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中医四季养生课件ppt
中医养生保健知识传承中医文化/弘扬国药精粹什么叫养生?所谓养生,实际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养生的两个要点:一、养正性:就是要人们实行正常的、有规律的思维活动和生活方式,也就是说要保养正气。二、顺自然:人们养生不仅要顺从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而且还要随时适应周围外界环境。“食有时,动有节”天人相应——养生之本《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提倡人要顺应自然。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的一切生命活动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必须与其保持一致,才能保持健康。《内经》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要把握四季节律进行调养。保养人体的生、长、收、藏四时与五脏五行的关系春应肝(木)夏应心(火)秋应肺(金)冬应肾(水)长夏应脾(土)1、春天——祛病养肝•春天是肝气最足、肝火最旺的时候。•肝在中医五行当中属木,肝胆是相表里的,肝脏的火气要借助胆经的通道才能往外发,很多人会莫名其妙地感到嘴苦(胆汁上溢)、肩膀酸痛、偏头痛、乳房及两胁胀痛、臀部及大腿外侧疼痛。•口苦可吃小柴胡丸(或冲剂),偏头痛、乳房胀痛可选加味逍遥丸,肩膀或腿痛可用平肝舒络丸。•春天肝火旺,人体的阳气开始不断地往外宣发,皮肤毛孔也舒张开放,这时最易感受风寒,常言所说的春捂秋冻是很有道理的,很多人在这时常犯咳喘病,尤其是夜里咳嗽不止。•肺在五行中属金,正好可抑制肝火(木)的宣发(金克木),但春天是木旺之时,肝气是最强大的,于是就出现了木火刑金的情况。此时肺脏外有风寒束表,宣发功能受阻,内有肝火相逼,火气难发,于是只有借咳嗽这一病理现象来排解内火和外寒了。•春季有人经常腿抽筋,有人经常会腹泻,有人经常会困倦,这又是一种情形,叫做肝旺脾虚。•五行中肝属木,脾属土,二者是相克的关系。肝气过旺,气血过多地流注于肝经,脾经就会相对显得虚弱,脾主血,负责运送血液灌溉周身,脾虚必生血不足,运血无力,造成以上诸般症状。•这时,可服用逍遥丸、参苓白术丸、大红枣、山药薏米粥以健脾养血,脾血一足,肝脾之间便平和无偏了。2、夏天——冬病夏治•药王孙思邈说:“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将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所谓将病之病就是这种现在虽然未发,但却会在将来某个时候必发的疾病。那就要在未发之时,赶快祛除其必发的条件或主因,或诱因。消除主因就是要改变体质,祛除诱因就是要改变环境。•“冬病”就是在冬天易发的病,此种病的易发人群多为虚寒性体质。通常的症状是手脚冰凉,畏寒喜暖,怕风怕冷,神倦易困等。中医称之为阳气不足,产热不足,寒从内生。这样的人即使在盛夏,睡觉也要盖着被子,穿着袜子。•寒气是会沉积的,且身体被寒气侵袭的地方,必会气血瘀阻,这叫做寒凝血滞。若寒气停留在关节,就会产生疼痛;停留在脏腑,就易产生肿物;停留在经络,就会使经络堵塞,气血也就流行不畅,不但会四肢不温,也常会有手脚发麻的症状出现。•夏天毛孔大开,最易出汗,汗为心之液,可泻过旺之心火,也可将侵入皮肤的寒邪及时排出。心五行属火,夏天最盛,由于夏日我们贪食冷饮,胃肠中有大量寒气,本来用于发汗的心火,转而被用于温暖肠胃了。此时,体表便缺少气血来抵御外邪侵袭了。•所谓的外邪也是我们一手制造的,那就是空调的冷气。冷气从皮肤而入,冷饮从肠胃而入,心火虽盛,难敌二寒,结果就出现了所谓的“肠胃型感冒”,发热无汗,吐泻交加。•此时,我们可以吃藿香正气丸,此药偏温热,外散风寒,内消寒湿,一药两解。•如果感觉肚子凉,夏天也爱吃热的,又怕风怕冷的人,那就要吃些附子理中丸先暖暖胃。但是体质偏热的一定不能服用,会上火,还可以用艾条来灸中脘、关元、足三里,也很有效。•如果感觉后背发凉,怕风,那就先在后背刮刮痧,若能同时用热水泡脚,再喝一碗发汗的生姜红枣汤,或者是胡椒白萝卜汤,寒气是很容易排出的。•有的人虽然虚寒怕冷,但是一吃热药或热的食物,就会上火,脸上起疱,牙龈肿痛,必须马上再吃祛火的药才行。那是因为表寒过重,虽吃热药,也是“冰包火”,外寒不解,内热直上头面所造成的。只要在后背刮痧或拔罐,再吃热药或热的食物,就会火有去处,发向后背去御寒,不再往头面上跑了。