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中历史选修二复习提纲选修Ⅱ《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和实践》
高中历史选修二复习提纲选修Ⅱ《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和实践》第一部分:西方从君主专制到民主政治第一单元从“朕即国家”到“主权在民”第一课欧洲的君主专制一、君主专制加强之前的欧洲(背景)1、天主教会和教皇对王权的制约;2、封建贵族领主对王权的制约;3、一些封建自治城市对王权的制约。二、欧洲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1、“新君主国”:A、打破割据、明确疆域;B、建立起常备军;C、促进民族国家形成。2、欧洲封建君主专制的典型(1)路易十四的“朕即国家”——(西欧)法国的封建君主专制措施:A、削弱贵族权力,笼络和控制贵族。B、控制和利用天主教会,宣扬“君权神授”。C、扩充常备军。D、建立常备警察部队。E、用国家管制的方式,促进制造业和外贸发展(重商主义政策)(柯尔伯)(2)伊凡雷帝和彼得一世——(东欧)俄国的封建君主专制伊凡四世(略)。彼得一世:最终确立沙皇专制制度;对内实行欧化改革;用参政院取代贵族会议管理国家事务;颁布“官职表”,改造和控制贵族;控制东正教的宗教管理权力;坚决打击反对改革的贵族;强化农奴制三、欧洲封建君主专制的历史功过积极:1、促进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和强大。2、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早期的发展(重商主义政策)(国内外市场)。3、有利于文化、艺术和科学的繁荣消极:1、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阻碍作用日益明显。2、受君主个人因素影响大,积极作用难以持久第2课为君权辩护一、“君权神授”说1、产生条件:①在中世纪的欧洲,教权高于王权;②人们相信君权神授;2、代表人物及主张:①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A、把理性引进神学,用自然法则来论证“君权神圣”说;B、按自然法则国家由一个君主来治理才是最好的政体;②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A、主张:提出“君权神授说”;B、目的:推行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C、结果:导致王权与议会之间尖锐冲突二、君权至上说1、产生条件:14、15世纪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人文主义思潮产生,一些思想家对君权神授观点提出质疑2、代表人物及主张①马基雅弗利——《君主论》:A、从世俗权力的角度为新君主国论证,提出君权至上论,反对君权神授;B、最早提出新君主国的概念;C、君主为维护权力可以不择手段;D、斥责罗马教廷是意大利分裂的罪魁祸首;②托马斯•霍布斯-《利维坦》:A、反对君权神授,用近代自然科学的方法,论证君主统治的合理性;B、认为国家是人造的,强调国家权力的集中和统一;C、不赞成君主世袭制,只强调权威;三、君权神授和君权至上理论提出的意义1、积极作用:都强调国家权力集中和统一,符合中世纪晚期到近代早期的西方君主权力上升的趋势,也符合民族国家形成的潮流。2、消极意义:这些学说无视或蔑视民众的基本权利,终于变得不符合时宜。第3课近代民主思想的发展一、民主政体最优论1、提出的背景:17世纪的荷兰是欧洲最自由的地方,但并不民主。2、斯宾诺莎的主要思想:①强调思想自由和遵守国家法令的重要性(思想自由,行动守法)②认为只有民主政体才能保证思想和言论自由(即民主政体最优论)二、天赋人权论1、提出的背景:1688年的“光荣革命”,资本主义政权建立。2、代表及著作和主要思想:洛克《政府论》;①第一次系统地提出“天赋人权”(自由权、生命权、财产权)②强调自由、法治;提出分权的政治原则三、三权分立学说1、人物及其著作: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三权分立: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2、意义:为西方民主政治的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为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必修Ⅲ)四、人民主权论卢梭,《社会契约论》,思想:追求平等;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学说。第二单元民主与专制的搏斗第4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有限的王权:13世纪《大宪章》的颁布。特点:王权受到议会的限制,也就是受到法律的限制。直到都铎王朝时期都没有任何国王敢凌驾于法律之上。二、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的成长由于新航路的开辟,海外贸易发展迅速,促进了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新贵族以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场和牧场;或出租土地给农业资本家;有些人还兼营工商业和海外贸易。三、倒行逆施的斯图亚特王朝斯图亚特王朝统治时期,正是英国资产阶级和王权矛盾不断激化的时期。四、《大抗议书》与内战爆发1640年,查理一世召开议会。