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一、例题分析【例1】关于凸透镜成像规律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将物体由3倍焦距处移至1.5倍焦距处的过程中,物体的像逐渐变小B.凸透镜可以成正立、放大的实像C.凸透镜可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D.置于焦距以内的物体不能成像【解答】C【说明】只要物体不放在焦点上,凸透镜就能使物体成像。判断凸透镜成像情况时,要抓住一倍焦距、二倍焦距这两个分界点;抓住由这两个分界点分开的三个区域成像特点。【例2】在使用照相机时,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A.拍摄远景时,应当将镜头向前伸B.拍摄近景时,应当将镜头向前伸C.阴天拍摄景物时,应当开大光圈D.阴天拍摄景物时,应当缩小光圈【解答】B、C【说明】使用照相机时,需要景像清晰、曝光适度,采用调节光圈、距离、时间的方法满足要求。一般情况下,物体固定不动(或拍摄在某处的物体),物距确定,根据具体情况改变像距使物体成清晰的像在胶片上。【例3】欲使屏幕上的景像大一些,应当采取的做法是[]A.将幻灯机向后移动B.将幻灯机向前移动C.将幻灯片移近镜头D.将幻灯片远离镜头【解答】A、C【说明】使用幻灯机时,应当在屏上出现放大、倒立的实像,需要将幻灯片倒置,还需要调节屏幕的位置、镜头的位置,使屏上的像清晰。【例4】将物体从物距为1.5f处移向3f处,在移动时物体的像[]A.先是放大像后是缩小像B.先是缩小像后是放大像C.逐渐变大D.逐渐缩小【解答】A、D【说明】“放大”、“缩小”指像与物相比较的结果。像比物大称为放大的像,像比物小则为缩小的像。“变大”、“变小”则指像本身的变化情况,如果后一次的像比前一次的像大,称为变大,后一次像比前一次像小则称为变小。【例5】放映幻灯时,在屏幕上得到的是幻灯片上景物的[]A.正立放大的虚像B.正立放大的实像C.倒立放大的虚像D.倒立放大的实像结论是选项D正确。【解答】D【说明】实像由实际光线的交点组成,能够用屏幕显示。虚像处没有实际光线通过,它由出射光线的反方向延长线交点组成,无法在屏幕上显示,只能用眼睛或仪器观察。平面2镜、凹透镜所成物体的像是虚像,在凸透镜焦距以内的物体也成虚像。位于凸透镜焦距以外的物体则成实像。二、练习题选1、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发现,当蜡烛到透镜的距离是10厘米时,在透镜的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一放大的像。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该透镜的焦距是10厘米B、该透镜可作为放大镜使用C、当蜡烛到透镜的距离是20厘米时,光屏上可得到一个缩小的像。D、当蜡烛到透镜的距离是5厘米时,在光屏上得不到烛焰的像。2.如图2,在观察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烛焰在平面镜中成的像是虚像B.若把点燃的蜡烛移近玻璃板,它的像变大C.若把蜡烛的位置和它的像的位置用直线连起来,则连线与镜面垂直D.当点燃的蜡烛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也远离玻璃板3如图(10)所示,物体AB置于薄凸透镜前,则AB的像的位置在[]A.E点附近.B.G点附近。C.C点附近.(海南)4.发光体从距凸透镜很远的地方向焦点移近时,在凸透镜另一侧得到像,像距和像的大小的变化是[]A.像距变大,像变大.B.像距不变,像变大.C.像距变小,像变小.D.像距变大,像变小.(武汉)5.在物体由远处向凸透镜焦点移近的过程中,像距与像变化的规律是[]A.像距逐渐增大,像也逐渐变大.B.像距逐渐减小,像也逐渐变小.C.像距逐渐增大,像逐渐变小.D.像距逐渐减小,像逐渐变大.(吉林)36.关于凸透镜成像的正确说法是[]A.只能成实像.B.只能成虚像.C.可以成实像或虚像.D.不能成像.(宁夏)7.如图(15)所示为凸透镜成像的一种情况,AB代表物体,A'B'代表物体经凸透镜所成的像,这种情况[]A.可用于放大镜观察物体.B.可用于幻灯机放映幻灯片.C.可用于照相机拍摄照片.D.可同时用于照相和放映幻灯片.(苏州)8.幻灯放映员想调整一下幻灯机,使银幕上原来较小的像再大些,下面的操作中可行的是[]A.幻灯机远离银幕,镜头移近幻灯片.B.幻灯机移近银幕,镜头远离幻灯片.C.幻灯机远离银幕,镜头远离幻灯片.D.幻灯机移近银幕,镜头移近幻灯片.(青岛)9、在图(7)中,AB是物体AB经凸透镜所成的实像,根据像的性质请在图中大致标出物体AB的大小、正倒及位置。A、倒立、放大的实像B、正立、等大的实像C、倒立、缩小的实像D、正立、放大的虚像AfABFOFPFOFP2fB图(6)图(7)10.使用幻灯机放映时,幻灯片在屏幕上所成的像是:A、倒立、放大的实像B、正立、等大的实像C、倒立、缩小的实像D、正立、放大的虚像11、用凸透镜观察物体时,要看到倒立、放大的实像,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是:A、小于焦距B、等于焦距C、小于2倍焦距D、大于焦距小于2倍焦距12.如图表示的是透镜成像实验的装置。当蜡烛和光屏固定时,将透镜从左端移动到右端,在光屏上先、后成两次清晰的像,则:蜡烛透镜光屏A.第一次所成像是放大的,第二次所成像是缩小的;左右4B.第一次所成像是缩小的,第二次所成像是放大的;C.两次成像的放大率的乘积等于1;D.蜡烛与光屏间的距离一定大于4倍透镜焦距;13.在凸透镜成实像时,若在透镜中间贴一不透光的小纸片,剩下上、下两部分透光,则原来的像的变化情况是:A.像的中间部分消失B.将成两个实像C.原来的整个像依然存在D所成的像比原来暗些.14.有一凸透镜f=15cm,若物体放在焦点外5cm,则像一定是()A.正立放大虚像B.倒立放大虚像C.倒立缩小实像D.倒立放大实像15.春节时,我想给家人拍照留念,请你告诉我,家人到照相机镜头的距离u必须满足的条件为()A.ufB.u2fC.u=2fD.2fuf16.