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异想天开的猫--《一只想飞的猫》整本书阅读交流教学设计
一、基本信息学校课名《异想天开的猫》教师姓名学科(版本)部编版“快乐读书吧推荐书目”课时一课时年级2年级书籍简介《一只想飞的猫》是中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1955年所写,写了一只自大、无理、自私的猫的形象。虽然他的身上有很多的缺点,但他有想飞的梦想。想飞起来抓住蝴蝶,还想飞起来去看一下喜鹊的窝,种种“贪婪”的想法促使他想尽一切办法去实现他想飞的梦想,想尽一切办法却没有成功,丑态百出,最终还是重重地从树顶上摔下来了。二、教学目标1、品读片段,多角度感知猫的淘气包形象,初步培养多元认知。2、借助图画,乐于分享与人物有关的事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3、链接生活,对比绘本,敢于表达对猫的独特感受和想法,渗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三、学习者分析孩子有了一定的阅读兴趣。这本书正是本单元“快乐读书吧”推荐书目,所以全班共读这本书。之前上过这本书的导读课,推进课。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后,发现孩子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速度也比较快。四、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品读片段,多角度感知猫的淘气包形象,初步培养多元认知。链接生活,对比文本,敢于表达对猫的独特感受和想法,初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五、教学设计教学环节环节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活动媒体作用及分析一、聚焦人物梳理文章脉络(一)初谈阅读感受聚焦主要人物课前:马老师在武侯教育云平台利用圈子布置了一项课前作业,完成《一只想飞的猫》手抄报,并写下自己的独特感受。孩子们完成的都非常不错。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这本书,出示书《一只想飞的猫》1、这个童话故事,你觉得怎么样?预设学生活动:生1:好玩生2:有趣课前马老师在武侯教育云平台利用圈子布置了一项课前作业,完成《一只想飞的猫》手抄报,并写下自己的独特感受。。2、你觉得哪些人物让你印象深刻?生:猫还有哪些人物呢?生:鸭子鹅喜鹊等(二)抓住“想飞”,梳理文章脉络。【过渡】:刚才大家说了这么多人物和情节,看来这个故事一定很有意思。1、聚焦课题:(1)(指课题)这是一只()的猫;生答:想飞的猫。(2)挑疑:一只猫——居然——想飞?(师语调上扬)你想说什么?(白板放大“想飞”)预设学生活动:生1:妄想生2:不可思议生3:荒唐2、引读对话:过渡:你们觉得这只猫想飞,是妄想、很不可思议、非常荒唐!但是它自己——却不这样想。引读出示学生自由回答,老师相继拖拽答案。1.利用白板放大镜功能“想飞”的字体大小变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致,引起学生关注和思考。2.利用白板的拖拽和组合功能拖拽文本框对话,帮助学生梳理文章脉络。3.发布课堂任务:通过智慧云课堂发布“课堂小组合作任务”给组长,并设定时间三分钟,小组讨论:你认为这是一只()的猫?并从书中找到相关段落拍照上传。4、学生做批师:当他追蝴蝶失败时,他想:PPT出示生读:师:当他想去喜鹊家时,他想:什么时候能爬到树顶上去---当然最好是飞上去,看看喜鹊姑娘。”师:当麻雀说他不会飞时,他想也不想,立刻大声回答:师:当他在槐树底下一次又一次不成功时,他爬到树顶上,说:“要是我能够飞......”“我是猫!我要飞!”“我当然会飞!”(白板组合拖拽功能)3、小结整体印象:回忆一下整个故事,小组讨论:你认为这是一只()的猫?并从书中找到相关段落拍照上传。发布课堂任务。(PPT出示:这是一只()的猫。)生:吹牛皮、骄傲……设计意图:从聚焦课文主要人物开始,抓住故事中“想飞”的主题,以朗读的形式回顾故事的主要情节,开启一本书的阅读,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地功效。注过程中,老师利用智慧云平台学生投屏对孩子作品上传,对批注做的好的组进行表扬。二、品读片段,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一)交流丰富猫的形象,感受猫的不同特点。预设一:吹牛皮的形象【过渡】同一只猫却给你们留下了不一样的印象。我想,这些印象肯定不是随便产生的,一定跟故事情节有关。展开师生讨论学习,根据学生的回答,链接典型动物的不一样特点。预设一:骄傲自满的形象过渡:你是从哪看出他骄傲的?在书里举个例子说一说。1、生自由说2、出示语言片段:PPT出示:3、演读句子(抽生、齐读)重点引导关注4个“!”。4、引导学生谈感受:抓住“十三个耗子”“我要飞,就能飞!”“那头笨驴子”“我就不这样”来体会猫——吹牛皮。预设二:傲慢无礼的形象1、师:看来这只猫真的喜欢“吹牛皮”,我们可以叫他“牛皮大王”你看,这位牛皮大王在干什么呀?出图—学生交流相关情节—再出对话。1、生带着思考默读课文。2、小组交流1、利用白板的拖拽以及让学生勾画功能让学生知道猫的各种不一样的形象。