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教学目标:通过课堂讲授,使学生牢固掌握关于新闻写作的基本理论知识;通过实践训练,使学生熟练运用新闻报道的两种主要体裁——消息与通讯,写出合格的新闻报道作品,从而具备从事记者职业的写作基本功。教学手段:本课程将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设备把课堂理论教学与学生讨论、练习结合起来,让理性认识与感性体验并驾齐驱。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教材:尹德刚周胜:《当代新闻写作》,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主要参考书目:(1)高钢:《新闻写作精要》,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2)刘海贵尹德刚:《新闻采访写作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一章概论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新闻报道的各项基本要求2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第一节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新闻报道和其他写作活动存在着很多差异,因此新闻报道也就有了与其他写作活动不同的一些基本要求。一坚持真实性所谓真实性,通常也叫准确性,即指新闻报道必须反映事物的原貌。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生命。没有了真实性,新闻也就毫无价值可言。(一)新闻真实性的具体要求1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都要确凿无误。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主要有六个,即新闻学中常说的“五个W和一个H”:When,Where,Who,What,Why和How。把这六个要素交代清楚,基本上就能构成一篇新闻。我们看一篇新闻,其实首先要关注的也是这六个基本要素,因此,它们必须是真实、准确、马虎不得的。2新闻所反映的事实发生的环境条件、过程和细节、人物的语言甚至动作等都必须真实。新闻要坚持真实性,不仅仅是五个W要真实,细节的东西同样也是要真实的。3新闻中引用的各种资料,如数字、史料、背景材料等,都必须确切无误。4新闻中涉及的人物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等,都必须是当事人所述。5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要辨证结合。(二)新闻失实的原因1为了追求生动感人,凭主观想象增加许多不真实的细节比如说,朝鲜战争期间,新华社曾经发过一篇通讯《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在这篇通讯中,写到黄继光手持爆破筒冲向敌人碉堡,在爆炸前一刹那仍怀念着祖国,怀念他母亲。那么,有读者就问了,黄继光已经英勇牺牲了,记者又怎么能知道他当时心里是这么想的呢?结果记者回答说,这是他的“合理想象”。新闻作品不同于文学作品,不能虚构描述,这是有关新闻生命的原则问题,也是新闻写作必须恪守的原则。2“合理预言”,加大提前量。如把“动工”说成“竣工”,把“正待收割”说成“已获特大丰收”,结果这个事物或是最后没有真正发生,或发生了但并不是原先预料的那样,新闻报道便失实了。3牵强附会,强扭角度。有的记者为了自己的一些个人目的,不惜把不相干的事情硬扯到一块,以致报道让人感到牵强并有失实之嫌。4夸大其词,胡编乱造如明明只有二万人的一个乡,竟报“植树可达一亿多株”,明明是正在研制的或刚刚推出的化妆品,非要说成某著名演员曾长期使用。(三)消除新闻失实现象的途径应该说,新闻对真实性的要求是由来已久,但新闻失实现象却屡禁不绝。当然,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但是作为新闻工作者来说,首先要做的就是从自身出发,积极主动的采取有力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失实现象的出现。1加强作风建设,消除“客里空”的影响。“客里空”是苏联剧作家考涅楚克的剧作《前线》中一个惯于捕风捉影、弄虚作假的前线记者的名字。萧三同志将剧本译成中文在延安《解放日报》连载后,它在新闻界就广为人知了,并成为记者浮夸作风和失实新闻的代名词。这种“客里空”作风的核心是想一鸣惊人,又不肯在采访写作上下扎实的苦功,只好急功近利,“合理”想象,胡编乱造。因此,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要想减少新闻失实的现象,首先就要加强作风建设,消除“客里空”的影响。