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写作《学写游记》课件(共25张PPT)
写作学写游记谈话导入古语云:读万卷书,行万理路。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同学们外出旅游的机会多了,城市的繁华、乡村的秀美、名胜古迹的魅力,无不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能把这些印象变成文字,写成游记,那是很有意义的事。训练目标1、要抓住景物的特点。只有把握住景物各自不同的特点,笔下的景才会有个性,才会活起来。2、记叙清楚,重点突出。可按时间先后顺序,或者按移步换景顺序,或者时空两才融合在一起,以游踪为线索,走一程,写一物,脉络清楚。3、要寓情于景,融理于景。游记中的写景,一般是为了抒情言志。写作中须把情、理渗透到景物的描绘刻画之中,做到景与情、景与理的统一和融合。文题展示把自己生活中的经历写下来,一方面留给自己可时时回忆起那有趣的、特殊的经历;一方面介绍给别人,让大家都知道世界上还有这么好玩、奇妙的地方。如果不写下来,时间长了,在自己的记忆里就只会留下一个大概的印象,很多细节就会遗忘了,那多可惜。让我们把自己游览过的地方写一写,一方面把生活中绚丽多彩的画面有声有色地记录下来,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这多有意思!现在,请大家写一篇游记,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写作导航游记是描写游览中所见所闻,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记叙文。游记的题材非常广泛,凡是浏览中见到的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名胜古迹以及听到的神话传说等,都可能作为游记的材料。但怎样才能把游记写好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作些努力——一、细心观察,手写心记。游记的写作犹如蜜蜂采花酿蜜,素材主要来源于游览见闻。细心观察,就是要抓住有特色的景观和对表达中心有重要作用的事物。游览过程中,我们要善于运用比较的方法,捕捉眼前的景物与其他地方的景物有什么不同之处。有些同学只顾热闹或贪玩,常常忽视景点中的人文资料,如神话传说、乡风民俗、名人轶事、诗词典故、碑文楹联等等,结果是丢了西瓜捡芝麻,写起来自然内容贫乏,索然无味。所以,必要时还必须心记手写,也可以回来后查阅有关资料,以保证内容的丰富充实。二、依据中心,决定取舍。旅途见闻的内容丰富多彩,但是不可能什么都写进文章里。下笔前首先要理一理自己的思绪,想一想本次游览的主要感受是什么?确立一个中心,然后决定: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哪些内容不写。题材的取舍,当然首先要选新颖有趣的内容,更要选有个性、有地方特色的材料,特别是上文提到的那些人文资料,不仅能使你的文章主题鲜明,中心突出,而且读起来更有文化内涵,从而使你的文章更有社会价值。三、移步换景,疏密有致。游记的内容往往多而杂,写出来怎样才能做到清晰而不繁乱呢?最常用和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移步换景。即以游踪的变化为线索,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完整有序地写出重要的游览过程。当然也要避免写成一本流水账或一幅游览路线图。所以,写作中要用浓墨重彩突出重要的点,跳出一般性的过程交代,使整篇文章成为几个主要景点活动的有机组合体。为了使这个组合体结构匀称,我们还要运用一些穿插的技巧,将与景点有关的资料、数据等内容,通过游览者的交谈或引用等方式适时介绍,这样,就可以使文章的结构显得疏密有致。四、形神兼备,注入感情。形,指外部状貌;神,指本质特征,写景时既不可只求“形”似,也不可有“神”无“形”,应形神兼备,以“神”为主,尽量凸显被描写对象的独特性。因此,“移步换景”绝不是自然主义的游踪写景,而要写出作者独特的感受。古人云:“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作者游踪所至,美景在目,心有所感,形诸笔墨,往往物中有我,景中见情,不仅要写出山水的蓬勃生机和无穷妙趣,还要能含蓄蕴藉、意味隽永地把作者的身世和人生理想表现出来,达到直抒胸臆、情景交融的效果。