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提出了《大抗议书》,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政治纲领,此次议会是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1642年查理一世挑起了内战。到1648年底,内战结束。1649年1月,处死查理一世。5月,议会正式宣布建立共和国。至此,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展到顶点。五、军事独裁的“护国政体”共和国建立后,以克伦威尔为首的高级军官集团掌握政权。1653年,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共和国被护国政体所取代。六、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与覆灭1658年克伦威尔死后,国内政局陷于混乱。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第5课美国独立战争一、原因1、前提: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和民族意识的觉醒;2、根本: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与英国的殖民统治的矛盾激化(原料基地、销售市场、限制工业发展、禁止西移);3、历史:北美殖民地有自由的传统;4、思想:启蒙思想的传播;5、直接:英国政府向殖民地征收各种赋税,殖民地人民反抗(无代表不纳税)。二、过程1、导火线:波士顿倾茶事件;开始: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2、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发表--宣告独立(1)起草者:杰斐逊。(2)内容:平等与天赋人权不可侵犯;主权在民;人民革命权利。(3)意义:宣告美国诞生;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布了民主共和国的原则(第一个人权宣言);推动了欧美、亚洲、拉丁美洲人民的独立运动;但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删去谴责奴隶制的内容;有政治参与权公民的约占美国总人口的五分之一)3、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转折点4、1781年约克镇北美英军投降5、1783年英国承认北美独立--正式独立三、1787年宪法--美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共和国确立1、背景:(1)美国独立战争取得胜利;(2)根据1781年《邦联条例》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但邦联是一个松散的结构,不是一个统一的主权国家;(3)独立后社会动荡不安;(4)华盛顿、麦迪逊等人的努力2、内容:(1)确立了代议制共和体制。(2)确立了“三权分立”原则,体现了互相制衡的思想。(3)确立了联邦制,规定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权力分割,互不侵犯(联邦权力高于州权力)。3、历史意义:(1)建立了总统制、联邦制、代议共和制相结合的国家制度。(2)为美国200多年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3)近代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为很多国家所仿效,促进了世界民主化起程。四、《权利法案》:(1)规定人民的各项权利。(2)确认了奴隶制的合法性第6课法国大革命一、大革命爆发的原因(国际、国内)国际——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国内: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直接原因——尖锐的阶级对立。革命条件——财政危机的加剧。理论准备--启蒙思想的宣传。二、大革命的爆发1.导火线——三级会议的召开(1789年5月5日)2.革命爆发——攻占巴士底狱(1789.7.14),7月14日成为法国的国庆日。三、君主立宪派的统治(1789.7~1792.8)--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利益。领导机构——制宪议会;主要权利——最高行政权和立法权;对法国的初步改造:①《人权宣言》(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主要内容:人类是生而平等;享有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的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核心内容——资产阶级对人权的要求和依法治国的主张。进步:彻底否定并摧毁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度。局限性:维护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具有明显的资产阶级属性(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②《1791年宪法》——制宪会议颁布。主要内容:规定法国是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国家;有财产限制的选举制度。