•中医认为,燥易伤肺,秋之咳嗽,常为干咳无痰或痰粘难咳,还会有咽干、口燥、音哑等不适。秋日饮食要注意滋养津液,如秋梨、柿子、百合、银耳等。要少吃辛辣、油炸及干燥的膨化食品,此类食品易生燥化热,多食无益。•按中医的五行学说,肺属金。在中医理论当中,肺主要有两大功能,一个是宣发,一个是肃降。宣发主要是通过发汗、咳嗽、流涕来表现。肃降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二是推动肠道,排泄糟粕3、秋天——养肺润肺•来自中气,也就是脾肺之气。很多中药制剂就可以补中气,如参苓白术丸,既可健脾又能补肺,平和无偏;补中益气丸,功如其名,但其功能是升提肝肾之气以补中气。•肺经有个穴叫做中府,此乃中气之府,是中气汇集的地方,因此为调补中气的要穴。•太渊穴,是肺经的原穴,穴性属土,土能生金,其补中气之力最强,按摩、艾灸都有显效。中府穴正坐或仰卧,将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放在胸窝上,中指所在的锁骨外端下即是太渊穴以一手手掌轻握另一手手背,弯曲大拇指,大拇指指腹及甲尖垂直下按即是肺的宣发和肃降的力量来自哪里呢?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还有一种人是肝火旺,肺亦不虚,脾气大但很能克制自己不发火(金能克木)。这样的人常会感到胸中堵闷,喘不上气来。此时可点揉肺经的尺泽穴。•尺泽穴为肺经合穴,属水,金气化水,则肺气不壅滞于胸,水可涵木,则肝火得水而平,所以此穴可治上实下虚的高血压症、哮喘症、遗尿症。•除了穴位疗法,艾灸之法,温经通脉,作用持久,是秋天补肺虚之妙法。此外山药薏米粥也是补益中气的佳品。自我按揉时可将肘关节屈曲,靠在胸前,用另一手的大拇指抵在肌键外侧,然后向肌键下方发力点揉。4、冬天——养生从避寒开始•冬天是万物休养生息的季节,也正是我们身体储存能量的最好时机。•《黄帝内经》上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逆之则伤肾。•为什么我们非要赶走寒气呢?因为寒气是导致众多疾病的直接原因。寒性凝滞,会使经脉气血阻滞不通,不通则痛。寒性收引,会令筋脉拘挛抽搐,关节屈伸不利。•有人一到冬天脚总是冰凉,即使盖上厚被,也整宿不温,可以每晚用盐水泡脚,不仅对暖脚有很好的效果,对冻疮的防治也很有帮助。其实,每天若离单位不是太远,步行上下班真是最好的冬季健身法了。我们走得不必太快,但一定要体会脚踩地面的感觉。•有的人其实并不会走路,只是用腿拖着步子,脚却抬不起来,结果鞋跟都磨偏了。有类似情况的朋友走路时需尽量用脚内侧用力,这样不但能增强肝脾的功能,鞋跟也不会再被磨损了。•怕冷的朋友可以多吃些羊肉、虾类、姜、蒜、胡椒等温热的食物。羊肉、香菜、萝卜汤的补益力最强,又美味可口,可常吃无碍。•对于五心烦热、阴虚火旺、口干喜饮的人要注意秋冬养阴,乌鸡、鸭肉、甲鱼、银耳、百合、莲藕等最为适宜。此外中药六味地黄丸更是养阴第一药。进补的关键是要看体质,畏寒体质则补阳,虚火体质则滋阴。•还有的人,阴阳平衡,身体健康,仍想在冬天让自己更强壮些,我建议您可以艾灸肚脐下的关元穴,再加上胃经的足三里,两穴每天各灸15分钟冬令进补,我们要吃些什么呢?最近抖音上经常能刷到薏米红豆祛湿减肥,有磨成粉的,也有煮水代茶饮的,可以消水肿,其实也是需要看个人体质的,有湿气的人,是因为脾运化功能失调引起的,可以服用,脾健好了湿气自然就除了,体重会下降一些,但最基本的还是应该少摄入高热量食物,结合有氧多运动才是最健康的方法。在上面这两位药基础上,我们可以再加入山药和芡实,磨成粉或者煮粥喝都对我们身体非常好的,薏米有健脾祛湿除痹的功效,中医入药用赤小豆而不用红豆,赤小豆有行血补血、健脾去湿、利水消肿的功效,外形上比红豆细长善补气血的山药薏米芡实粥《神农本草经》根据药物有无毒性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为延年益寿药,无毒:中品为防疾补虚药,有毒无毒根据药量而定:下品为治病预疾的药物,多有毒性,不可久服。“是药三分毒”是指药物都具有寒热温凉某种偏性,而是说所有药物都有毒性化学成分。平时大家想滋补身体的时候,尽量选择一些药食同源的中药。谢谢观看古人言:不知十二经络,开口举手便错,不明五运六气,读尽方书无济。今天讲的只可算是五运六气的一点影子,大家只需略加感知即可,不必深究,
本文标题:中医四季养生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5197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