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北京八中分校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上)期末地理试卷
2016-2017学年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北京八中分校七年级(上)期末地理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9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在地球仪上,每条经线的长度都相等B.南半球的陆地最低月均温出现在7月C.在地球仪上,纬度越高纬线就越短D.经纬网只能适合运用在地球仪上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2~4题.2.当地球公转到③位置时,这一天北半球的节气是()A.夏至B.秋分C.冬至D.春分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公转到④位置时,正是我国北方春暖花开的季节B.地球公转到②、④位置时,太阳直射赤道C.圣诞节时,地球位于①和④之间D.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每年受到一次太阳直射4.由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①昼夜交替②四季变化③昼夜长短变化④日月星辰东升西落⑤不同经度的地方出现时间差异.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⑤5.下列叙述中,不能证明地球海陆变迁的是()A.台湾海峡海底发现古代森林遗迹B.极地地区发现煤田C.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D.海岛涨潮时被淹没,退潮时露出6.用天气符号表示“多云转阴”,图中正确的是()A.B.C.D.7.下列语句描述中,说明气候的是()A.四季如春B.清明时节雨纷纷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D.东边日出西边雨读下面的等高线地形图,完成8~9题.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处地形部位的名称是山脊B.甲处的海拔约为258米C.小河的流向是西北向东南D.小河的流向是东南向西北9.乙、丙两村图上距离为2厘米,实地距离约为2千米,该图比例尺是()A.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0千米B.1:100000C.1:10000D.10.某山山脚下温度为26℃,山顶温度为14℃,这座山相对高度为()A.2000米B.6667米C.200米D.600米11.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和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分别是()A.印度和英语B.中国和汉语C.中国和英语D.美国和汉语12.关于“南北对话”的叙述,正确的是()A.南半球国家和北半球国家之间的对话B.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对话C.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对话D.发展中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对话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6分)13.根据下图,回答问题.(1)图中A点的经纬度.(2)图中C点位于B点的方向.(3)图中A点位于纬度(高、中、低),B点位于(南/北半球),C点位于(东/西)半球.(4)图中A、B、C、D四点中,有太阳直射现象的是点,有极昼极夜现象是点.(5)A、B两点最先看到日出的是点.14.根据如图,回答问题.(1)甲图中A﹣B﹣E三地的年降水量变化特点是,影响三地降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2)甲图中F地区人口密度(大/小),该地区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处同一个纬度,但两地气温在同一季节却出现了20℃的温差,其原因是.(3)乙图中图符合北京的气候类型,并描述北京的气候特点,.(4)有新闻报道:意大利(甲图中C地)冬季发生洪水灾害,你认为这一报道可信吗?,理由是:.15.读图“一带一路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出发,经马六甲海峡,过A洋,B洲,穿乙运河,最终到达大洲C.(2)“一带一路”连接大陆东西,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国家多为(发达或发展中)国家.(3)海上丝绸之路和陆地丝绸之路的最西端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试分析其人口稠密的原因.(4)B地区居民大多是(人种),信仰(宗教),语言为.2016-2017学年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北京八中分校七年级(上)期末地理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9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在地球仪上,每条经线的长度都相等B.南半球的陆地最低月均温出现在7月C.在地球仪上,纬度越高纬线就越短D.经纬网只能适合运用在地球仪上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考点】1A:经线与纬线的划分;17:昼夜长短变化和四季形成的基本原理;1E:经纬网的含义.【分析】在地球仪上,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所有的经线长度都相等;纬线是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纬线的长度不相等,纬度越高纬线的长度越短;经纬网适合在地图、地球仪上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解答】解:A、在地球仪上,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所有的经线长度都相等,故正确;B、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季节相反,陆地最低月均温出现在7月,故正确;C、在地球仪上,纬度越高纬线就越短,故正确;D、经纬网适合在地图、地球仪上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故错误.故选:D.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2~4题.2.当地球公转到③位置时,这一天北半球的节气是()A.夏至B.秋分C.冬至D.春分【考点】17:昼夜长短变化和四季形成的基本原理.【分析】读图可得,②是春分日即3月21日,③是夏至日即6月22日,④是秋分日即9月23日,①是冬至日即12月22日.【解答】解:读图可得,③是北半球的夏至日,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故选:A.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公转到④位置时,正是我国北方春暖花开的季节B.地球公转到②、④位置时,太阳直射赤道C.圣诞节时,地球位于①和④之间D.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每年受到一次太阳直射【考点】17:昼夜长短变化和四季形成的基本原理.【分析】读图可得,②是春分日即3月21日,③是夏至日即6月22日,④是秋分日即9月23日,①是冬至日即12月22日.【解答】解:冬至日是我国北方地区寒冷干燥的季节,故A错误;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故B正确;圣诞节是12月25日,此时地球运行在冬至日与春分日即①和②之间,故C错误;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每年受到两次太阳直射,故D错误.故选:B.4.由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①昼夜交替②四季变化③昼夜长短变化④日月星辰东升西落⑤不同经度的地方出现时间差异.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⑤【考点】17:昼夜长短变化和四季形成的基本原理.