2提高记者素质,增强辨别能力。有时记者从主观上来说,本意并不想造假,但由于素质欠缺,缺乏辨别能力,也会造成失实。比如,当某个新闻事实涉及某种知识,而记者对这一知识并不掌握,写作时就缺乏辨别力,容易把假的、错的事实当成真的、对的予以报道。所以我们说,要消除新闻报道中的失实现象,需要记者加强作风和素质两方面的培养。二坚持时间性所谓时间性,即指迅速及时的报道新闻。这是新闻报道所必须坚持的又一个基本要求。我们说,一篇新闻所要报道的绝不能是一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而必须是最“新近发生”的事实,所谓“新闻”也就是新鲜的见闻,不新的话就构不成新闻了。新闻界有一种说法,认为新闻易碎怕压,是“易碎品”,稍加延迟,报道慢了,它就碎了,就贬值了,成为“昨日黄花”,这实际上是形象地道出了新闻作品在时间性上的要求。所以我们会发现各个新闻媒介总是在千方百计、争分夺秒地传播新闻。1963年,肯尼迪总统在达拉斯被暗杀的那天,合众社记者史密斯和美联社记者贝尔都在总统的车队行列中,当致命的子弹击中目标时,史密斯抓住汽车里唯一的电话机不放,不停地口授稿件,一直不肯把电话让给贝尔,一路上他被贝尔打得鼻青脸肿也不肯放弃。随着社会的发展,传媒的更新,特别是网络传媒出现以后,新闻时效性的竞争更加激烈,甚至到了争分夺秒的地步。一个媒体面对重大新闻时能否以最快的速度抢先传送,已成为衡量这个媒体是否是强势媒体的重要标准。三坚持思想性思想性也可称为指导性,即新闻媒介通过具体的新闻报道,以影响、指导受众的思想、态度、情感和行动,最终把他们引导到一定的目标上去。在这里,我们必须了解的一点是强调新闻要坚持思想性,要起到导向作用,并不意味着新闻就是板起面孔教训人,把思想性和指导性搞成“指令性”,让受众听到的、看到的都是“应该”怎么样、“必须”怎么样、“强调”怎么样,最后还要“号召”怎么样式的新闻作品。要在新闻作品中更好地体现、坚持思想性,需注意以下三个问题:1寓思想性于信息传播之中受众首先是为了寻求信息才接触媒介,继而接受媒介所要传播的思想,思想性是蕴含在事实之中的,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本质属性,并不是外加的、主观的东西。2思想性应与针对性结合新闻应该抓住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才能更好地体现其思想性。3思想性应与深刻性结合有了思想性,但如果对问题研究不深不透,对问题的表述毫无尖锐泼辣的锋芒,不能“言人之所不能言”,也会大大削弱思想性的分量。第二节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用事实说话”我国老新闻工作者吴冷西曾经说:“新闻应该按新闻的规律办事——让事实说话。”“新闻所以有力量是靠事实说话,用事实宣传观点、思想、政策。这是因为,人们认识世界的规律,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新闻要提供大量的事实,让受众从中得出概念、结论、判断。”这段话简明地概括出了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用事实说话”。一“用事实说话”的含义这一基本规律包含了双重含义:1要在新闻报道中客观地叙述事实,让事实本身“说话”。2新闻报道要有所寓意,要通过新闻事实的选择和组织,有目的地传递信息,宣传某种观点,表达某种倾向。这两重含义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二怎样“用事实说话”那么我们究竟要如何将这两方面的含义比较完美地统一起来,做到既有事实又表达了一定的意图呢?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谈谈究竟要如何“用事实说话”。1运用“春秋笔法”据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一生没有得到重用,晚年曾无限忧虑地说过:“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于是,他决定用鲁国史官所记的材料来编撰一部《春秋》。孔子编《春秋》,主要意图是为了维护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的等级秩序。因此,他在编写过程中非常讲究章法、句法、字法,花很大的精力斟酌字义,选择特定的词语以表现这一意图。譬如,对臣下杀君,他专用“弑”字,表示贬义;吴、楚的国君都曾自称为王,孔子认为他们违反了原有的等级原则,故《春秋》史书中仍称他们为吴子、楚子。又如孔子对诸侯征召周天子参加盟会的僭越行为极为气愤,行文中便故意写成“天王狩于河阳”为天子掩饰。后来,历来的封建君主都很推崇孔子的这种修史笔法,因为他在《春秋》里不动声色地通过用词的褒贬,维护了封建统治者的利益。