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⑴夫(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的意义。⑵君子:品德高尚的人。⑶行:指操守、品德。⑷澹(dàn)泊:安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⑸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⑹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⑺致远:实现远大目标。⑻广才:增长才干。⑼淫(yín)慢:过度的享乐。慢:怠惰。⑽励精:奋勉,振奋。⑾险躁:暴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⑿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⒀驰:消失、逝去。⒁岁:时间。⒂遂:于是,就。⒃枯落: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⒄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接触社会,有“用世”的意思。⒅穷庐:破房子。⒆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⒇才:才干意与日去:意:意志,本文中指学习的意愿【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节操高尚。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有益于社会,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作者】诸葛亮,字孔明,琅琊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官至丞相。这篇《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一说诸葛乔)的。【赏析】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左传》有言曰:“大上(指最高的追求)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纵观诸葛丞相一生,可以说“三立”兼备。他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年青时受三顾之恩,竭诚辅刘相蜀,成为蜀汉的决策者。当政期间,励精图治,实施了一系列发展政治、经济、军事的政策。曾五次出兵北上,争夺中原,为兴复汉室,鞠躬尽瘁,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其名作《出师表》为世代所诵,有《诸葛亮集》传世。以此观之,他的《诫子书》与其说是言教,更不如说是身教,也可以这样来说,后人讲养性2修身的道理,都没能跳出诸葛亮的掌心。作者于篇首开宗明义,告诫子孙首先要“立德”“修身”。“德”是做人之基,自然也就把“立德”放在首位,这和中国传统文化中重“德”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那么,又如何“立德”呢?即“静”与“俭”。为什么“静”才能“修身”呢?曾子在所著《大学》中说:“静而后能安,安而能后虑,虑而后能得。”意思是说,思想清静,然后才能心情安宁;心情安宁,然后才能思考周密;思考周密,然后才能有收获。可见,想最终有所获,首先是要心“静”。心中有太多的杂念,受世俗功名利禄太多的诱惑,可能将一事无成。因此,“静”是“修身”的前提条件,有了“静”才可能“修身”,进而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静”是“修身”的一个前提条件,而要想“养德”还必须“俭”。那么“俭”何以能“养德”呢?史载:“宋高宗时,孙懋入觐,尝论公生明。上曰:‘何以生公?’曰:‘廉生公。’问:‘何以生廉?’曰:‘俭生廉。’”由这段对话可以看出,节俭生廉洁之心,有廉洁之心才会生公心,有了公心才会“生明”,即公则生明。诸葛丞相书“静”与“俭”极浅显二字于篇首,可谓用心良苦,立意玄远。接下来,又从反面进一步谈“静”在“明志”中的作用,“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有了“静”心才会明确、坚定自己的志向,进而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然后,又阐发“静”与“学”之间的关系,要想有才学必须通过学习,而求学的过程之中又必须有“静”心,如果一个人“慆慢”与“险躁”,无静心,无恒心,则是求学与修身之所忌。薛谈学讴于秦青,自足而辞归,知不足而求返;乐羊子感其妻之言,“捐金于野”,“复还终业”,而后学有所成;管宁先有割席之举,后有固辞不就高官之行,而终成大儒。所有这些事例,无不说明“静”在求学与修身之中的重要作用。在篇末,又叮咛后生晚辈,年华易逝,流年似水,如果不珍惜时光,必将碌碌无为,老大徒伤悲,于事无补矣。这篇家训,可谓是辞约意丰,掷地有声,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有溢满殷殷期盼之情。我们读之思之,并当躬行自勉。1、本文的主要内容?答:写了诸葛亮希望儿子可以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学有所成。2、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答:告诫自己的儿子珍惜现在的时光努力学习,学有所成。3、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答:非澹泊(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4、诫子书从哪两个方面展开论述?答: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立功与立德。5、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答:从品行,学习,志向三个方面。讲:要宁静,淡泊及早努力还将三个方面连接在一起论述。6、本文表达中心的句子是什么?答:非澹泊(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字孔明。他父亲诸葛珪曾做过东汉的泰山郡丞,是一名普通的文职小吏。诸葛亮有两个姊姊、一个哥哥、一个弟弟。