【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的,自转绕地轴运动,公转绕太阳运动,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公转的周期是一年,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有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产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地球的自转产生的现象有昼夜交替、太阳的东升西落、地方时的差异等.【解答】解: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有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产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地球的自转产生的现象有昼夜交替、太阳的东升西落、地方时的差异等,故B正确.故选:B.5.下列叙述中,不能证明地球海陆变迁的是()A.台湾海峡海底发现古代森林遗迹B.极地地区发现煤田C.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D.海岛涨潮时被淹没,退潮时露出【考点】37:海陆变迁.【分析】地球表面形态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可以变成陆地.“沧海桑田”说的是海洋变成陆地或陆地变成海洋,比喻海陆的变迁.【解答】解:台湾海峡海底发现古代森林遗迹说明台湾海峡原来是陆地;煤是有大量的植物沉积地下经过千百万年时间形成,极地地区发现煤田,说明极地原来处于较低纬度,有茂密的植被;由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张裂拉伸,形成东非大裂谷,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将形成海洋;故A、B、C属于海陆变迁,不符合题意.海岛涨潮时被淹没,退潮时露出是由于月球引力造成的潮汐现象,不属于海陆变迁,故D符合题意.故选:D.6.用天气符号表示“多云转阴”,图中正确的是()A.B.C.D.【考点】42:常用天气符号与天气图.【分析】在天气预报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符号,这些符号都是用来表示天气状况的,他们都有特定的含义.我们只有认识各种天气符号,才能看懂天气预报,才能为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服务.【解答】解:读图可知:A表示的天气是多云转阴,B表示的天气是晴转小雨,C表示的天气是晴转阴,D表示的天气是晴转雾.故选:A.7.下列语句描述中,说明气候的是()A.四季如春B.清明时节雨纷纷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D.东边日出西边雨【考点】46: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分析】天气与气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天气是某地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变化,特点是多变;气候是某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具有稳定性.【解答】解:选项B、C、D描述的都是某地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变化,特点是多变,属于天气,四季如春属于气候.故选:A.读下面的等高线地形图,完成8~9题.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处地形部位的名称是山脊B.甲处的海拔约为258米C.小河的流向是西北向东南D.小河的流向是东南向西北【考点】29: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解答】解:读图可得,图中的等高距是50米,甲是山顶,其海拔高度范围是300﹣350米,故AB错误;小河总是从高处流向低处,图中小河的流向是自西北向东南流,故C正确,D错误;故选:C.9.乙、丙两村图上距离为2厘米,实地距离约为2千米,该图比例尺是()A.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0千米B.1:100000C.1:10000D.【考点】22:地图上的比例尺应用.【分析】比例尺是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解答】解: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若乙、丙两村图上距离为2厘米,实地距离约为2千米,则该图比例尺是2:200000=1:100000.故选:B.10.某山山脚下温度为26℃,山顶温度为14℃,这座山相对高度为()A.2000米B.6667米C.200米D.600米【考点】4U: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分析】世界各地的气候为什么会千差万别?简单地说,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地势因素、洋流因素及人类活动等.也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解答】解:依据同一地形区,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上升一百米,气温下降0.6℃的规律,我们先计算出两地的气温差26℃﹣14℃=12℃,用气温差除以0.6℃再乘以100就可以计算出两地的海拔高度差,12℃÷0.6℃×100=2000米,由此得出山脚和山顶的相对高度是2000米.故选:A.11.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和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分别是()A.印度和英语B.中国和汉语C.中国和英语D.美国和汉语【考点】66:世界主要语言及其分布地区.【分析】世界联合国的工作语言有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其中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语言,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解答】解: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语言,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故选:C.12.关于“南北对话”的叙述,正确的是()A.南半球国家和北半球国家之间的对话B.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对话C.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对话D.发展中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对话【考点】79: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分析】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工农业生产发达,市场繁荣,环境优雅,人们的生活条件比较好.而在一些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工农业生产落后,居住环境杂乱拥挤,人们的生活较为贫困.发达国家大多分布在北美洲、欧洲、大洋洲.除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外,都分布于北半球上.发展中国家以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国家为主,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南部和南半球.【解答】解:“南北对话”就是指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关于经济、政治等方面问题的商谈,称为“南北对话”.故选:C.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6分)13.根据下图,回答问题.(1)图中A点的经纬度40°N,40°W.(2)图中C点位于B点的西南方向.(3)图中A点位于中纬度(高、中、低),B点位于北(南/
本文标题: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北京八中分校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上)期末地理试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564116 .html