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1通州市2006年高考调研考试
通州市2006年高考调研考试历史试题(一)说明:本试卷由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组成。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69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3题,每小题3分,共69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古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利工程的修建,根据图指出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位置A.①B.②C.③D.④2.下列图片能够反映中外文化交流的有①云冈石窟②白马寺③昭君出塞④滇王金印A.①②③B.①②C.①④D.②④3.“鼻香茶热后,腰暖日阳中”,“桃根知酒渴,晚送一杯茶”,这几句诗反映作者所处时代饮茶风气盛行,茶叶已成为生活必需品,以此推测该诗人是A.屈原B.陶渊明C.曹操D.白居易4.北宋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主要是为1234A.繁荣地方文化B.变更地方民俗C.加强中外交流D.防止武将割据5.下列朝代把南京作都城的是A.北宋B.南宋C.元朝D.明朝6.下图是《汉阳铁厂高炉》,关于该图的表述,正确的是A.是中国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B.是洋务派在“自强”旗号下创办的军事工业C.中国社会开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标志D.是洋务派在“求富”旗号下创办的民用工业7.“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晡乃罢,览阅奏章,犹不能尽。”对此材料解释不正确的是A.光绪钦定政策,变法图强B.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可以上书言事C.百日维新使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掌握了国家政权D.百日维新使资产阶级、开明地主等受到极大鼓舞8.孙中山关注“民生”问题始于A.同盟会成立时期B.中华民国成立初期C.护国运动时期D.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9.右图为某一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的20世纪早期一份报纸的一角,它反映了A.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B.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C.南京临时政府成立D.响应五四运动国内专电10.1943年1月,中美在华盛顿签署《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中英在重庆签署《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关特权之条约》。之所以能废除不平等条约,主要是因为A.国民政府的积极争取B.美英迫于国际舆论而作出的决定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D.中国的抗日战争支援了美英的反法西斯战争11.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强调指出“两个务必”,主要着眼于A.促进革命的完全胜利B.增强党的执政能力C.转变党的工作重心D.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12.下列新中国在长江流域的建设成就,其先后顺序是①宝成铁路通车纪念章②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③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A.②③①B.①②③C.③①②D.②①③13.建国后,各种运动不断,这在当时人们取名中留下深刻的印记。例如:向小康、齐建国、李文革、周跃进等。如果这四人按年龄从大到小排序,那么居第三位的最有可能是A.齐建国B.向小康C.李文革D.周跃进14.从中共八大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再到中共十四大,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这种前进性表现在哪些方面①社会阶段的认识②工作重心的转移③产业结构的调整④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A.①②③④B.①④C.①②③D.②③④15.“我不想变成上帝,或居住在永恒之中,或者把天地抱在怀里,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A.人文主义B.启蒙思想C.禁欲主义D.蒙昧主义16.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意味着A.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统治的确立B.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确立C.议会军最终打败了王军D.克伦威尔独裁统治结束17.除了细胞学说和进化论外,并称为19世纪三大发现的还有A.道尔顿的原子论B.万有引力定律C.能量守恒定律D.电磁感应现象18.19世纪末引起交通领域里一场革命的重大发明是A.蒸汽机的改造和利用B.内燃机的发明和运用C.发电机的制造成功D.计算机的发明和使用19.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经过斗争取得的外交成果是A.废除了列强对华的不平等条约B.取消了列强在华享有的特权C.迫使日本完全放弃了“二十一条”D.纠正了《凡尔赛和约》的不公正条款20.下列事件发生的顺序正确排列是①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②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③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④慕尼黑阴谋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①③②④D.①②④③2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召开了四次重要的反法西斯国际会议,其中对战后台湾归属提供法律依据的会议地址是A.①B.②C.③D.④22.下列关于雅尔塔体系的评述,正确的有①体现了大国意志,带有强权色彩②是苏美两国根据自己的需要对世界格局的划分③提倡和平、民主,有一定的进步性④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的结束,苏美两极格局的形成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23.新加坡,韩国经济的起步是通过首先发展A.石油工业B.重工业C.劳动密集型产业D.高技术产业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24题12分,25题16分,28题12分,共40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护之。宣帝改曰都护。元帝又置戊已二校尉。材料二章帝不欲废敝中国以事夷狄,乃迎还戊已校尉,不复遣都护。…时军司马班超留,绥集诸国。……班超遂定西域,因以超为都护,居龟兹。材料三:九年,班超遣掾甘英穷临西海而还。皆出前世所不至,山经所未详,莫不备其风土,传其珍怪焉。——以上均引自《后汉书·西域传》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是怎样使“西域内属”的?(6分)(3)根据材料二、三,指出班超的主要历史功绩有哪些?(6分)25、(共16分)图一:9月3日,香港特区政府邮政署展出了2005年将发行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邮票样票。当日,香港特区政府邮政署举行记者会,公布2005年10套特别邮票及其他相关邮品发行时间表。新邮票内容包括安徒生童话、郑和下西洋、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等。图二:出自近代中国一本著作。