教师下水文寻访武陵峡王代福小时候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即沉醉于那个武陵人发现的奇美幽静、和谐怡乐的地方。过了大半生,还在梦境中游历这个令人向往而又迷离惝恍的“人间仙境”,醒来后心里总想:如果现实生活中真有这个安乐而美好的“世外桃源”的话,我一定要去亲身感受一番。今年清明节,与同事们前往湖北远安武陵峡寻梦,中年的我,有一种如愿以偿的感觉。老天爷似乎特别眷顾我们,是日春光明媚,风和日丽,到处蓬勃着一种生命的悸动;空气里氲氤着一丝微微的甜香,给大家带来了说不出的舒爽与惬意;花儿们风情万种地袅娜着,仿佛用尽生命的精华绽放出炫目的灿烂,恰似翘首等待与我们相会……一进入武陵峡口,桃源的意境扑面而来,青石质山体,喀斯特地貌,峡高林密,僻静幽深,清泉长流,人迹罕至。峡峪内和山崖上长满了小灌木,沿途两岸奇峰陡立,峭壁对峙,木质栈道沿着山腰搭建,让人仿佛行走在云端,一潭潭清滢滢的溪水倒影着两岸的山影,鸟儿在山林中飞来飞去,扑鼻而来的新鲜空气让人心花怒放,舒爽极了。峡谷路畔有名无名的花朵竞相绽放,数不尽的春色等你捕捉。最引人注目的是,盛开于路边的一丛丛紫蝴蝶,袅娜多姿,俊秀可爱。如此青山绿水,真是别有洞天,令人赏心悦目,不禁心生感叹:好一处世外桃源!我们循着一段曲折环绕的木质栈道前行,穿过一道造型奇特的天然藤条门,扶着铁制栏杆往上走,眼前倏地一亮,豁然开朗,翘首而望,但见武陵峡口两山夹峙,一峰横卧,似一道天然屏风锁住了武陵峡谷。听当地人讲,峡谷内有很多文人墨客留下的摩崖石刻和碑文,可追溯到清朝咸丰二年到咸丰五年,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收目俯视脚下扶栏处,只见在入峡口数丈之下,有一深潭,据说原是一条暗河的出口处,人曰“龙潭口”。发水季节,暗河之水从龙潭口喷涌而出,自成壮景,枯水季节,龙潭口碧水如镜,暗河潺潺有声。在峡口的岩壁之上隐约可见古人刻下的“武陵峡口”四个大字,但看不清是哪朝哪代所刻。我想:这大约就是古人将此峡命名为“武陵峡”的由来吧!来到武陵峡口入峡谷不远,行至一精致石拱小桥处,只见小桥对面的石壁上刻有一圆形图案,像一枚印章。对着印章细细看过,才发现印章是“寿星崖”三个字组成。旁边还有当地老百姓时常前来上香叩拜的拜寿崖。离拜寿崖约百米处,靠崖脚又见一无水水潭,顺着栈道踏水而过,会看到另外一个让人惊呆的景象:一块巨石横卡在两石璧之间,上刻“飞来石”,石头下方仅容一人弯腰通过。大自然的鬼斧巧工,不得不让人惊叹。木梯下,溪水潺潺,清凉无比,游客得低头侧身,手扶栏杆通行。前行数十米,地势稍坦,靠山崖处有一约五米见方的水潭,传说这里是仙女下凡洗澡的地方,名曰“嫦娥池”。行至山石间,一洞口像一弯月亮悬挂在半崖之上,一桥横穿而过,将其拦腰截断,一分为二,这就是所谓的“月亮洞”。你如果想从上面走过,那就像是腾飞一样地刺激。进得洞口,只见不远处有一圆形石门,石门正上方刻着“枕云窟”。旁边有几处残垣断壁,据说是废弃的石屋,那是战争年代,为躲避战火纷飞的乱世,有人躲进峡谷建造的,用于生活居住。我想:战争年代,在这深山绝壁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绝对安全,人的智慧可真是发挥到了极致!我们沿着木质栈道继续往峡谷深处行进,栈道呈螺旋式上升,手扶栏杆攀爬,说不怕,还真不假,因有牢固的护栏保护,脚下又是齐整厚实的木栈道,有什么可怕的?只是,站在最高处,眼望陡峭的崖壁,只能深深敬佩当初建造崖壁的工人师傅,肩挑背驮,在这样的绝壁上,要依靠怎样的苦力才能修葺完工?尤其是那悬挂在两崖壁之间的吊桥,晃晃悠悠,尽管有护栏围护,盯着吊桥下好几丈高的崖壁,如果恐高,肯定眩晕,你得赶紧抓住围栏,小心翼翼走过,恐怕还是得忍不住尖叫几声的。从月亮洞旁陡岩攀登到其上的平坦古道,东行五百米,即到达天坑洞,天坑洞九曲回环,天坑四周地面呈漏斗状向坑中心倾斜,宽、深约在100米左右,沿陡峭坑壁的藤林隐蔽险道盘旋而下,穿过一道寨墙和寨门后即可到达荆棘丛生的天坑底部,再通过坑底的一道寨墙石门就进入天坑内部迷宫,坑底寨门内侧有石砌阶梯平台数级。迷宫里左前方有一洞口,其外数米为兵马洞入口。兵马洞宽广阔大,可容千军万马,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相传曾驻过兵马。如今仍可见保存完好的城门和城墙。右前方也有一洞口,其外数米为杨树洞,杨树洞内众多的钟乳石笋造型各异。沿兵马洞可通达武陵峡的月亮洞,沿杨树洞则可通达河口乡境地。此外,位于河口乡境内的消水洞,洞口周围环境优美,景色迷人。而此洞又与武陵峡的月亮洞、天坑洞相连。由于峡内四洞都是穿底的天坑,一旦降雨,这峡内四洞就成了天然的溢洪道,消水洞雨水流到月亮洞冲出峡口,而两洞相距也就十多里。