放映幻灯时,想在屏幕上出现“F”画面,则幻灯片的插法应该选取()ABCD17.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在屏上得到了烛焰的像,恰有一小虫飞落在透镜的中间部分,那么在屏上所成的像()A.变成了小虫的像;B.像的中间没有了;C.比原来暗了;D.与原来一样。二、填空题18.研究凸透镜成像情况的实验结果表明:当把物体放在二倍焦距以外时,成像在______;当把物体放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成像在______。(西安)19.发光物体经凸透镜成像时,在屏上得倒立实像的条件是______,如果得到的实像是倒立放大的,则物体必须放在______范围内。(沈阳)20.现有平面镜、凸镜、凸透镜三种光学器件,当把物体放在镜前15厘米处:(1)用______镜时,在镜后30厘米处可能成倒立的像。(2)用______镜时,在镜后成正立而缩小的像。(3)用______镜时,在镜后15厘米处成正立的像。(4)用______镜时,在镜前成正立的像。(内蒙古)21.用镜头焦距一定的照相机照像,想使底片上的人像大一些,照相机和被照人之间的距离应该______。(北京)22.作放大镜用的透镜是______透镜,用这种透镜要想得到正立的、放大的虚像,物体应在______。(天津)23.幻灯机的幻灯片插在凸透镜的后面比焦点略微远些的地方,这时银幕上所得到像的性质是______。(天津)24.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一个凸透镜,若镜头焦距为f,照像时被照者与照相机的距离范围应该______;在底片上得到的像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像。(天津)25.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过程中,当蜡烛位于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时,调整光图35屏位置,可在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这时光屏与凸透镜之间的距离范围是______。(无锡)三、作图题26.在图(32)中画出入射光线1、2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标出方向)(石家庄)27.在图(33)中画出了一束光线通过两个透镜前后的传播方向,试在图中长方形框中填上适当类型的透镜。(山东)28.一条光线与凸透镜主轴夹角为60°,斜着向上入射到放在主轴上方的平面镜上如图(34)所示,入射光线与镜面夹角为30°。请完成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路图。(辽宁)四、实验题29.在光具座上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先后把烛焰放在a、b、c、d、e各点,如图(37)所示,并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则①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大。②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小。③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当屏上出现清晰的像时,屏距凸透镜最远。④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当屏上出现清晰的像时,屏距凸透镜最近。⑤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屏上不会出现像。(山东)30.用凸透镜、蜡烛、光屏等器材研究凸透镜成像,应把______放在其它两种器材之间,调整它们的高度后,使烛焰发生的光经凸透镜在光屏上成一缩小的像,如果要使像再大些,并保持清晰,则应使光屏和凸透镜间的距离______。(四川)31.某同学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先把凸透镜正对着太阳,移动透镜,在地上得到一个亮点,并用刻度尺测出亮点到凸透镜的距离,这样做是为了______。实验时,应把凸透镜、蜡烛、光屏放在光具座上,调整______和______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和______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______的像成在______。(河南)32.图(38)画出《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光具座,请在光具座上的方括号里填入该位置应安放的实验器材的名称。(厦门)633.某同学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他在水平放置的光具座上安装的器材如图(39)所示。(1)由图(39)可看出:装置中的错误是______偏高,需要进行调节,使它的中心与凸透镜和烛焰的中心大致在______。(2)若透镜的焦距是15厘米,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如图(39)所示,其物距与焦距的关系是u______2f(选填=、>或<)。调节光屏的位置可得到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的性质是______的______的______像。(重庆)
本文标题:初中光学例题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5470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