图三:1872年清政府派120名幼童到美国留学。请回答:(1)图一到图三反映了古代中国和近代中国文明的流向。根据图一回答,中国的四大发明外传主要是在什么时期?(1分)为什么?(2分)四大发明外传对世界历史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2分)(2)为什么辉煌了五千年的中国文化会在近代落后于世界?(3分)(3)试判断图二所示机械的发明者是。(1分)图二应该出自。(1分)A《新学伪经考》B《海国图志》C《警世钟》D《新青年》(4)根据图三回答,近代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除了图三所示这种方式外还有那些方式?(要求写出两种)(2分)清政府为什么要派幼童到美国留学?(2分)(5)如果你是当时被选上的幼童之一,你会在美国学习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当时有哪些成果或资料可供你学习?(2分)2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源成为发展最主要的动力。当时的世界,煤炭和钢铁是最主要的工业原料,而法德边境富饶的煤铁资源成为两国百年恩仇的根源。法国控制着欧洲最大的铁矿产地洛林地区,而德国拥有蕴藏着欧洲最丰富的煤炭产地鲁尔盆地。双方都急需彼此的资源以生产更多的钢材,加速本国经济的发展。——史海《法德百年恩仇》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欧洲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并几乎使世界文明遭到毁灭。法德两国有识的政治家开始反思,在逝去的历史里,法德多次想靠挤压对手而谋求自身的发展;在战后欧洲亟需同心协力进行重修之际,原来的想法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与此同时,二战结束后,美苏使欧洲也成为“冷战”战场,这使法德感到没有自主权和安全感,“欧洲自主”的要求日益提上日程。一些舆论呼吁两国必须走出冤冤相报的怪圈。——史海《法德百年恩仇》材料三要使欧洲国家统一起来,必须结束长达百年之久法德之间的冲突……把法德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以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辖之下……这样结合起来的联营生产意味着将来在法德之间发生战争是不可能的,而且在物质上也是不可能的。——-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的《舒曼计划》请回答:(1)“法德边境富饶的煤铁资源成为两国百年恩仇的根源。”结合普法战争后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有关条约规定加以说明。(4分)(2)根据上述材料逐条分析法德走向走向联合的原因。(8分)三、问答题:本大题共3题,其中27题14分,28题14分,29题13分,共计41分。27.隋唐是我国封建经济繁荣时期,明清(鸦片战争以前)我国封建经济处于高峰时期。(1)概述隋唐、明清(鸦片战争以前)时期农业生产发展的突出表现。(10分)(2)这两个时期农业经济繁荣与统治者采取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密切相关,试举例说明。(4分)28.工业化贯穿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全过程。1949—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工业建设方面采取的重大举措有哪些。(8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对工业经济体制进行了哪两次重大调整?(6分)29.《全球通史》一书的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著作中:“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人类社会的发展才开始从分散走向整体。回答下列问题:(1)人类社会由分散走向整体是以新航路的开辟为标志的,为什么?(3分)(2)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步形成。其形成过程给亚洲带来了怎样的影响?(4分)(3)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迅速发展。你认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采取哪些措施来趋利避害?(6分)通州市2006年高考调研考试历史试题(一)答卷一、选择题二、材料解析题24.25.题号12345678910答案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题号212223答案26.三、问答题27.28.29.通州市2006年高考调研考试历史试题(一)答案一、选择题二.材料解析题24.(1)①经过长期战争打败匈奴;②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③置使者校尉领护西域。(6分)(2)帮助西域各族摆脱束缚和奴役;密切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为中西交通和文化交流作出了有益的探索。(6分)25.(1)宋元时期(1分)原因:四大发明在宋元时期基本成熟;海上交通发达;元朝大一统疆域广阔。(2分,答到两点即可)作用:促进人类文明发展;为欧洲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创造了条件。(2分)(2):封建小农经济的落后性和封闭性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封建制度的阻碍(重农抑商政策;文化专制政策;闭关锁国政策);中国传统观念的落后和传统科技注重实用,缺乏理论研究。(3分)(3):瓦特(1分)B(1分)(4):创办新式学校、翻译、传教、新式报刊等。(2分)直接目的:适应洋务运动需要;根本目的:维护清政府统治。(2分)(5):科学技术:科技是推动近代化的动力。19世纪及以前的主要科技成就。社会政治学: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束缚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启蒙思想学说著作。(理由1分,成果1分,共2分)26.(1)普法战争后: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2分)一战后:德国把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德国的萨尔煤矿区交给国际联盟代管15年,然后由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2分)(2)双方都急需彼此的资源发展经济;两国战争的的破坏留下的深刻教训;美苏使欧洲也成为“冷战”的战场,法德没有自主权和安全感;两国政治家的努力。(8分)题号12345678910答案ABDDDDCABD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BBCAAACBDB题号212223答案BAC三.问答题27.突出表现:隋唐:土地资源进一步发展;农田灌溉的发展和农具的改进;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明清:引进并推广高产农作物品种;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每点2分,共10分)举例:隋唐:实行租庸调制和两税法。明清:推行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地丁银)。(4分)28.重大举措:①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上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党的总任务是将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②建国初期,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工矿企业进行民主改革与生产改革;③1953年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
本文标题:1通州市2006年高考调研考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5442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