“我是猫!我一伸爪子就逮住十三个耗子!我要飞,就能飞!只有那头笨驴子,不论做什么事,总得先刻苦学习一番。我就不这样!”2、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体会猫的傲慢无礼。3、再出图,看来这只猫真是无礼,看,他又在干什么?抽生:回顾情节,谈个性体会。预设三:懒惰不爱劳动1、看图过渡:这只猫傲慢无礼,爱吹牛皮,其实他还---(出图)?2、关键词体会:抓“我不干”“你们就休想叫我去干什么活!”关键词体会他的懒惰。3、小结:这真是一只爱吹牛、又没有礼貌、自私懒惰的猫。。(二)、感受其他动物对待预设1:鸭子、鹅、喜鹊的温和、耐心的形象1、态度对比:你喜欢他吗?生:不喜欢。如果你遇到他,你会说什么?1、学生讨论自己1.利用智慧云课堂随机点名调动学生设计意图:通过典型的故事情节,体会猫的形象。板书:贴猫的特点。吹牛皮、傲慢无礼、懒惰猫的友善宽容抽生说自己的想法生:不想理你。2、而在书中还有这么多朋友,是怎样对待他的呢?3、生自由说4、研读对话。PPT相机出示:(学生分角色朗读,自愿报名)大扫除,他们想邀请猫兄弟参加时,“所以说,我主张还是去劝劝他。”鹅昂起来头说。“对,我们去好好地邀请他。”公鸡用嘴把自己的花衣服整理好。“我们要客气些、耐心些说话。”鸭子叮嘱大家。(1)分角色朗读。(2)读后采访:你的感受是什么?(3)片段表演:请学生来演一演。(4)聚焦喜鹊:除了他们非常有耐心地劝他,喜鹊也是这样一个热心肠的人。PPT出示:小结:虽然猫对待他们非常蛮横无理,但他们都是很温和、耐心的对待猫。多元感知公鸡的形象预设环节:孩子们,看来鸭子、鹅和公鸡都非常的友善,但是读了这段话,你会不会有新的发现呢?相机出示PPT:喜欢的人物。2、联系生活实际朗读感受。积极性。可是喜鹊诚恳地说:“让我们大伙儿帮帮他。眼睛还是长在鼻子两边的好。”1、师生合作读。老师读旁白,学生读猫的话。2、生谈感受:你们读公鸡的话,你的感受是什么?预设:“狡猾”、激将法、聪明等。【板书】鸭子的耐心。喜鹊真诚。鹅温和。公鸡温和又“狡猾”。3、统整小结:(指板书)虽然猫爱吹牛皮、懒惰、傲慢无礼,但是鸭子、鹅、喜鹊对他很友善,真是鲜明的对比呀。三、辨析形象,初步培养学生的多元认知。、三、辨析形象,初步培养学生的多元认知。【过渡】刚才的讨论,真是太有意思了。你们读出了自己的思考!1、聚焦不喜欢,出示插图:2、就是这样一只骄傲、蛮横、目中无人的猫,而且还长得非常丑陋的!这么多缺点,真的一点都不讨人喜欢吗?3、引导发现可爱:不着急回答老师,你再仔细想想,回忆一下,这只猫身上有没有一丁点儿可爱的地方!(1)学生回答。(2)出示语段:读一读书里的这些句子,你有没有新的发现?1、利用三顾云平台,布置作业任务,随机点名。这只猫真的一点也不讨人喜欢吗?2、发布课堂任务:链接生活:这只猫在生活中,你觉得像谁?有没有和身边的人有类似的地方?学生在平板书写答案上传。3、小组评价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其他动物对猫的友善态度,进一步感受猫的懒惰贪婪、傲慢无礼的“淘气包”形象。“”预设生活动1:他还是能意识到错误的,而且有羞耻感、有自知之明的猫。预设生活动2:他坚持自己的梦想,不放弃预设生活动3:尽管想飞的梦想有些异想天开,但他一次又一次地尝试,敢想敢做。4、链接生活:这只猫在生活中,你觉得像谁?有没有和身边的人有类似的地方?(1)联系生活,照镜子:结合身边的同学、家人、自己,交流有类似不足。(2)提升认识:看来,人没有绝对的坏!也没有绝对的好!我们自己身边人的也有这只猫的缺点,也有他的影子。人无完人,童话故事只是把许多缺点,都夸张地集中在猫身上罢了。现在,大家是否觉得,这只猫,也不是那么一无是处,令人讨厌了!小结:人没有绝对的坏!也没有绝对的好!虽然这个童话是陈伯吹爷爷1955年写的,但今天,在2019年看来也很有意思,很有价值,这就叫经典童话,也是童话中的经典!四、文本对比,拓展延伸,激发阅读兴趣。(一)对比了解:(出示同题绘本)一个法国作家也写了绘本故事《想飞的猫》:(二)探究原因:为什么都是两只想飞的猫,一同桌讨论后自己独立完成习作提纲。1.制作绘本慕课视频。2.利用智慧云课堂布置课后作业。3、推荐课外阅读的途径在武侯教育云平台设计意图:借助板书和插图,强化猫的淘气包形象;通过连接生活,完善对猫这个形象的思考,初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板书:猫的特点:执着有自知之明敢想敢做板书:经典个成功了,一个却没有成功呢?学生思考——同桌讨论——全班分享(三)小结推荐:一个在朋友的帮助下,友谊和互助,获得成功,所以告诫这只猫不要太自大,要懂得珍惜身边的朋友,友好相处。这也正是陈伯吹爷爷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只要你善于思考,童话故事会带给我们很多启发,陈伯吹爷爷还有许多经典的童话作品,大家课后可以读一读。推荐课外阅读的途径在武侯教育云平台“三顾书苑”。“三顾书苑”。童话经典(1955——2019)一只想飞的猫故事情节傲慢无礼有自知之明不爱劳动贴猫图坚持梦想骄傲自满敢想敢做人物性格设计意图:在两种不一样的文本中,追根溯源,给读者留有思考的空间,也是这本书阅读价值的体现。
本文标题:异想天开的猫--《一只想飞的猫》整本书阅读交流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5260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