更令人称奇的是,月亮洞和周边杨树洞、兵马洞、天坑洞串连起来,形成一个“四洞合一”的巨大地下长廊。出得洞来,已是夕阳西斜。我们于游客休息厅小憩片刻,然后沿着峡谷旁的另一条不大规则的山间石板路返回游客中心,依依不舍地告别武陵峡,踏上归程……回到家里,我的心绪仍在武陵峡的奇山秀水间盘桓。我想:千百年来,《桃花源记》引起了人们无限的遐想和向往。毛泽东在《七律·登庐山》中有这样一句诗:“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充分肯定了构成社会“元素”人的理想与追求。诚然,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可以和陶渊明一样,拥有一处自己心中的“桃花源”并为此去追寻。在当下,我们每一个人,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用“自我梦”托起“中国梦”,并将个人的梦想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当你在追梦中一路走来的时候,其实,就是在收获人生最亮丽的风景。但愿在这文明而发达的现代社会里,我们心灵的那方净土不要为物欲的俗尘所污染。让我们用一颗仁爱而宁静的慧心,在滚滚红尘中洗净铅华,永恒地拥有一个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源”!学生试笔冬谒玉泉寺当阳市庙前中学王双到玉泉寺登覆船山,是我梦寐以求的愿望。去年冬天的一个星期六,我的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早上九时整,我们驱车前往距我家乡约30公里、位于当阳古城西南12公里处的玉泉寺。十时许,我们来到现代修建的玉泉寺前门。徒步拾级而上,一种庄严之感油然而生。穿过寺门,驻足回望,“佛光普照”四个大字令人心生温暖。转首远观,前方一山横亘,状如巨船覆地,叠嶂回拥,气象不凡,此即“玉泉山”也,一名“堆蓝山”,又名“覆船山”。正可谓“山以寺名,寺因山显。”可见玉泉山的名气,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有“佛教圣地”之称的玉泉寺。脚下,一条宽阔的水泥大道向前方蜿蜒伸展,两旁古木参天,信步其间,怡然自得。前行百余米,有一道三圆门牌坊,便是玉泉寺的老山门。扁额上镶嵌着蓝底白字“三楚名山”四个遒劲而又端整的大字。进得山门,左侧山岭,有一凌空飞架的渡槽,与“棱金铁塔”相互辉映。越过玉泉河拱桥,进仪门,便到了玉泉寺的主体建筑中。沿中轴线是天王殿,过甬道和丹池是大雄宝殿;中轴线的两边殿宇密布,西边有西堂、藏经楼、僧堂等;东边有东堂、五百罗汉堂、般舟堂、玉佛殿、三圣殿等。大雄宝殿门前有隋朝三千斤重的大铁镬、元代的铁釜,殿侧有吴道子石刻观音画像,笔力非凡,线条流畅,虽久远而斑驳的画面,仍显沉厚的功力和磅礴的气势。穿过大雄宝殿,沿石阶上毗卢殿,循殿右侧转出,再上一条通直依山石阶,便抵“天上天”。天上天是玉泉寺建筑群里位置最高的一处,能看到玉泉寺大部景观,下面重重的殿宇,远处高架的水渠,高耸的赤色门楼,绵延的山峦天际……天上天是一组观音殿,正前牌坊,左右侧殿,正中主殿,供奉着千手观音。殿堂极小,布置极简,因为全用大理石打造,基本可算一组石殿建筑了,清水灰色,不染繁彩。殿后三围,皆树木林障,野气森然。从原路返回,出得大殿,可见位于玉泉寺院的左前方是开发不久的青龙山景区,景区内还有个228米长的青龙洞,洞内采用高科技手段再现了玉泉寺古老的故事传说,其场景活灵活现,有身临其境之感。出青龙洞,沿玉泉山麓的水泥大道继续往里走,在玉泉山与青龙山之间,有一个宽阔而美丽的人造湖,名叫“朝阳湖”。顺朝阳湖岸前行,经“歪嘴土地庙”,再往前就是珍珠泉和上山公路了。展目环视,只见左边山麓间,有一条登山石阶蜿蜒而上,不远处竖立着明代万历年间的一根高约丈余的方形石望表,上刻“汉云长显圣处”,一旁有“最先显圣之地”的石碑。已近午时,我们方游至珍珠泉畔。我和爸爸轻装简从,准备进行我们今天相约出行的主要活动:登玉泉山。仰望覆船,估摸其海拔约为370米,虽然不高,但山势陡峭,直耸如天的石阶一眼望不到尽头。我们循着“关公显
本文标题: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写作《学写游记》课件(共25张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5301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