗影响,往往举家外迁,随遇而安,多纳妻妾,及时行乐;等。]12.古代商业发展的条件:⑴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调整。⑵农业、手工业发展。⑶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⑷交通条件的改善,运输业的发展。⑸对外贸易的发展。⑹政府政策的影响等。13.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趋势:⑴商业活动的场所的变化:先在城市中进行,后来农村集市贸易逐渐发展。城市中开始有固定的区域,宋朝以后取消限制。⑵交易内容的变化:开始主要是土特产品、奢侈品,后平民所需要的农副
本文标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的商业(备课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5188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