在他八岁时,父母相继去世,他们姊弟五人便依靠叔父诸葛玄生活。一九五年,袁术任命诸葛玄为豫章太守,诸葛亮姊弟随叔父来到了南昌。但不久东汉朝廷又委任朱皓为豫章太守,诸葛玄就率全家来到了襄阳,投奔荆州牧刘表。一九七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的两个姊姊都已出嫁,哥哥诸葛瑾当年留在老家,至今查无音讯,诸葛亮就与弟弟诸葛均一齐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盖了几间茅草屋,开始了躬耕生活。在隆中,诸葛亮一共住了十年。在这十年里,诸葛亮阅读了大量的文史典籍。他十分喜欢兵家、法家的著作、崇慕古代的管仲、乐毅,常常咏诵梁父吟,以表3明自己的志向。沔南名士黄承彦非常敬重诸葛亮的才华。一天,他对诸葛亮说:「听说你还没有娶妻,我有一个女儿,相貌虽不太好,但才学可与你相配,不知你是否中意?」诸葛亮早已听说黄老先生有一才女,自己也有心求慕,如今听老先生一问,便欣然应允。这位黄夫人后来给了诸葛亮很多助益,据说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就是从夫人那里受了启发。一次,刘备向司马徽求教。司马徽说:「伏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伏龙即卧龙诸葛亮,凤雏即庞统。」不久,徐庶投靠刘备,又推荐诸葛亮。刘备想让徐庶把诸葛亮召来。刘备思贤若渴,就带领关羽、张飞到隆中拜访,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才见到了诸葛亮。当时是公元二0七年隆冬,刘备四十七岁,诸葛亮二十七岁。刘备虚心向诸葛亮请教,于是引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隆中对策。听了诸葛亮的分析,刘备茅塞顿开,于是恳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觉得刘备胸怀大志,又三顾茅庐,便慨然应允。从此诸葛亮离开隆中,开始了后半生的戎马生涯。诸葛亮随刘备来到新野,认为当务之急,应先扩充军队。他对刘备说:「现在流寓荆州的人口很多,而有户籍的很少。如果按户籍徵兵役,就会引起百姓的不满。将军可转告刘表,让他下令境内游户如实申报人数,从中选拔,以扩大兵员。」刘备采纳诸葛亮的建议,几个月内,就把几千人的部队扩大到了数万人。一次,刘琦邀诸葛亮游观后园,共登高楼,饮宴之间,令人撤去楼梯,再次向诸葛亮请教:「今日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言出您口,入于我耳,先生可以教我一条自安之术了吧?」诸葛亮对他说:「你不知道申生在内而为,重耳在外而安吗?」刘琦马上明白诸葛亮的意思。正好这时江夏太守黄祖被孙权杀死,刘琦请求父亲允许他出守江夏,刘表同意,任命他为江夏太守。公元二0八年秋,曹操挥师南下,直取荆州,这时刘表病死,刘琮继任为荆州牧,投降了曹操。刘备闻讯,马上召开紧急会议,诸葛亮提出两条计策:上计是袭取襄阳,夺取荆州,抗击曹操;下计是全军火速南撤,保存实力,退守江陵。刘备不忍夺占刚刚死去的刘表的荆州,只好按下计行事。但许多刘表部下及荆州百姓不愿降曹,都跟着刘备逃难,共达十多万人,行动迟缓。诸葛亮又请刘备派关羽带一支兵马赶往江夏,向刘琦搬取救兵。江东了孙权一直关注着形势的发展,当他得到曹军南下、刘表去世的消息后,马上派鲁肃去荆州。联络刘备。诸葛亮对刘备说:「眼下情势紧急,只有与孙权联合抗曹,才是出路。」于是刘备派诸葛亮同鲁肃一齐去柴桑会见孙权,商议联盟之事。这时孙权内部分成了主降和主战两大派,诸葛亮决定采用激将法说服孙权。诸葛亮说:「曹操剪除群雄,平河北,破荆州,威震四海。将军应根据自己的力量做出决断,如果以吴的兵力,能够与曹军抗衡,那就及早同曹操决裂;如果敌不过,就按兵束甲,投降曹操,还可以苟且偷安。像这样表面上服从曹操,内心又犹豫不定,在紧要关头不做出决断,那可就大祸临头了。」孙权说:「真相你那麽说的,刘备为何不向曹操投降呢?」诸葛亮答道:「刘豫州是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即使大业不能成功,那也是天命,怎麽会卑恭屈节地投降曹操呢?」诸葛亮的这几句话,果然把孙权的火给激起来了。孙权说:「我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我的主意已定,不和刘豫州联合,就不能抵抗曹操。然而刘豫州刚打了败仗,怎能在抗曹操呢?」诸葛亮说:「刘豫州虽然打败了战,但集结部众,加上关羽的水军,还有精锐一万人。刘琦的江夏军也不下万人。曹军远道而来,十分疲倦,据说曹军一日一夜即行军三百里,这正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所兵法上引以为戒,认为『必损上将军。』而且北方士兵不习惯水战,荆州军民只是迫于曹操的压力并未心服。将军如果能派一猛将,统兵数万,与刘豫州联兵作战,定可击破曹军,曹军失败后,必然退回北方。这样荆州、东吴的势力就会4发展起来,鼎足三分的局面就形成了。成败关键就在今天。」孙权非常高兴,最后终于决定抗曹。赤壁之战中,黄盖向周瑜献计:火烧曹船。但万世俱备,只欠东风。周瑜很急,鲁肃请诸葛亮商议。诸葛亮精通天文,料定冬至那天将有东南风,于是和周瑜商定冬至日发动进攻。果然冬至那天刮起了强劲的东南风,黄盖火烧曹船,孙刘联军大败曹军。赤壁之战后,周瑜与曹仁争夺江陵。在诸葛亮的建议下,一举攻占了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城。二二一年,刘备称帝,任命诸葛亮为丞相。二二三年,刘备生命垂危,派人把诸葛亮从成都招来,安排后事。不久刘备就死在了白帝城。诸葛亮护送刘备的灵柩回成都安葬后,扶太子刘禅即皇帝位。诸葛亮决定分三步走:第一步,恢复蜀、吴的联盟关系;第二步,平定南方叛乱,稳定后方;第三步,北伐曹魏。二二五年三月,诸葛亮决定亲征南中。南蛮首领孟获被诸葛亮七擒七纵,最后终于臣服蜀汉,不再造反。二二六年,曹丕病死,曹叡即位。诸葛亮认为这是一个机会,就决定出师北伐。但他对刘禅不放心,就在离开成都前上了一奏章,这就是有名的《出师表》。二三四年春,诸葛亮亲统十万大军进行第五次北伐,与司马懿对阵。双方将相持了三个多月,由于日夜操劳,思虑过度,终于病倒了。诸葛亮感到这场病凶多吉少,就给后主刘禅上表报告病情,并嘱托后事。几天之后,诸葛亮死在五丈原的军中,终年五十四岁。蜀国上下一片悲痛,遵照诸葛亮的遗嘱将他安葬在了定军山,諡号「忠武侯」。
本文标题:诫子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5376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