四、吉伦特派当权(1792.8~1793.6)进一步摧毁封建制度经济上:颁布新的土地法令,农村中按户分配公有土地,废除封建特权。政治上:①实行“普选制”(扩大公民权);②召开国民公会(由立法议会制定)。③成立共和国(1792年9月22日)和处死国王(1793年初)五、雅各宾派专政(1793.6~1794.7)——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执政机构——国民公会。主要代表人物——罗伯斯庇尔、马拉、丹东。1.革命措施:①颁布法令,摧毁封建制度。②实行恐怖政策:经济恐怖是颁布了全面限价法令;政治恐怖是颁布了〈惩治嫌疑犯条例〉;评价:恐怖政策是雅各宾派在内忧外患空前严重的情况下被迫采取的;平息了国内的叛乱,基本上赶走了外国干涉军,法国秩序得以稳定,共和国的危机得以解除。③发布总动员令:使法军在战场上击败干涉军,战场也从国内转移到了国内。2.雅各宾派的分裂和“热月政变”(1794.7)——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结束。六、拿破仑帝国1、建立背景:A、热月政变后,政局动荡不安;B、反法联军大兵压境;C、人们企盼一个强人政权2、巩固措施:颁布新宪法,建立独裁政权;主持制定了《拿破仑法典》;1804年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对外侵略欧洲各国;颁布自由主义宪法,帝制改成君主立宪制;重建军队,反击反法联军:滑铁卢战役。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形成第8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完善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背景:英国的光荣革命取得成功2、标志:通过《权利法案》(1689年)1)内容:(P42)2)意义:从法律上巩固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用法律形式对议会主权至上原则的认定。英国的政体由君主专制变为君主立宪制。(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一)责任内阁制的确立:1)首相制度的形成。18世纪,国王逐渐退出内阁,不再主持内阁会议,由内阁中的财政大臣主持。主持会议的大臣渐渐获得了“首相”的称号。第一任首相:1721年,沃波尔。2)确立内阁对议会负责的制度:内阁得不到议会信任即应辞职。首相辞职:开创者:沃波尔。政府集体辞职:沃波尔的后一届首相率领全体内阁成员辞职。内阁失去议会多数信任时,可以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直接诉诸选民的裁决。3)维多利亚女王时期,让在议会选举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阁,该党的领袖就是理所当然的首相。4)责任内阁制的确立:19世纪中期(二)议会改革:选举权的逐步扩大1、1832年改革:1)背景:光荣革命后,议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但是土地贵族(托利党)操纵着议会议员的选举。一些“衰败选区”仍有议员名额。工业革命展开后,新兴工业资产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强烈要求参与国家管理(根本动力:工业革命。)法国七月革命的冲击。2)内容:降低了选民和候选人的财产资格限制。取消了一些衰败选区。给予新兴的工业城镇代表名额。3)影响:工业资产阶级首次进入议会。这是英国向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迈出的重要一步。2、1867年改革1)背景:群众运动风起云涌。2)影响:使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城市工人获得选举权。给政治民主化提供了更大的动力。3、1884年改革1)背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国内经济繁荣,普通人的生活水平提高。英国实行义务教育制度,大大提高了整个人口素质。工人获得选举权,给政治民主化提供了更大的动力。议会中的两党为了争取选票,竞相进行改革。2)影响:使农业工人获得了选举权。英国基本实现了男性户主的选举权。代议制民主在英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4、妇女取得选举权:1918年,妇女取得选举权;1924年妇女选举权的年龄资格降到21岁,与男性相同。5、议会改革的实质:政治民主化的日趋完善(三)两党制的演变1、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议会中两党的产生:辉格党和托利党2、光荣革命后,辉格党和托利党先后垄断英国政治舞台,均长达半个多世纪。3、1832年议会选举改革后的两党1)托利党改为保守党:原因:1832年议会改革过程中,托利党一向信奉保守主义,墨守陈规,反对改革,因而得名。代表阶层:代表贵族利益,同时争取其他阶层2)辉格党改为自由党:原因:辉格党历来支持议会改革,带有某种自由主义倾向,故名。代表阶层: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3)两党的改革措施:加强组织建设,通过竞选议
本文标题:高中历史选修二复习提纲选修Ⅱ《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和实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5188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