也就是说,这种笔法寓意于事,它有材料,有见解,但见解多融入事实中,以“一字为褒贬”,“微言”显“大义”。后人就把这种文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称为“春秋笔法”。“春秋笔法”虽然主要是指一种史书笔法,但今天的新闻就是明日的历史,因此这种史书笔法同样值得记者在新闻写作过程中加以借鉴,以一字为褒贬、显爱憎。譬如,20世纪60年代初,台湾的国民党“副总统”陈诚奉命赴美,新华社的消息说是“肯尼迪召见陈诚”,陈诚乃应召而往,“召见”二字,在这里一针见血地点出了肯尼迪、陈诚之间的主仆关系。再如,90年代初,前苏联、东欧发生政治变化时,我们国家所使用的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这样的“中性”词语,而西方记者则用的是苏联发生了“民主改革”这样的“褒义词”,对同一件事,通过使用不同的词汇,从而表达了记者的不同立场和观点。2进行客观报道客观报道是西方新闻界最早提倡的一种报道方式。它要求记者只提供材料,不表达观点,反对在新闻中夹叙夹议,只把所报道的事实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情况和原因交代清楚就行了。如果报道的事实牵涉到几种不同的意见,记者也要不偏不倚,写出各方面的看法。客观报道方法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的美国。美国早期报纸多属于政治性刊物,具有强烈的党派倾向。当时,它们的报道一般是夹叙夹议,直言褒贬,往往对一件事又各执一说。可是对受众来说,他最想知道的不是你这个报纸对某些事情的看法,而是事情的真相,因此他们就要求记者要尽可能客观、公正地进行报道。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最大通讯社——美联社为向具有各种党派倾向的报纸一律出售稿件,避免得罪任何一家报纸,又适合受众的要求,于是奉行一种“不偏不倚”的发稿政策,便采取上述客观报道手法写新闻。后来这种报道手法逐渐为各种新闻传播媒体所接受。3借用他人之口说话这实际上是“春秋笔法”和“客观报道”当中的一种表达技巧。因为借用他人之口说话,在新闻写作中常见,故单独列出。借用他人之口说话,就是记者借用别人口里讲的话来表达自己观点。外国有一种说法:“记者的舌头是缩在后面的”,让别人充当代言人。这样写,从表面上看,是被采访对象和新闻事实中的人物谈的话,表现得很客观,但实际上却是记者在幕后操纵,因为这说话的人及其说话内容是经过记者挑选的,与记者看法合拍。这样记者的看法实际上就是用第三人称来表述的,这样一种表述形式我们把它称为“引述”。第三节新闻报道体裁了解新闻报道的体裁分类,以及各体裁自身所具有的一些特点,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新闻写作活动。常见的新闻报道体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消息消息作为一种独立的新闻体裁是新闻报道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它也是新闻体裁这个大家族中资格最老、使用最多的一种。消息这一体裁有着许多显著的个性特征:1简要的、完整的事实报道。消息的篇幅较短,一般只有几百字,但却对事实有较为完整的叙述。这里所谓的完整,一般是指五个W和一个H的完整。2有较强的时效性。在各种(报刊)新闻体裁中,消息的时效性是最强的。3消息的结构一般有较固定的格式,如“倒金字塔结构”、“时间顺序结构”、“悬念式结构”等几种结构方式。4有明示的消息头。消息头分为“电”和“讯”两类,如“本报讯”和“本报××(地名)×年×月×日电。5一般都有新闻性强的标题。二通讯通讯是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比较深入又详细地报道真实的客观事物的新闻文体,是最常用的报道形式之一。应该说,通讯和消息这两种文体很接近,有时很难将它们区分开来。但通讯还是有着自身的一些特征。1消息概括性强,它所报道的新闻往往是比较概貌性的、轮廓性的,而且大多是一事一报,甚至报道事件的某一片断。通讯则常常要报道事情的“全过程”,或者对某一事件的某个具有特殊意义的部分作集中突出地描述,也就是它报道事实比消息更具体、详细和完整,所以有人又把通讯叫作“详细的新闻”。所以一般有较大新闻价值的事情,往往是先发一条消息,简要地报道一下这件事情,同时或随后再配上一篇通讯,向受众进一步提供新闻事实的详细情节。2通讯不但要有事实的具体性,还要有生动的形象性。通讯不只是简笔勾勒出事物或人物的轮廓,而是使用形象的描写手法适当展开,既有事实说服力,又有形象感染力。思考题:1新闻的真实性有哪些具体要求?2新闻写作中怎样才能较好地用事实说话?3如何才能
本文标题:新闻写作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5238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